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山·哈力
摘 要:古詩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還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優秀的古詩文化,進而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承。因此,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不能滿足于當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而是應當不斷地進行古詩教學的優化,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古詩、學習古詩、傳承古詩文化。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教學;方式研究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這是他們學習生涯中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他們會接觸到大量的知識,還會面臨高考帶來的壓力,但正是因為如此,這一階段也是學生快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對于語文中的古詩教學來說,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需要高效,因此,教師需要對古詩教學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讓學生能夠在古詩學習過程中得到能力的錘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如此一來,學生的古詩學習不僅會更加有效,還會更加有動力,對學生的文學素養提升大有幫助。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如何優化高中語文教學進行研究。
一、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在高中古詩教學中,自主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古詩自主學習力,也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對古詩有一定的了解,為之后的深入學習做鋪墊。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自主閱讀,并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自主閱讀指導。具體來說,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自主閱讀需要關注哪些方面,比如古詩的類型、古詩的作者、作者背景、創作背景、古詩大致內容等等,這些內容都是學生需要在自主閱讀中了解的,了解了這些內容,學生對古詩自然也就能形成整體上的認識。
例如:在進行《秋興八首(其一)》的教學時,因為在之前已經學過不少關于秋天的古詩,學生對此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因此,我先讓學生進行了自主閱讀,整體感知這首詩。在學生閱讀之前,我并沒有給學生進行提示,一來是為了觀察學生的自主閱讀力,二來是因為讀過之后再指導可以加深指導效果。具體來說,在學生閱讀時,我發現有些學生只是將詩讀過一遍就算是完成了任務,還有學生進行了翻譯,還進行了注釋,等等。在閱讀結束之后,我找了幾位學生來說一說自己對于這首詩的認識,并在學生表達完自己看法之后進行了指導,比如有學生只看了詩句,沒有結合作者,我告訴學生知人才能論事,要了解一首古詩,了解其作者很重要。通過這樣的自主閱讀和指導,學生的古詩學習力會得到提升。
二、探究閱讀,注重細節
在高中古詩教學中,探究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探究閱讀也即是深入閱讀學習,需要注重細節,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古詩探究能力、鑒賞能力以及情感感知力都會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創造探究閱讀的機會,還需要給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提示,或者給學生設計一些探究任務,讓學生的探究能夠更加細致入微,也讓學生體會到一定的緊迫感,從而更快更好地完成古詩探究。通過多樣化的探究,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會形成一定的心得,學習效果自然會得到提升。
例如:在進行《登高》的教學時,我讓學生進行了小組探究閱讀。具體來說,在學生開始探究之前,我告訴學生這首詩被譽為是“千古哀情,悲秋絕唱”,并且給學生播放了電視劇《慶余年》中關于這首詩的片段,用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我給學生設定了探究目標,即:這首詩中寫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有了視頻的鋪墊,又有了探究的目標,學生的探究學習非常積極,比如有的小組進行了分工,每兩位學生認領一個探究目標,學習效果極好。因此,教師應當多給學生提供探究學習古詩的機會。
三、擴展閱讀,提升素養
在高中古詩教學中,擴展閱讀對學生的古詩學習具有重要推動力,可以豐富學生的古詩知識,還可以強化學生的古詩素養,是古詩教學優化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因此,在進行古詩教學前,教師應當準備一些擴展內容,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給學生進行適當的擴展,或者在古詩教學完成之后,將這些擴展內容展示給學生,這樣一來可以擴展學生的古詩學習內容,二來也可以檢驗學生的古詩學習成果,鍛煉學生的古詩學習能力。
例如:在進行《詠懷古跡(其三)》的教學時,因為這首古詩與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有關,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其他三位美人也很感興趣。因此在這首詩教學結束后,我給學生擴展了《過華清宮絕句》《送人歸湘中兼寄舊知》和《西施詠》,這些詩分別與楊玉環、貂蟬和西施有關,學生因為對她們感興趣,所以在學習這些擴展古詩時非常積極。為了加深學生的學習,我特意讓學生在課后尋找更多她們相關的古詩,對其進行學習和了解。通過這樣的擴展,學生的文學素養會得到提升,古詩學習能力也會得到強化。
總而言之,古詩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古詩學習對學生發展以及文化傳承都具有重要意義。并且,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緊迫,所以,教師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古詩教學的優化,提升學生的古詩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古詩知識,獲得更好的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虹偉,王金香.高中古詩教學的現狀及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06):12-15.
[2]王傳軍. 新課標下高中語文古詩教法探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