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國的不同地區存在空間地理位置、人口數量、資源水平與初始發展水平等不同方面的差異,所以這也就導致了各地區的收入差距和FDI投資出現雙重不均衡的現象。那么,FDI的區域分布差異和地區收入差距到底有什么關系?FDI區域分布差異對地區收入差距的影響程度如何?這就是本文想要主要探討的問題。本文采用2003年~2014年的省際數據,選用空間面板模型分別從全國和地區兩個層面就FDI對我國地區人均收入差距開展實證研究。實證結果表明:從國家層面上看,重要的是要有的放矢,在引入FDI享受其帶來的好處的同時要加強監管,完善政策這樣才能保證FDI對我國帶來長期穩定的正面效應,提升我國人均收入。從地區層面來看,重要的是加強吸引FDI并且保護地區經濟市場,在加大FDI進入的同時也不能丟棄了本土資金和企業,通過FDI的溢出效應,天生優勢不足的地區可以通過借助臨近區域的優勢,搭上順風車提升自身經濟實力和生產效益從而達到提升人均收入的目的。
關鍵詞:FDI;人均收入;空間面板模型;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832.6;F124.7;F224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4-0023-03
一、文獻綜述
根據雷布津斯基定理,其他行業的要素會向直接投資活躍的行業匯集,從而提升該行業的總產出與出口量,通過這些雙邊互補甚至多邊互補關系,FDI能夠直接影響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從而影響地區人均收入。
1955年,Kuznets在其發表于《美國經濟評論》上的《經濟增長和收入不平等》這一文章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倒U”理論。他在文章中表示,在長期變動過程中,收入分配的不均可以大體假設為如下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經濟成長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分配不均狀態會快速惡化;第二個階段是經濟的一個短暫時期的穩定;第三個階段是在經濟增長的后期階段,分配不均的狀態會逐步縮小并趨于最初的狀態,這是FDI進入地區市場必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均收入會從開始的差距增大慢慢變小。
1991年陳宗勝運用“基尼系數分布分解法”測算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程度,是國內最早對居民收入差距進行分解的研究。他的研究表明,1981年~1988年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中40%可以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解釋;2002年,他再次運用修正的“基尼系數分布分解法”進行測算,結果顯示1981~1988年間,城鄉收入差距可以解釋居民收入差距的53%并且分析研究了FDI的影響。
二、地區人均收入差距與FDI區域分布的變動格局
1.我國地區人均收入差距的變動格局
地區收入差距的定義就是不同地區的居民不均等地分享全社會所創造的產出,導致居民可支配的收入產生差異這樣一種現象,它是一種收入分配在地區層面上的表現形式。由于資料的限制與獲取難度,本文在下面的分析中將地區內部的差異忽略不計以便分析。地區收入主要可以分為絕對差距、相對差距和綜合差距。絕對差距表現某變量值偏離參照值的絕對值,可以用來檢驗家庭的小康水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制度的合理公平性;相對差距指某變量值偏離參照值的相對值,它是衡量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公正的一個指標。總收入水平一定時,相對差距與絕對差距變動方向相同,當總收入水平不確定時,相對差距與絕對差距變動方向可能不同。
(1)全國層面人均收入現狀。縱觀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帶來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其收入的差距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
在收集整理了我國1978年~2014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及農村居民純收入(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后,并計算出城鄉居民收入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純收入,2015年末,根據統計,中國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直轄市是上海、北京、廣東、浙江和天津;最后五個分別是云南、貴州、陜西、甘肅和青海。可以看出東部的經濟水平全面領先西部與中部。
(2)地區層面人均收入現狀。由于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政策,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從速度來看,這二十年間東部地區人均收入增長11.71%,中部為10.01%,西部平均為9.55%。這表明,在大環境下,各地區人均收入增長表現出東高西低的態勢。
(3)地區人均收入差距分析。根據上文所列舉的數據實證,發現我國現在處于庫茲涅茨所提出的倒“U”型曲線的中期階段,即人均收入隨著FDI流入差距從早期的越來越大逐漸縮小,差距擴大速度減緩。從地區來看,地區間的收入差距逐漸擴大,內部逐漸縮小。中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可以概括為東部沿海城地區濟發展顯著優于中西部地區。從動態角度分析,沿海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較為快而中西部地區比較緩慢。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隨著社會發展,更多是生產力集中到了東部沿海地區同時科學技術也集中于此區域。并且我國近年的經濟全球化也是依賴東部地區,反觀中西部地區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搭上這趟順風車,反而顯得有些處于邊緣。
三、FDI的區域分布及變動趨勢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人口大國,其發展的資金來向一直是一個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資從無到有,從一到多,從小到大已經形成了龐大的格局,外資投資填補了我國投資和儲蓄資金的缺口。FDI在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中已經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FDI在我國的地區分布卻極其不均衡,其分布主要有如下幾點特征。
首先,從區域分布看,FDI呈“東高西低”的基本格局。雖然在大力支援西部的政策下,西部的FDI分布有所上升但是東部沿海地區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并且在中國宣布加入WTO組織之后,FDI在東部沿海地區的分布權重更大了,并沒有因為加入WTO而提升西部的FDI比重。
其次,分析FDI在我國的增長速度發現,1986年以來我國總FDI平穩增長。1990年以后,東部在吸引FDI方面效果最為顯著,增長快且平穩,中部次之,西部最為緩慢但是逐年波動很大。從宏觀角度分析可以認為,西部由于缺乏FDI的進入所以當有大額FDI進入時顯現出的敏感性最為強烈。
最后,從與社會資本的關系來看,我國不同地區的FDI相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K的比重也有巨大的差異。并且,與FDI相對規模的變化趨勢相同,FDI/K的值在1994年達到了頂峰,隨后開始逐年減少。
四、FDI對我國地區人均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分析
1.模型選擇
空間計量經濟學(spatialeconometrics)是計量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科學,兩種基本模型分別是空間滯后面板模型(Spatial Lag Model,簡稱SLM),也稱空間自回歸面板模型(SpatialAutoregressive,簡稱SAR)、空間誤差面板模型(SpatialError Model,簡稱SEM)。本文首先選擇SLM和SAR兩種模型同時分析,再通過LM檢驗和相應的robust LM檢驗選擇采用何種類型的模型。
2.指標選擇
被解釋變量為人均GDP,解釋變量為FDI,即各地區吸引FDI金額,采用各年度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價(中間價)進行折算。本文通過分析結合實際選取了下面一些影響因素:教育產出、城市化水平、最低工資標準、金融發展、財政支出水平、消費價格指數。
3.數據來源
由于我國1979年才開始統計FDI流入量,1985年以前只有總量數據,各省(市、自治區)1990年后才有連續的記錄,因此我們采用2004年~2014年的數據,同時,新疆、西藏由于數據不全面,我們人為剔除。因此,本文的研究包含了我國29個省(市、自治區)。所有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4.實證分析結果
(1)Moran指數計算。在進行空間計量經濟學的實證分析時,我們為了對面板數據模型進行空間計量分析,就必須先對被解釋變量在區域間的空間自相關性進行檢驗。只有在被解釋變量存在空間自相關性的情況下,在本文所研究的問題中加入空間地理因素分析,才是合理的。Moran指數I=Σni=1Σmj=1wij(xi x)(xj x)∕S2Σni=1Σmj=1wijΣi=1nΣj=1mwij(xi x)(xj x)∕S2Σi=1nΣj=1mwij其中,xi表示區域i的值,xj表示鄰近區域絕對值,S2表示新的值與其均值的方差,Wij表示二進制的鄰接空間權重矩陣。本文所采用的空間權重矩陣為0~1矩陣,其設定為:Wij=1時區域i與j相鄰;Wij=0時區域i與j不相鄰。
本文利用Matlab軟件對數據進行Moran檢驗,由于Moran指數主要針對截面數據,故求出2004年~2014年間每一年我國各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Moran指數,分析得出Moran指數均大于0,且z-統計值遠大于1%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2.33。這說明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明顯的空間正相關性,因此本文在進行實證分析的過程中,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引入空間相關性來反映各省之間的空間交互作用是合理的。
(2)模型選擇。在對被解釋變量進行了Moran指數檢驗,確定其具有空間自相關性后,要擬合空間面板模型,還應在空間自回歸模型(SAR)、空間誤差模型(SEM)之間進行選擇。(Elhorst,2012)首先通過LM檢驗和相應的robust LM檢驗,確定應該選擇空間自回歸模型(SAR)還是空間誤差模型(SEM)。無論是對于SAR模型還是SEM模型而言,其LM檢驗的結果都是高度顯著的,兩者的LM檢驗也都顯著,但SAR模型的統計量值遠大于SEM模型。根據空間面板模型的空間效應不同,可分為空間固定模型和空間隨機模型。隨后通過Hausman檢驗的結果我們可以判斷應選擇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表明本文應該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3)結果分析。本文應用SAR固定效應模型,分別從全國和地區兩個層面開展計量分析,發現在時間固定的基礎上模型各變量普遍顯著性最高,在空間固定模型下,FDI系數符號為正,說明FDI會對地區人均收入起到正向推動作用;在時間固定模型下,同一地區FDI的系數為正,即在FDI投入初期不同地區經濟水平的差距擴大逐漸增加而在后期慢慢減小;空間時間雙固定模型顯示在總體上,FDI還是對人均收入水平呈現出正相關性。
從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中東西三區的經濟水平就存在明顯差距。其中以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為突出,中部地區緊隨其后,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則差強人意。此外,由于東部沿海地區在初期得到了較多的FDI流入,通過使用這些FDI流入作為資本運作,發展了更為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了基礎設施水平和地區經濟水平,因此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都在吸引FDI進入的舞臺上占據主導地位,反觀西部地區,由于天然的地理劣勢以及環境政策等原因,一直不被外資當做第一市場,因此并沒有能夠得到足夠的FDI流入且得到的少量FDI利用率也不夠高,中部地區處于一個中間狀態,介于東西部之間。盡管各個地區經濟穩步增長,但就總體而言,中國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我國不同地區間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擴大。同時,我國FDI分布也十分不均衡,不管是絕對差距上,還是增長速度、相對規模等方面。由于FDI對我國貿易量吞吐量的增長、科學技術水平進步生產力提高、產品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就業率提升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FDI在中國各省之間的分布不均勻,即表現為各個區域分布不均衡必然導致地區區域經濟發展速度產生差異,最終導致地區人均收入產生差距。
五、結論
本文運用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運用空間面板模型,實證分析了FDI對我國地區人均收入的影響。研究結論如下:
1.在全國層面上
顯然,FDI對我國經濟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國內資本流動顯然已經滿足不了國內市場的大量資金需求,因此,外資直接投資便成為了十分重要的一項資金來源。通過FDI的流入,可以直接提高我國資金流量,盤活部分企業,從而提供大額就業機會,直接提升我國GDP,從而提高我國人均收入,增強競爭力。但是同樣的,FDI的流入對我國也有負面效應,例如,FDI流入并不意味著新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術的流入,我國本土企業可能會因為獲得不到核心技術導致對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競爭力不足的狀況,并且,FDI流入的同時如果監管不嚴,會缺乏有效管理,造成混亂,對社會經濟結構市場規則造成沖擊,同時由于政策監管不利等因素還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浪費自然資源等。
因此,從國家層面上看,重要的是要有的放矢,在引入FDI享受其帶來的好處的同時要加強監管,完善政策這樣才能保證FDI對我國帶來長期穩定的正面效應,提升我國人均收入。
2.在地區層面上
由于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各地區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科學技術水平或者地理位置資源等都層次不齊有好有壞,所以FDI在進入我國初期,大量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其造成的后果便是東部地區由于其天生的優勢加上FDI的助力,不管是經濟水平還是科學技術水平都通過與FDI流入產生了良性循環,這些地區在FDI進入初期就走在了前面,所以可以發現FDI在進入我國市場初期是拉大了各地區之間的人均收入的。隨著FDI進入量的提高,各地區紛紛加入吸引外資的行列,通過政策優惠等方式吸引FDI進入,在這個環境下,由于FDI分布逐漸廣闊,各地區的經濟水平差距有縮小的趨勢,這一現象也要歸功于FDI的溢出效應,由于這個效應會帶動高FDI利用率地區周圍的地區,因此,很多原本FDI進入量或利用率并不高的地區由于周圍存在良好利用FDI的地區帶動,在其帶動下提升了自身的經濟實力與FDI利用率,從而達到了提升人均收入的效果。
因此,從地區層面來看,重要的是加強吸引FDI并且保護地區經濟市場,在加大FDI進入的同時也不能丟棄了本土資金和企業,通過FDI的溢出效應,天生優勢不足的地區可以通過借助臨近區域的優勢,搭上順風車提升自身經濟實力和生產效益從而達到提升人均收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莉萍.FDI區域分布差異對中國地區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7.
[2]秦華偉.中國東、西部地區FDI與經濟增長關系比較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3.
[3]沈桂龍,宋方釗.FDI對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及對策——基于多維變量基礎上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1,(10):69~73.
[4]王海軍,李愿宏.FDI對中國城鄉收入不均等的影響-基于理論與實證角度的研究[J].軟科學,2011,(1).
[5]楊澤文,楊全發.FDI對中國實際工資水平的影響[J].世界經濟,2004,(12):41~42
[6]陳超,姚利民.FDI對長三角制造業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8):99~101.
[7]李雪輝,許羅丹.FDI對外資集中地區工資水平影響的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2,(2):35~36.
[8]沈毅俊,潘申彪.外商直接投資對地區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2):100~102.
[9]趙曉霞.對外貿易、FDI與中國城鄉居民收入變化: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9.
[10]詹宇波,劉榮華.FDI與中國收入不平等:來自1987~2006中國省際面板的數據[J].浙江社會科學,2010,(2):30~32.
[11]王繼祥.FDI與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相關性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13.
[12]吳三忙.FDI非均衡分布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13]張愛玲.FDI在中國的技術外溢機制與發展趨勢[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2.
[14]常曉紅.我國FDI區域分布對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10.
[15]劉蘭勇.FDI對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1.
[16]文娟秀.FDI對國內地區收入差距的影響分析[D].廣州:暨南大學,2011.
[17]周凱.FDI影響我國收入差距的理論模型及實證[D].南京:江蘇大學,2010.
作者簡介:
王令豪,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斯墨菲特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