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霖
摘 要:科學課程的終極目標是要培養出一批具有科學素養的優秀人才,關注的是小學生科學思維與科學精神的形成與完善,同樣也十分看重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創新能力的發展。其中,實驗教學活動十分重要,能夠呈現豐富的實驗現象,便于小學生自主建構科學知識。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組織實驗教學活動,切實改善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行為。本文將從設計科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實驗操作欲望;豐富小組交流,保障學生的實驗探究效果;完善實驗總結,優化學生的實驗操作行為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如何優化實驗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組織策略
在過去,科學教育并不十分受關注,小學生的科學學習行為也比較被動,一般是單向背誦科學理論知識,由教師一五一十地解釋每一個科學知識的內涵。雖然看似可以在短期內更新小學生的科學知識儲備,但是卻在無形中壓制了小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無法真正提升小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力,無法真正優化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盡可能地組織豐富的實驗教學活動,切實優化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保證小學生能夠在豐富的實驗探究活動中內化所學知識。
一、設計科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實驗操作欲望
雖然演示實驗十分重要,可以直接豐富科學教學活動,但是以小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實驗更為關鍵,是讓小學生親自整理科學材料,能動發現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活動。為此,小學科學教師要及時設計科學問題,及時喚起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其主動調整好實驗參與狀態,讓小學生以主體身份去操作實驗設備,記錄實驗數據,歸納實驗結論,以便讓小學生在科學實驗操作活動中真正實現長遠發展。
就如在“蝸牛吃食物的觀察”一課教學中,為了幫助小學生確定實驗觀察方向,提高實驗效率,筆者設計了幾個重要的科學問題,借此喚起了小學生的思考欲望,也希望小學生能夠在觀察時有針對性地記錄實驗數據。具體問題為:蝸牛是如何分割食物的?蝸牛是如何消化食物的?蝸牛喜歡吃什么?等等。實際上,小學生本身是比較感性的,他們只能通過蝸牛的外形感受到蝸牛的外部結構,很少會深入思考蝸牛是如何切割、咀嚼與消化食物的,而本節課的科學問題則可促使小學生自主展開理性思考,使其在實驗探究活動中產生豐富的觀察與思考活動,可以切實提高科學實驗的探究效率。
二、豐富小組交流,保障學生的實驗探究效果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畢竟有限,這是由于客觀存在的年齡問題所決定的,所以小學生難以獨立完成高難度、豐富的實驗探究任務。而且,小學生的思維認知角度也比較單一,在探究實驗中很可能會受到思維限制。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及時豐富小組交流教學活動,讓小學生以學習共同體的身份參與到實驗探究活動中,從而切實優化科學實驗教學活動的現實效益。
就如在“誰更容易吸水”一課教學中,小學生就要認真觀察各類物質的吸水性質,借此展開科學思考,正確認識各類物質的性質。在本輪科學實驗中,筆者會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減輕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負擔,一方面是希望可以通過生生合作來使其歸納出更加完善、全面的實驗結論,從而切實優化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此過程中,筆者會鼓勵各個小組科學分工,分頭檢測各類物質的吸水性,豐富實驗內容,然后再在小組內共享實驗結論,切實優化實驗效益。如此,小學生就可以在實驗探究活動中產生有效思考,積累動手操作經驗。
三、完善實驗總結,優化學生的實驗操作行為
總結活動雖然看似并不關鍵,但是卻是讓小學生自主總結實驗探究所得,整理常見實驗操作方法的重要環節,便于小學生自主反思實驗參與行為,為后續的實驗探究活動提供有效經驗,所以是優化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及時組織豐富的實驗總結活動,讓小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中穩步提升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歸納有效的實驗操作技巧與注意事項,為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做好充足準備。
就如在“比較水的多少”一課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引導本班學生展開了實驗探究活動,也希望小學生能夠在實驗探究活動中提升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待小學生完成了實驗探究任務之后,筆者便鼓勵本班學生及時總結實驗操作經驗,使其認真總結實驗結論,反思自己在實驗探究活動中的行為表現,認真歸納有效的實驗操作技巧。如此,小學生就可以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實現能動進步,也可使其及時歸納有效的實驗操作經驗,便于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久而久之,小學生也可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領域組織豐富的實驗教學活動十分重要,可以切實改善科學課程的教學結構,優化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利用現有條件組織豐富的實驗探究活動,鼓勵小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操作,穩步提升小學生的科學探究水平。
參考文獻:
[1]郎紅立.淺談小學科學課實驗教學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8(17):100-101.
[2]吳時祥.小學科學趣味實驗活動教學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5):4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