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鳳花
摘 要:在小學教學當中,將創新融入到班級管理工作當中,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合到教學課堂當中,從而不斷提高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質量。因此,在小學班級管理當中,班主任要重視創新教育的實施,以此為學生打造一個健康良好的成長環境。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創新
引言:在小學教學當中,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也應該進行相應的改革,以此不斷滿足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當中,班主任要能夠從內心真正愛上班級管理這份工作,并積極創新自身的工作方式,以此可以讓學生在良好的班集體當中健康成長。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創新策略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創新班級管理制度
在以往的班級管理工作當中,班主任總是包攬班級管理工作的一切事情,為學生安排好各項的事物,如安排某位學生參加運動會,另一位學生參加知識競賽等等,卻很少發揮班級干部的帶頭作用,班級管理制度一直都不成熟。鑒于此,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當中,班主任要積極創新班級管理制度,這樣不僅可以減輕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負擔,還可以提高學生參與優秀班級建設的積極性。
例如,在我曾經管理的一個班級當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很好地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當中,我為學生組織了班干部選拔活動,通過學生的選舉,選出了幾名優秀的班級干部,如班長、學習委員、體育委員等等。然后,我對班級干部進行了培訓,以此提高了他們進行班級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此基礎上,我讓班級干部與我一起進行了班級管理工作,并讓他們發揮了帶頭作用,為班級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例如,有一次,衛生委員——小安,發現教室的衛生比較差,黑板也沒有擦,此時,他作為班級干部,主動帶頭進行了打掃工作,為學生帶了一個好頭,使其他學生主動進行了班級打掃工作。在此次打掃活動結束之后,他和其他班干部商量了每周安排大掃除活動的事情,并讓我提出了一些意見,從而使得學生有了一個干凈、清潔的學習環境。這樣,班主任通過創新班級管理制度,不僅減輕了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負擔,還提高了學生參與優秀班級建設的積極性。
二、創新家校溝通方式
在以往的班級管理工作當中,家校溝通的方式比較單一,不能及時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而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各種通信技術的不斷普及,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聯系比較方便,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身心健康,從而可以讓學生能夠在學校以及家長的關心下更好地成長。因此,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當中,班主任要積極創新家校溝通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讓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更加高效,還可以及時糾正學生或者家長的錯誤思想。
例如,在我曾經管理的一個班級當中,我利用微信,建立了家校溝通的微信群,并讓各位家長在群里根據學生的表現以及成績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此了解了學生平時在家的表現,還對比較注重學生成績的家長,做了思想工作,讓他們意識到了成績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不能給學生施加過重的壓力,要讓學生能夠有自己的自由時間,并要解放學生的天性,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等等,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能夠健康地成長成才。這樣,教師通過創新家校溝通的方式,不僅使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更加高效,還及時糾正了學生或者家長的錯誤思想。
三、創新德育滲透方式
在小學教學當中,德育教育的滲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在實際的小學教學當中,班主任總是長篇大論地為學生灌輸各種德育思想,這樣的德育滲透方式只會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不能發揮德育教育的價值。鑒于此,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當中,班主任要積極創新德育滲透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真正受到德育思想的教導,還可以健全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例如,在我曾經接手的一個班級當中,我每周會為學生組織德育教育的主題教育活動,而且,在活動當中,我會應用多媒體、辦黑板報等活動進行高效的德育教導工作。例如,在一次以“愛國”為主題的德育教育活動當中,我讓學生在課下收集了體現愛國主義思想的事例,并讓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了整理。然后,我讓學生在課堂當中匯報了自己收集到的事例以及自己的感受。接著,我為學生播放了體現愛國思想的教育電影,并讓學生結合電影以及具體的愛國事例,寫了一篇心得體會。最后,我對學生寫的內容進行了總結,并以此對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這樣,教師通過創新德育滲透的方式,不僅使學生真正受到了德育思想的教導,還健全了學生的人格,提高了學生的道德修養。
總而言之,在小學教學當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是比較復雜、繁重的,班主任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開展班級管理工作,并及時將各種創新的管理策略應用到班級管理工作當中,以此不斷提高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君香. 新時期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創新發展探討[J]. 中華少年,2018.
[2]張龍. 淺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創新性策略及實踐[J]. 好家長,2018(22):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