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紅義

教材地位及作用
《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在本冊教材的第五單元。認識面積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開始。學生最先學習的是長度,現在我們開始學習面積。這是空間形式認識上“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我在教學中首先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要知識基礎和認知經驗,對于圖形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因此教學中由線到面的切入符合學生的學習認識。通過課前預習評測,很多學生對什么是面積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學中將學生身邊的事物作為學習的重要資源,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體驗認知,讓他們自己去遵從內心發現。所以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直觀感知和操作作為基礎,讓孩子們多動手、互相討論,研究發現問題,去討論、去解決。
三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已經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待學習有了一定的學習興趣,在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的認識和情感體驗。
我的數學課堂教學故事之一
在進行新課導中,我讓學生們來進行涂色比賽。請一名同學上臺來涂,其他同學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務,最快涂完的獲勝。
然后探討比賽規則是否公平,知道“面”的概念。在這個涂色活動中,大家都爭先恐后,特別積極。活動中使學生認識到,這里所謂的大、小,指的是涂色城堡的面是有大有小的,導入“面”的概念,為認識面積打好基礎。
我的數學課堂教學故事二
多年的教學和不斷的學習充電使我知道只有源于學生生活實踐活動中獲得的知識才最直接,最有效的。要讓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就得讓他們明白“物體表面”“封閉圖形”“ 大小”等這幾個詞的意思,所以我設計了學生通過結合生活實例來認識面積,自己發現面積的特點。在他們有了豐富感性體驗之后,讓他們自己想出“面積”的含義。具體有以下幾個環節:
1.說一說——什么是面?你在哪里見過面?你們都見過哪些物體的面?讓學生感受到什么是“物體表面”。
2.摸一摸——活動中讓孩子們用手摸一摸身邊物體的表面,例如:孩子們的臉、孩子們的手、教室里的黑板面、課桌、鋼筆面等等,讓孩子們多種感官去感受、去體驗,使什么是“物體表面”在學生頭腦中得到完整、清楚的印象。
3.畫一畫——從這么多的物體表面中,請學生畫出自己比較喜歡的面。學生畫出來的可能是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不規則圖形,然后通過討論,得出:這些面都與物相連,稱表面,每一個面都是一個封閉的圖形,從而理解“表面”“封閉圖形”的概念。
4.看一看——課件出示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物體的上面、正面、側面都有面積。有平面和曲面,曲面也有面積,進一步完善學生對面含義的理解。
5.挪一挪——讓孩子們拿出數學書,把數學書按不同位置放、擺、挪,大家互相說說數學書封面面積的大小變沒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書的封面是有大小的,面不講輕重和長短。無論我們怎樣擺放、挪動,它們面積的大小是不變的,這樣就發展了學生的面積守恒觀念。
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知道什么是面積,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隨機板書課題)
我的數學課堂教學故事三
通過課前自學,學生知道了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有觀察比較法和重疊比較法。用小正方形做標準,間接比較法是個教學教學難點。所以我先出示兩個(看不出哪個面積大,用重疊的方法也比較不出哪個面積大)面積差異不明顯的長方形。教師提供三種小圖形(○□△)請學生用這些圖形來拼一拼、擺一擺,測量一下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哪個大哪個小。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探討度量單位,培養度量意識。學生匯報比較方法和結論,選擇什么圖形,是怎樣擺的。先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說明自己的想法,可以用圓形作單位、可以用三角形作單位。組內探討、同伴互助課堂效果很好。
為了及時鞏固本節課的知識,我練習的設計從利用面積概念正確判斷——比較面積大小——拓展練習,逐層加深。教師點撥,檢測延伸的學習過程,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反饋檢測,拓展延伸有效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一位教師的課后點評中,她是這樣說的:“認識面積”的環節結合著具體情境,讓孩子在生動的問題中自己去發現問題、觀察問題并動手操作解決問題,在這堂課上完之后,聽課老師議論最多的是:“原來我們的學生也這么聰明”。所以我們應該學會設計好教學內容,讓學生時不時地“跳一跳摘桃子”,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這節課我覺得讓孩子們體會到“認識面積”是自然而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