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
摘? 要:小學數學初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在整個小學階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標準將“解決問題”列為總體目標之一。數學教學應滲透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有一句古老的說法是“給人們一條魚,還不如教人們釣魚。”數學教學需要教師能夠做到“授學生以漁”。闡述了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的意義,并對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具體措施進行了詳細探討。
關鍵詞:解決問題能力;方法;提高
新課程標準將“解決問題”列為總體目標之一。可以看出,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迫在眉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低年段的家長們反應學生在完成解決問題的相關題目時,往往不能獨立完成。教師們在談論這個話題時,也感到力不從心。是老師的教學問題還是學生的理解能力問題?又或者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呢?我個人覺得家長和教師都需要花時間耐心去提高自我認知,尋求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學生本身也要提起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三者不可或缺。那么我們如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一、提高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意義
(一)教師教學的客觀需要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學中使用的教材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方法也發生了改革。信息窗口取代了所列的條件和問題,課堂教學方法也從教師對課本的講解轉變為學生對問題的自我發現,并采用多種方式加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解決方案,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而且可以減輕教師自身的教學壓力。例如,當教師正在教授“對乘法的初步理解”時,教師應該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從主題圖中發現蘊含在其中的數學問題。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會提出:有五架小飛機,每架小飛機三個人。小飛機上有多少人?學生們都會把每架小飛機上的人數加起來3+3+3+3+3=15,同樣的,學生會在前一位同學回答的基礎上,受到啟發找到玩過山車、坐木馬的相關問題和相關解決方法。
(二)學生學習的主體需要
數學源于生活,被用于生活。學生需要了解、分析和解決各種數學問題,才能學會使用它。通過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思維可以多樣化,解決方案可以多樣化,為進一步理解更復雜的數學知識和其他學科奠定基礎。
二、培養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措施
(一)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是根本
學生的閱讀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解題的效果,且閱讀能力的提高不能在一夜之間實現。這就需要家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慢慢滲透,讓孩子養成愛閱讀的習慣,慢慢地他們的理解能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上來,理解能力提高了,題目讀懂了,完成解決問題的題目就輕松了。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低年段的學生,自制力相對較差。心理因素在學習中起主導作用。教師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規律,將學科特征與年齡、心理特征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愿意學習,主動學習。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為學生創設一個愉悅輕松的學習環境,用心做好教學設計,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情景出發,指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
小學數學教科書的內容通常從簡單變為復雜,這要求學生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凡事有個過程,應該給學生一個進步的空間,不能揠苗助長。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思維過程,從單一思維到多重思維。對于低年段的小學生而言,這是阻擋他們學習的一座大山。如果教師不引導好,不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就不能有效地掌握,那么他們進入高年級后,仍然覺得無法回答。因此,教師應該根據自己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來培養學生,發散學生的思維。
(四)培養學生提問題的習慣
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縱觀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歷史數千年,定理、法律和學說的發現者和創始人幾乎總是善于從小的、共同的自然現象中看到問題,不斷提出問題,不斷解決疑慮,追逐根源。找到源頭,最后找到真相。對于低年段的小學生來說,引導他們提出數學問題至關重要,這直接影響他們往后對生活中數學的思考能力。畢竟是剛接觸數學,低年段的小學生往往不知道該怎樣提問,問什么。有些學生怕回答錯,擔心同學會笑話。那么多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活躍。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發揮自己的主導地位,鼓勵學生提問,尊重他們的每一個答案。培養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會思考的習慣。
(五)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式
數學問題都存在的一定的關聯,有一定數量的關系,教師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應注意分析數學題數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低年段的學生,因為他們還沒形成這樣的思考模式。明確已知條件與問題之間的定量關系,確定解決方法,這也是建模的過程。較低年級的許多應用問題之間的定量關系很容易理解,也是非常明顯的。
(六)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數學源于生活,所以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最終還是要教會學生學會用課堂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鼓勵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現實中的問題來,教師也可以創造機會讓學生得到鍛煉,比如說模擬商場買賣等。只要是能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都要去實踐、去探索,真正實現學有所用。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注重學用結合。如在學了“圓角分”后,我布置任務,周末讓學生跟家長去商場或者去超市買菜買商品,要求在家長的陪伴下找補錢。返校與同學們分享經驗。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小結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早期階段,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具體步驟要優于指導學生用方法和方法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發展的能力是首要任務。通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思維模式,培養學生提問的習慣,引導學生分析定量關系,最終實現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知識和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陸昌然.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大全[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8.
[2]許存盼.分析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策略[J].文理導航,2016(3).
[3]杜華.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