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摘? 要:入廁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重要的生活環節,它能將一個人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衛生習慣展現出來。從小培養幼兒的入廁能力,不僅是幼兒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幼兒自身發展的需要。本文主要分析幼兒入廁面臨的問題及有效的解決方法進行了認真的探索。
關鍵詞:幼兒園;幼兒;入廁
一、幼兒園入廁教學現狀
隨著對《綱要》精神的深入學習和貫徹實施,教師們對入廁教學管理越來越重視。雖然,教師們對這一教育在意識上引起了重視,并逐步在行動上得到了落實。但根據我自身經歷及對同行的一些了解,在入廁生活環節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困惑。我針對幼兒園幼兒入廁的問題,做了一番調查。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在對幼兒園安全事故的統計中,有一部分事故是發生在入廁的環節中。例如:中班的幼兒在入廁小便時,由于地面潮濕,不小心滑倒在地摔傷了胳膊。例如:在小班一女孩入廁跨小便槽時,小腳沒有跨過去踩在了便槽里,扭傷了腳,從那以后,她再不敢獨立入廁了。
問題2:“老師,我要上廁所”,在教學活動中總有幼兒要求小便,雖然在活動前都已如側了,但又害怕他拉便便在身上,只好答應了幼兒的要求。但是,去入廁的幼兒一去不回,在盥洗室盡情玩耍起來,而正在專心于教學活動的老師也忘記幼兒的入廁行為。結果,幼兒在盥洗室里度過活動的大半時光。
問題3:就問題2之后,教學活動時該幼兒又提出要入廁,老師拒絕了,幼兒弄臟了褲子。
問題4:小班幼兒年齡比較小,有個別便后不會擦屁股,也不敢請求老師的幫助,直接把褲子提上了,結果褲子弄得臟兮兮的。
問題5:有個別幼兒入園前,養成隨地大小便的不良習慣,入廁時總是哭哭啼啼,不去廁所排便。
二、原因分析
當前,教師們都理解“一日活動都是課”的含義,教學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那為何仍會頻頻出現類似以上的問題呢?我們結合上述問題,做了幼兒入廁調查細細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教師忽視幼兒入廁教學和入廁能力的培養。
教師們對一日活動中的集體教學、區域活動等都制訂了具體明確的計劃、目標,而對于生活活動,特別是入廁教學活動,大多數教師都沒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計劃,更沒有細化的內容。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教師忽視幼兒入廁教學、忽略幼兒入廁能力培養,對入廁盲目化、隨意性的教學。
(二)平時缺少對幼兒入廁技能的指導
幼兒入廁技能是在一次一次的學習和實踐中學得的。由于教師無目標、無計劃,沒有詳細的內容實施,也就缺少了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技能指導,從而導致幼兒不會正確洗手,不會正確使用手紙擦屁股,養成了不良入廁習慣。導致發生不該發生的入廁事故。
(三)教師缺乏耐心,訓練方法不當
在幼兒園教育中,我們有些教師也較重視幼兒入廁教學管理,但由于訓練方法過于簡單或有些粗暴,缺少耐心,挫傷了幼兒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三、幼兒入廁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首先制訂各年齡階段幼兒入廁教學的目標
1.大班:
(1)養成定時大小便和便后正確洗手的良好習慣。
(2)自覺地有序入廁。大便后會正確使用手紙。
(3)不在廁所里玩耍,懂得一些保護自己的方法。
2.中班:
(1)學會定時大小便,有困難時會大膽提出,便后主動正確洗手
(2)學會正確的入廁方法,并有序地進行入廁活動,學習大便后使用手紙。
(3)知道不能在廁所里玩耍,學習初步的保護自己方法。
3.小班:
(1)學習有秩序的入廁,學習正確的入廁方法。
(2)知道便后要擦屁股,有困難時大膽提出,學習便后正確的洗手方法。
(3)知道入廁時不要玩耍,要注意安全。
(二)教學方面
1.注重幼兒個體差異性
每個幼兒都是與眾不同的,能力方面也存在差異性。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形成的。這些來自不同家庭成員不同教養觀念、行為的影響,導致了幼兒不同能力差異。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必須在面向全體的同時加倍關注能力差的幼兒,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性。
2.注重表揚鼓勵幼兒
積極的鼓勵幼兒、表揚幼兒是幼兒成長、建立自信的基石。在剛入園的小朋友中,有許多幼兒由于膽小,又不適應幼兒園的廁所。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必須親近幼兒,給予幼兒積極的鼓勵,引導幼兒運用正確的入廁方法,逐步克服害怕心理,對幼兒的點滴進步都要給予以表揚,讓幼兒體驗到進步的喜悅。
(三)實施入廁教學的方法
1.多樣式學習正確的入廁方法
(1)兒歌法
幼兒在朗誦兒歌的同時約束著自己的行為。例如:讓幼兒排隊入廁時學念兒歌:小朋友,有禮貌,一個一個排好隊,前面有人等一等,前面沒人再上去,知道排隊來入廁。擦屁股時念兒歌:小手紙,手中拿;小屁股,翹起來;手紙對準小屁股;輕輕擦一擦,再把手紙折一折,再來擦一擦,屁股擦得真干凈。在洗手時學說兒歌:小朋友,來洗手,伸出手,淋淋濕,抹上肥皂搓一搓,清清水里洗一洗,再用毛巾擦一擦,我的小手最干凈。
(2)榜樣法
我們在培養幼兒良好入廁習慣時,經常運用榜樣、獎勵的方法,以此提升幼兒行為品質。如在組織幼兒排隊入廁時,讓未輪到的幼兒,欣賞有序小組幼兒的良好行為。在組織幼兒洗手時,組織幾名洗手方法好的幼兒進行示范,通過榜樣示范,幼兒欣賞,使他們產生要學習的想法,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良好行為,形成習慣。再組織幼兒互相學習欣賞,使幼兒產生自豪感。
2.多方式培養幼兒入廁能力
(1)營造寬松愉悅入廁環境
老師的管制對幼兒來說是陌生的,如果幼兒怕生的話,就更加感到緊張,甚至因為緊張而忘記了上廁所,回到家后才反應過來。所以想要解決幼兒不敢在幼兒園上廁所的問題,首先要給幼兒一段時間去適應和熟悉環境,老師要對幼兒溫和一些,讓幼兒感到安全和親切。因此,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一個家寬松、安全、溫馨、愉悅的環境,給幼兒的關愛,讓幼兒有安全感。這樣,幼兒才會消除緊張害怕。
(2)注意因材施教,結合集體教育
對剛入園的幼兒,入廁產生的問題最為突出,我們首先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貪玩而忘了說,才尿濕褲子;二是緊張或害怕;三是因不會脫提褲子不敢說;四是換了陌生環境不愿在幼兒園大小便。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分別對癥下藥,如對尿濕褲子的幼兒,及時換上干凈的褲子,耐心教育不責備。對緊張害怕的幼兒,多交流溝通,給與鼓勵,從而消除他的緊張害怕情緒。
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教師的悉心教導,也離不開家長的緊密配合,只要我們更加耐心、細心地教育,一步一個腳印,相信每一位幼兒都能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