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緒平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討,實際上就是討論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近些年來,教育中有關學生主體作用的討論成了我國教育界的一個熱點。教育的主體性問題,是主體教育論的核心問題.研究主體教育論,實質上是希望從肯定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與人在自身發展的主體地位出發,探討和闡明教育的主體性,充分發揮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中的積極的能動作用.這切合我國的現實國情與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也對我們更新教育理念和改革教學實踐活動具有指導意義。
一、自主學習的必要性
(一)是由高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水平所決定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具有能夠揭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中階段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也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時期,如何通過自我內省來完善自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是當代高中教育面臨的問題。加強自我教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成為學生和教師要首先明確的主要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啟發、講解、點拔等,無論其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才能內化為他們的智慧與才能,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必須從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適應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只有如此,才能在教育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使他們真正掌握知識并在各方面都得到發展。
(二)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當代社會是一個開放、多元和倡導人的個性的社會,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培養出多元的、具有積極主動性的學生。而主動積極的主體性,其根本特征是自主,是主體在內在動機推動下發生活動而作用于對象或指向對象時表現出來的特性,平衡和單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確立性和可選擇性同時增強。當成功與失敗并存,機遇與陷阱同在時,正確地選擇就成為走向成功,抓住機遇十分重要的一步。也就是說,這個時代要求主體通過自主選擇來尋求自已適當發展的空間、途徑和方式。
(三)是歷史學科教育的內在要求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同行們在不斷探討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和達到這一目標的方式,普遍認識到學生目前的學習是為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不在于學生記住多少歷史知識,而應引導學生去探討歷史規律,掌握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形成從歷史中吸取營養和智慧的品質。基于這一認識,人們嘗試著改變單一由教師講解的傳統教學模式,不斷探索符合現代教育觀念的新的教學模式,而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正是順應這一潮流的。
二、自主學習的實施
(一)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自學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不僅表現在認知過程中,而且表現在人格培養的過程中,教學過程與人的全面發展過程是統一的。教學過程的不斷提高和加深,也就是向全面發展目標的不斷逼近,把認知論和價值論統一起來,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實現。在師生關系上,要把教師的領導與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辯證地統一起來,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將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不但要教會學生“學會”,還要教學生“會學”,突出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具體體現。
(二)激勵是主體性發展的推動力
學生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展起來的。教師要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激勵,推動學生主體性的發展進程。所謂激勵,就是指教師通過給學生施加積極的教育影響,使學生處于一種能動、活躍的動力狀態,把教育影響內化為自覺意識,從而引起需要、激發動機,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從根本上說,人類活動的動力源泉是需要,任何活動無不由一定的需要引起,也無不指向一定需要的滿足。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將學生的學習潛能開發出來,使之從無意識領域提升到意識狀態并轉化為顯能,使好奇心轉化為求知需要,并成為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動力之源。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激勵是學生主體性不斷發展的催化劑和推動力,為了使學生獲得激勵,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引導學生求知需要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實現預期的目標,感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在“期望——努力——成功”的循環往復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主體性的健康發展。
(三)變革教育內容和組織形式是發揮主體性的重要環節
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受學生的具體活動內容、形式制約。現在的教育教學改革倡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是教材、教學組織形式并沒有改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能轉化為學習的自愿性、自覺性。結果,學生一旦考上大學便喪失學習動機,或者只知讀書,不知其他。學校教育變成了工具教育和任務教育。變革教育內容和組織形式,要處理好知識掌握和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關系,合理地編制、實施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同時要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現代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促進各種感官刺激,能提供獲取信息的不同通道,使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有助于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面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