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倩

摘要:在媒體行業中突發公共事件是一大新聞爆點,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民眾能借助手機等設備來記錄事件現場的一手資料。本文對電視媒體如何做好突發事件直播報道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媒體;突發事件
一、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的劣勢分析
電視媒體很少會在正在播放的其他節目中突然插播一條突發事件新聞報道,一般情況下,電視臺記者會在突發事件發生并接收到消息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去盡可能地獲取一手信息,但是調查事件原委需要時間、設計新聞內容需要時間、內部審核需要時間,且還要在第二天新聞類節目中播出,往往在第二天才會爆出相關信息,而此前受眾早已通過網絡渠道對此次事件有所了解,電視臺所能真正影響到的往往是習慣于從電視媒體接收新聞信息的中老年朋友,且主流媒體在第一時間組織開展各項工作,投入了較大精力,可是卻由于程序繁瑣、播出時間固定等因素導致新聞時效性不強,在新聞發布后反而成為了檢驗自媒體信息真偽性的最好工具,用自身的權威與公信力去提高自媒體含金量,費力不討好,這僅僅是在自媒體如實報導的情況下,如自媒體惡意造謠、肆意激發群眾憤慨情緒以博取眼球與關注,此類負面消息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所造成的社會影響難以估量。為此,電視媒體除了要在新聞節目中以連線事件現場的方式做好直播報道外,更應該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在第一時間為受眾帶去最真實、最直接的報道。
二、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突發事件
新聞守正創新策略
從內容與影響力等方面來看,突發事件新聞與普通事件新聞間存在著較大差異,在新媒體環境下,事件從發生到傳播可能前后不過幾分鐘時間,因為對事件的解釋權與話語權不一定從頭到尾都掌握在主流媒體手中,在“大街上哪哪都是網紅”的時代背景下,自媒體人可能就身處事件現場,他們對事件進行報道不僅能獲得更多粉絲關注,還能借助其現有受眾達到高效傳播目的,以至于各大視頻直播平臺、微博、微信、百家號等都已經成為突發事件討論的核心平臺。
電視媒體因渠道與技術上的局限,往往只進行相關的跟蹤報道,但民眾在接觸到主流媒體發布的消息前就已經在網絡上自發進行討論互動,所以這也給傳統媒體工作者提了個醒,想要把控輿論方向,就應該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的第一時間進行報道,搶占輿論制高點,引導輿論導向。
(一)全面了解、精準報道,發揮輿論引導的正面效果
突發事件的產生有著隨機性、不可預料性,但從其本質上進行探究我們不難發現其往往會牽扯到大眾利益,如果處理不當則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公眾也希望能迅速了解事件的起因與最新情況,看看事態到底發展到哪一步,詢問相關單位如何解決問題,因此媒體就應該盡可能地滿足受眾需求,快速搜集相關信息將新鮮報道帶到受眾面前,以保障其最基本的知情權。電視媒體作為主流媒體代表,要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不應為博取眼球、提高關注度而添油加醋,而是要始終秉持真實敘述原則,要在多方求證、多樣驗證后將真實信息傳遞給受眾,絕對不能道聽途說、子虛烏有,經過層層審核后方可發布,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引起不必要的騷亂。
(二)要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好先聲奪人
新媒體不受日常節目安排的困擾,甚至可以在直播間內每天滾動、循環播放某一內容,而在突發事件中,為保持新聞時效性,借助新媒體優勢功能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像B站、斗魚、快手、抖音以至于淘寶等APP都有直播功能,在這些平臺中開設直播間不需要任何的手續費用,且功能多樣、畫面清晰,能帶給受眾身臨其境的感覺,且觀眾在直播間內能通過發彈幕的方式與主播進行聯動,尤其是在突發事件現場,記者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去提前想好受眾想要了解的問題,而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則可以通過彈幕去了解到受眾比較關心的重點問題,去有針對性地進行報道,不僅提高了新聞時效性,更讓觀眾有足夠的參與感,極大地提高電視媒體自身的傳播價值。
當然電視媒體不僅僅可以依靠視頻新聞一種形式,像是在公眾號、微博、百家好等以圖文形式為主的新媒體平臺中,完全可以采用“圖文直播”的形式,以新聞稿件來代替視頻內容,這種方法的有效運用可以節省視頻素材搜集、后期處理所消耗的時間,通過適當的文字描述來對突發事件的地點、時間、概況等主要內容進行描述,配合現場拍攝的圖片或能快速制作出的動圖、短視頻即可,發布到網絡平臺后依舊會引發民眾熱議,且受眾可通過在評論區留言、發私信等方式與媒體人進行溝通,通過信息反饋我們也可清楚地知道受眾關心什么,想了解什么,為后續采訪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使新聞內容更能滿足受眾所需,提升新聞的吸引力。
主流媒體以其較強的公信力與較高的權威性走網絡直播、圖文直播路線,不僅可以在突發事件后第一時間先聲奪人,還能根據受眾需求去對采訪內容進行相應調整,創作出更多受眾想看的好產品。
(三)現場記者要不斷提升個人素養
在網絡直播開通后,為保障新聞時效性,留給現場記者準備的時間非常少,所以記者需要在知道該消息、趕往事件現場的途中就結合場現場所處位置、應急處理單位等信息理清采訪脈絡,到場后及時找到相關負責人細致詢問有關內容,為開啟直播做必要準備;其次,為了達到理想的直播效果,記者應結合事件內容來尋找情感基調,是緊張還是松散、是悲傷還是惋惜,烘托事件的現場氛圍,給觀眾更強的代入感、真實感;第三,記者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主觀因素而出現所說話語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問題,要始終記住自己是主流媒體的代表、是正能量傳播者,要冷靜處理、細致分析,讓觀眾看到電視媒體工作者有多么專業、多么敬業、多么愛業,不能過度緊張、不可給觀眾帶來過大的心理壓力,要始終保持與彰顯一線記者的職業素養;第四,在新媒體環境下,各種各樣、多種類型的網紅充斥在網絡世界中,受眾確實喜歡那些有鮮明特色的主播,所以也更愿意去觀看他們的直播、去關注他們的相關賬號,在突發事件中,雖然受眾的關注點是事件本身,而不是現場記者,但現場記者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播報風格,如詼諧幽默卻不失風雅、談吐氣質不凡卻平易近人等,要讓觀眾察覺到自己的與眾不同,這樣他們才會更愛看,更愿意留在這個頻道、這個平臺看,才能成功吸引與感染到一批“粉絲”,并積極與他們進行互動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看法,但與此同時還要銘記自己需要引導的輿論方向,以過硬素質、較強魅力來完成一場驚艷的突發事件網絡“直播秀”,展示真我、奉獻自我、還原事件,為電視媒體在網絡陣地中的發展提供助力。
(四)強化評論功能
傳統媒體的一大特點就是擁有強大的評論功能,在新媒體快速崛起的今天,基本上人人都能評論,且評論的內容有多條渠道能廣泛地散播出去,也就導致了評論導向多元、觀點不統一等問題,容易出現三觀不正的信息,所以在如此復雜的評論環境下,電視媒體作為主流媒體代表應有“觀點競爭”的意識,新媒體準入門檻低、自媒體人素質參差不齊,這些都對傳統媒體的評價功能提出了更大挑戰與更高要求,網友在網上發布的評論大多是主觀的、片面的,因為他們只是將簡單的事件報道、只言片語或幾張零星圖片作為評論的主要支撐,對突發事件沒有整體的認知,也未做深入調查,他們的言語可能僅僅是為了表達此時此刻的心情變化,而不是站在客觀角度對事件進行合理評價,所以他們的評論建設性差。
為此,在突發事件中,電視媒體應注重評論,通過全面了解與合理分析來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再結合事實論據來進行正面評價,來引導評價導向,旨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去做無畏的爭論,要用權威性話語、真實性佐證來感染受眾,讓受眾感覺到電視媒體所提出的評價不是可討論、可研究、可商榷的,而是正確的、既定的,慢慢接受。
除此之外,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電視媒體在不清楚事件全貌、未商量好對策的情況下,應第一時間反應,但不著急回應,先讓受眾知道有這么一個事件,讓受眾知道媒體已經采取了行動,不要著急確定評價內容,用靈活的方法來轉移受眾尋求真相的目光,將報道停留在淺層深度,在權衡利弊、思考結束后再去進行評價,既保障新聞時效性,又為后續報道提供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間。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做好突發事件直播報道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相關工作者應深度思考新媒體所帶來的影響與變化,采取靈活多變的措施來提高新聞時效性與傳播力,為傳統媒體的可持續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