方學科
摘 要:由于我國教育界目前所提倡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因此各級各類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今后學習各種理科知識的基礎,因此小學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來充分挖掘數學教材的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進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本文結合小學數學的教學現狀,探討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教學策略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我國教育方針所確定的三維教學目標落實在每一節數學課中,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也要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并且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其數學思維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根據班內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活動,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理論知識時,也要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實踐操作能力,并形成相應的數學思維,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教師必須要提高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借助數學圖形,發展思維能力
數學知識的復雜性、專業性等特點決定了學生需要充分開發自身的智力,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各種難題。再加上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學生很難從根本上把握和理解知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借助各種教學工具,比如數學模型、數學圖形等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進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此外,教師也需要根據教材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工具,并且在使用過程中既能保證吸引學生的興趣的同時,也能夠加快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講授“計算長方形周長”一節中,教師可以在備課時,提前制作幾個長方形的模型,在課堂上為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解和展示。教師也可以采取直觀的教學方法,利用教室內的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演示長方形的形成步驟,給學生直觀的印象,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長方形計算公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
二、發揮學生主體,培養思維能力
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是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必須要保證每一位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從而建立穩定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小學教師也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分層教學,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到自己有能力參加數學課的學習之中和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提高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由于小學階段是學生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的時期,再加上小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法還沒有成熟,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中心,自己居于引導者的位置,帶領學生不斷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小學數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教師在講授新知時,可以把自己的思維活動展開,使學生在明白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鍛煉其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聯系生活實例,提升思維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無意注意還占據優勢地位,他們對周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再加上目前教育界提倡課程向社會開放、課程向自我開放。所以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特有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礎上,加強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知識。并且教師也需要合理挖掘教材,根據教學內容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探究數學問題,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授分數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與學生緊密相關的事情作為課堂導入:假如你有八個蘋果,分給朋友四個蘋果,那么分給朋友的數量占你蘋果總數量的多少?等,用一系列的生活例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師再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究,當學生感到疑惑不解時,教師要抓住學生渴望求知的心理及時進行點撥,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此外,教師也可以采取直觀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和演練,從而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知識,并且鍛煉了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采用教學方法,在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也需要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其數學思維能力,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效率和質量也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屈永峰.基于思維能力培養的小學數學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153.
[2]蔣永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策略[J].名師在線,2019(3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