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貨膨脹與市場經濟是密不可分的,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通貨膨脹時有發生,如何避免通貨膨脹給人民生活帶來較大沖擊,一直是各國政府較為關注的問題。本文對通貨膨脹進行了簡析,首先介紹通貨膨脹是什么,起因有哪些,再結合中美貿易摩擦來做具體的分析,探究了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兩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形成結論。
關鍵詞:通貨膨脹;國際貿易;中美貿易摩擦
中圖分類號:F822.5;F742 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03-0030-02
通貨膨脹伴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產生,它歷史悠久,曾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經濟現象,然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來臨,任何國家想要發展都不能置身事外。通貨膨脹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之一,伴隨著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如何使我國經濟發展的更加平穩,避免出現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值得我們去進行一番探究。
一、對外貿易如何影響國內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指的是貨幣供給大于貨幣的實際需求,即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實際需要的數量,由此已發貨幣貶值,通俗的說就是錢不值錢了。通貨膨脹會導致物價上漲,人們購買力下降,幸福感降低,繼而可能引發社會問題,所以有效避免通貨膨脹對社會發展、百姓安居有著重大意義。那貿易摩擦中的進出口問題又是如何影響通貨膨脹呢?
國外商品或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引發的國內物價持續上漲為輸入型通脹。通貨膨脹匯合物價上漲會導致進口商品的增加,從而間接導致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產生影響和國家匯率的波動。同時,貨幣貶值也會影響到對外價值,降低國家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很多人都會通過通貨膨脹預期這個國家的匯率是強是弱,從而決定是否將這個國家的貨幣賣出持有其它國家的貨幣,這種行為也將導致國家外匯價格的下跌。
從進口商品價格看,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將對我國形成通脹效應。進口商品依據進口后作為原材料、中間品或最終消費品,對國內物價的影響有不同的傳導路徑。作為原材料或中間品的進口商品,經由生產鏈的垂直傳導路徑從上游向下游傳遞,通過影響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和生活用品價格最終抬高通脹,如作為原材料的大豆價格上漲可通過大豆→豆制品→CPI、大豆→豆油→食用油→CPI、大豆→豆粕→飼料→豬肉→CPI等路徑影響通脹。作為消費品的進口商品則直接提升居民消費水平。此外,進口商品價格上升還可通過前文提到的貨幣供給和產品替代路徑提高國內通脹水平。
以下用中美貿易摩擦為例說明貿易摩擦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二、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影響
當前,中美貿易摩擦正面臨全面升級之勢,這無疑是今年中國和全球經濟最大的不確定因素,而普通老百姓未來的最直接感受可能是加征關稅后,商品價格上漲所帶來的通脹壓力。那么,一旦貿易摩擦全面升級,中美兩國居民感受到的通脹壓力到底有多大呢?
從我國商務部發布的針對美國貿易摩擦的反制措施來看,大豆、牛肉、煙酒、化工制品、塑料橡膠等商品對CPI影響最為直接。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大豆,2017年我國從美國進口大豆328萬噸,占總量的34.4%,占美國出口總量的62.1%(詳細見下表)。而其他產品領域影響相對較小,經過分析得知,主要是因為該類產品貿易依存度較低,或者對美市場依賴程度低,從而沒有給國內消費生活造成影響。
從貿易依存度看,由于我國國內大豆需求高度依賴進口,進口量占消費量比重高達85%以上,對美國大豆加征關稅將對我國大豆及下游產品價格產生極大影響,進而對CPI形成一定的壓力。根據平安證券研究結果顯示,大豆價格上漲會通過豆制品、食用油和飼料三方面對CPI形成壓力。
豆制品方面,我國城鎮居民“干豆及豆制品”消費在食品消費中的占比在1.2%左右,即假設大豆漲價25%,豆制品將可能帶動CPI上升0.096個百分點。
食用油方面,大豆油占我國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費大約為42%,而食用油在CPI中占比0.86%,一旦大豆價格上漲25%,通過食用油價格上漲帶動CPI上升0.09個百分點。
飼料消耗方面,豆粕在精飼料原料成本中占比大約為25%,綜合計算后,一旦大豆漲價25%,將通過飼料價格上漲帶動CPI上升大約0.16個百分點。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當前我國大豆庫銷比創近年來新低,2018年全年預計為4.21。同時,美國進口大豆兩大主要替代國巴西(占我國大豆進口46%)和阿根廷(占我國大豆進口5%)的大豆產量已經達到極限,加上今年南美地區嚴重干旱,大豆減產將成為大概率事件。因此,在這些內外背景下,對美國大豆加征關稅必然會對國內大豆價格走勢形成明顯沖擊,進而對CPI形成壓力。
不過,根據統計局2017年4月11日公布的數據,3月份我國CPI和PPI漲幅雙雙回落,其中CPI同比上漲2.1%,較2月回落0.8個百分點,可見春節因素對CPI的季節性影響已恢復常態。因此,在當前我國食品價格持續低迷、通脹壓力不大的宏觀環境下,大豆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依然可控。
三、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通脹形成的壓力影響
反觀美國,如果中美貿易爭端由局部的貿易摩擦向全面貿易摩擦升級,甚至如果出現極端情況,美國普通居民感受到的通脹壓力將是全面而巨大的,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
第一,中國商品在美國居民日用消費品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2006年美國記者莎拉·邦焦爾尼出版了暢銷書《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書中莎拉一家從抵制中國制造,到認識到沒有中國制造難以生活的事實,最終放棄了堅持不用中國制造的行為。
如今,十多年過去了,雖然越南、印尼等國家產品開始進入美國市場,并占據著一定的地位,但是始終沒有撼動中國制造的位置,而且隨著中國科技、工藝技術等各方面的發展更新,中國制造優勢日益凸顯,中國商品在美市場中仍然占據重要位置。以三大類最典型的日用消費品——紡織服裝、皮革箱包、雜項制品(主要有家具、玩具)為例,2009年中國對美國出口三大類商品分別為246億美元、38.3億美元和237億美元,2017年上升到425億美元、69.3億美元和520億美元,增幅均在一倍左右。而同期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由2208億美元增長到4297億美元,漲幅(94.6%)也接近一倍,二者保持了大致同步的漲幅。相反,美國在同期的進口額由1.56萬億美元上升到2.34萬億美元,增幅僅為50%左右。由此可見,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持續攀升,這其中包括上述三大類日用消費品。
第二,過去二十年中國對美消費品出口是美國低通脹的原因之一。
在投行分析師和經濟研究界,過去十多年里始終存在著一種聲音:中國對全球出口日用消費品,是各國央行實行史無前例寬松貨幣政策而沒有形成顯著通脹壓力的重要原因。正是中國的日用消費品和工業品產能過剩,壓低了全球通脹水平。盡管許多學者并不認可這一看法,但仍不能否認其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同樣以中國對美紡織服裝出口為例,2000年以來,中國對美紡織服裝出口快速增長,但中國服裝產品出口整體價格指數卻始終穩中趨降。由此可見,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價格滯漲或許是美國CPI中服裝類價格漲幅長期低于美國CPI整體漲幅的重要原因。
第三,歷史上美國發動對日本、德國貿易摩擦,也曾是通脹的原因之一。
上世紀60年~80年代,美國與日本、德國也曾發生貿易摩擦,特別是美國和日本之間,出現了六個回合的貿易摩擦:1968~1972年紡織品相關,1976年~1977年電視機相關,1976年~1978年鋼鐵相關,1979年~1981年汽車相關,1985年針對匯率,1987年~1991年半導體相關。最后以美國征收高額關稅、日本“自動出口限制”和日元大幅升值而結束。但是,美國從中得到的好處并不如預期的那么大,特別是在貿易摩擦前期(上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了“滯脹”的泥潭,雖然其主要原因是國際油價暴漲,但美國頻繁發動貿易摩擦,也是其通脹進一步惡化的原因之一。
當前,美國經濟通脹水平穩步回升。無論是CPI指數還是個人消費支出指數,近年來都有明顯的回升。2019年3月其CPI同比漲幅為2.4%,連續突破美聯儲2%的預期目標值,在此環境下,如果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摩擦,勢必進一步推升美國經濟的通脹壓力。
四、總結
綜合來看,僅就兩國老百姓實實在在的感受來說,由于“中國制造”在美國居民日用消費品中無處不在,中美全面貿易摩擦對美國老百姓形成的通脹壓力,要遠遠高于對中國老百姓形成的通脹壓力。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他國的支持,而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發展,所以只有合作才能共贏,才能更好地解決經濟發展中的難題。
參考文獻:
武獻華,龐明川.中國經濟轉軌中的失業、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吳奇睿,濟寧市第一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