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英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我們必備的技術之一,它對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擔負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根據學科特點,探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效率,是中學信息技術課所面臨的一個迫切而又艱巨的任務。現在,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課程,應該從理論上充實,在課堂教學上把握。加強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效率,是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保障。如何在本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挖掘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精心設計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的導入,像戲劇的“序幕”,有集中學生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每節課的前十幾分鐘,學生情緒高昂,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師能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根據欲講內容,通過作品的演示導入課堂內容,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就能觸動學生心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比如,講解WORD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精美的賀卡、小報、封面、表格設計等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講解EXCEL圖標制作時可以通過展示文字、表格、圖標三種形式的信息,讓學生思考哪種更直觀,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讓學生在對比、思考中產生疑問,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恰當、合理運用教學方法,不僅能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還能培養學生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目前,信息技術課可以運用的教學方法很多,下面以“演示法”和“任務驅動法”為例說明這個問題。
(一)演示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系統的廣播功能向學生演示講解操作步驟,使得教學內容更具體直觀,學生易于接受,積極模仿,促進學習積極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向學生演示教學成果則可使課堂得到升華。教師可把即將講解的內容編成練習,讓能力強的學生試著給大家演示講解,演示過程中,教師可給予提示和糾正,這樣,既促進優生探索、創新,又吸引了所有學生注意,引發他們思考。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一定認識后,教師再進行演示和總結,學生及時、高效地掌握教學內容。通過他們的演示,教師可了解學生掌握情況,既可以對學生學習查漏補缺,又讓教師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促進師生更好地“教”和“學”,提高每節課的教學效率。
(二)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指教師提出一系列的任務,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是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在每節課之初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提出學習任務,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緊緊圍繞這一任務展開,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比如,POWERPOINT中幻燈片的制作為例。首先教師展示出制作精美的幻燈片,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不由得產生疑問:幻燈片是怎樣轉換的?歌曲是怎么放的進去的?怎樣才能在里面放電影呢?等等。與此同時,教師適時地由易到難逐個解決這些問題,并耐心幫助學生解決操作中遇到的障礙,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鏈。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法,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師生在教學中地位得到轉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創作欲望,培養他們自主學習、探索創新能力,教學三維目標得到真正體現,課堂效果得到提升。
三、及時進行教學評價,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評價應貫穿教學的始終,因為它既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又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繼續向前發展的起點。只有建立在科學評價基礎之上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才能不斷地向著更好、更全面的科學化高度邁進。教師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分別進行教學評價。
教學前評價:教師通過詢問、考試等方法,了解學生的知識技能,學習態度,學生間的差異水平。通過教學前評價,加深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有針對性、有效性地教學。
教學中評價: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搜集學生學習進展的情況,發現學生在哪些學習任務上還存在問題?哪些學生學習困難并需要進行額外的輔導?等等.通過教學中評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為下面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后評價: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利用總結性的評價,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通過教學后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哪些學生已掌握了學習任務,可以繼續進行后續的學習?每個學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學后評價可以是課后的評價、章節評價、學期或學年評價。教師可通過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表揚優生,鼓勵差生,以期共同進步。
總之,要提高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應該加大課堂教學力度,認真把握每個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努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同時融入情感,了解學生的個性,使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學習,從而培養學生持久性學習的習慣,相信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將會得到升華,將更好地促進基礎教育跨越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