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茹
摘 要:小學生正處于快速學習與掌握知識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最終的學習成績也有差異,為此,有的學生最后最終成為了班級的后進生。針對班級的后進生,教師應認真分析后進生形成的原因,并拿出足夠的耐心給予后進生指導,讓他們逐漸樹立學習自信,提升他們的學習成績。本文結合后進生常見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指導策略。
關鍵詞:后進生;學習興趣;教學針對性
在一個班級中,后進生是常見的現象,對于后進生,很多教師提及就會感到頭疼,甚至有些教師為了提升后進生的學習成績而絞盡腦汁。后進生并不是洪水猛獸,只要教師不放棄學生,拿出足夠的耐心,并給予后進生積極的指導,相信后進生也有春天,他們一定會在教師的指導下產生足夠的信心,最終提升他們的綜合成績。結合對后進生的了解,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后進生進行指導。
一、針對“后進生”的實際情況,教給正確學習方法
導致“后進生”成績較差的原因非常復雜,有些學生是因為知識基礎差,有些學生是因為智力水平不高,而多數后進生是因為自身的學習方法有問題。但不同成長環境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不同的,在給予后進生指導過程中,教師應結合不同學生的狀況,為他們提出不同的學習方法。
例如,在筆者所教的學生中,有一個小男生東東,他本身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每次考試成績,他總在班級的后幾名徘徊,讓很多老師感到不可思議。筆者決定從課堂入手對他進行觀察,經過幾節課的觀察,筆者發現東東在課堂上經常搞小動作,這也正是導致他成績差的原因。在知道這一狀況后,筆者找他聊天,話題之間筆者詢問他為什么在課堂搞小動作。他告訴筆者,他不喜歡上課,喜歡玩。在了解了東東的心情之后,筆者在后來的教學中經常融入一定的游戲,并讓東東參與到游戲中。如此,東東在課堂中逐漸認真聽課,而筆者還給東東制定了一個獎勵制度,只要他每天上課認真聽講,筆者都會獎勵他一朵小花,并且鼓勵他制定學習計劃,將之前落下的課程按部就班補回來,不懂的地方隨時問老師或同學。通過筆者的鼓勵,東東的消積情緒消失了,對學習的積極性更充足了,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對待生活、對待學習,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習自信心
課堂應該是學生對知識探索的場所,學生才是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但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對問題的解決方式也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教師要認識到班級每個學生的學習優點,讓他們進行互相學習和互相評價,讓他們進行交流和合作,提升學生之間的情感和互動性,也帶動后進生的學習主動性。要實施合作學習,教師要充分相信和重視班級每個學生,尤其是對后進生要格外照顧,讓他們客觀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并在與同學合作中提升自我,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例如,為了提升學生之間的合作積極性,筆者通常在每個小組中分配一兩個學習優秀的學生,讓學習優秀的學生發揮自身的特長,讓他們實施“一帶一路”。在合作中,學習優秀的學生可以通過提問后進生的方式,對他們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指導;后進生也可以主動詢問優秀的學生,詢問他們的學習方式。在合作解決問題過程中,當“后進生”的觀點與其他學生的觀點不一致時,通常“后進生”都會放棄自己的觀點,沒有勇氣與信心去闡述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筆者會及時給予后進生鼓勵,讓他們樹立自信,懂得“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道理,真正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樹立自信心,進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給予后進生理解和關愛
教師的態度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后進生”由于學習成績比較差,他們在同學之間得不到過多的尊重與關愛,在長期得不到理解與關心的情況下,后進生往往會產生自卑或交際方面的問題,影響學生的長久發展。為此,小學教師應試著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后進生,給予他們關心和關愛,讓他們在教師的愛護下產生學習的自信,能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之中對教師敞開自己的心扉,并且戰勝自己的自卑,激發他們對知識學習的內在渴望。除了給予學生關心之外,教師還應在教學環境方面給予后進生支持,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愿望。一旦后進生產生了極大的學習興趣,他們的學習自覺意識蘇醒,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就會迸發。
總之,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快速發展時期,他們由于自身學習方法不到位、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思維方式不同等導致他們最終有一部分成為了班級的后進生。對于后進生,教師不應感到束手無策,而是要靜下心來,認真分析后進生形成的原因,并結合實際成因給予他們指導。教師要教給后進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學習更輕松;教師要巧妙利用班級的優秀生力量,實施合作學習,帶動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要從精神與心理上給予后進生關心和理解,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相處,讓他們在教師的情感熏陶下產生學習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張言騰.如何培養后進生的自信心[J].黑河教育,2018(05):14-15.
[2]楊明,師建國.淺談后進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養策略[J].貴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87-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