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會榮
摘? 要:電教多媒體參與語文教學,把聲、圖、像、文、情、境與看、思、讀、寫等諸多手段結合起來,使學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識。同時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思維能力,突破教學的重難點,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真正讓語文課堂教學魅力四射。
關鍵詞:激趣;促思;激情;提高
實踐證明,使用電教媒體進行教學已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電教媒體的運用,使得語文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材處理都發生了變化,使課堂結構得到了優化,語文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處處彰顯了語文教學的魅力。在此談談我在運用電教媒體進行教學的一點感受。
一、巧用多媒體,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去。而多媒體手段的應用最明顯的特點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人說:“好的教學開端,是成功教學的一半。”我比較重視新課的導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一般對故事和動畫片特別感興趣。于是在教學《女媧補天》這篇神話時,我先用多媒體出示“女媧造人”的動畫課件,把學生帶入神奇的神話故事。他們個個興奮異常,觀看了故事,我隨機提問:“你們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誰?她在干什么?”根據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生知道這是女媧娘娘在用黃泥造人。這時我深情導入:“自從女媧創造了人類,大地上到處是歡歌笑語,人們一直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不知道過了多少年,卻有一場災難突然襲來。這是一場怎樣的災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的神話故事《女媧補天》。看著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學生紛紛舉起小手,有的說:“女媧為什么要補天?”有的說:“她怎樣補天?”“用什么補天?”……一個個為什么在同學們頭腦中縈繞。此時我說:“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相信大家一定能從文中找到答案。”如此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為成功的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巧用電教媒體,拓展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中,為了有效地突破重難點,在學生出現思維障礙的“憤悱”狀態下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努力形成思維的升華。實踐中,我們常常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些問題或提示,相繼運用多媒體分步驟、有層次地展現出來,結合適當的點撥引導,做到圖文并茂,啟而有發。我在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在引導學生分析黃河變化的社會原因時,我把收集的有關人類破壞黃河的資料圖片展示出來,學生看著一張張圖片,知道了黃河的變化是人們亂砍森林、亂墾草地造成的惡果,并隨機用課件展示了“人口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顯著下降”→“農作物大量減少”之間的惡性循環流線圖。學生明白了泥沙問題是黃河變化的核心問題,從而為下文如何治理黃河做了鋪墊,使教學的重難點迎刃而解,同時展示有關破壞環境的圖片,也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周圍的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人類最終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有機地滲透了環保教育。
三、巧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只有受到環境、事物、氣氛的感染時,人才會產生相應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而巧用多媒體,渲染畫面,創設情境是一種很好的手段。如在教學四年級的習作“一張舊照片”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想象當時的畫面,激發學生對戰爭的憎惡,對和平的向往,我給學生播放了有關許多南京大屠殺的圖片資料,邊展示邊用哀痛低沉的聲音對學生說:“1937年,日軍占領上海后又以20萬兵分南北兩路合攻南京,中國軍隊以10多萬之眾浴血奮戰,英勇地反擊侵略者,然而終因實力懸殊,13日南京城淪陷。日軍占領南京后,對南京城進行了血腥的屠殺。在暴行最猖獗的6個星期里,共殺害我國30多萬同胞,南京城內血流成河。文中的這張舊照片就是1937年8月28日,日軍轟炸上海火車南站時記者拍攝的真實情景。”學生凝視一幅幅中國人飽受欺凌的圖片,聽著老師舒緩沉痛的話語,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我播放了一段影像資料,那滿面淚痕的老人,衣衫襤褸的青年,渾身臟兮兮的小孩,被炸毀的家園……此情此景,學生對歷史有了深刻的理解。這時,我隨機點撥:“同學們,這張照片上的孩子可是當時千千萬萬個飽受戰爭之苦的孩子中的一個縮影。是戰爭,可惡的戰爭奪去了他們的親人,是戰爭摧毀了他們幸福的家園,是戰爭毀滅了他們的夢想……此時此刻,看著這張舊照片你們想到了什么?請大家動筆寫寫此時心中的感受。”在這里,我借助形象直觀的電教手段,讓學生融入情境,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情感。
四、巧用電教媒體,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以課文學習為生長點,大膽向網絡資料進行了延伸和拓展,促使學生把求知欲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時空,親自經歷獲取知識。《鳥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寫榕樹葉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引導“顫動”一詞是個難點,光理解這些不夠。這時教師可隨機用多媒體演示:這就是那棵大榕樹,枝葉茂盛,獨木成林,在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葉在微風中輕輕地顫動。通過形象的課件,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了大榕樹的美麗茂盛,感受到了它那勃勃的生機。在此基礎上配樂朗誦這段,在文字與圖畫的結合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時,在學生領悟到“顫動”一詞的含義后,隨機進行說話訓練,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巧用電教媒體,可以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內容,真正地讓教師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轉變。同時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不僅可以讓學生辨別出客觀事物的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也使他們對美的事物產生學習的興趣,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豐富多彩,寓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智力開發于生動活潑的形象之中,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令語文教學綻放異彩。
參考文獻:
《走進新課程》《有效語文教學實踐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