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自開展以來便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是當下我國在開展民國文獻保護工作的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面對此種現狀,就要求我國各級民國文獻收藏單位應做好文獻分類工作,對文獻等級、著錄內容進行合理的劃分,做好破損文獻的修復工作,以期更好的實現民國文獻的長期保存。
關鍵詞:民國文獻;文獻保護;文獻利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社科聯(lián)調研課題“新時期民國圖書裝幀與原生性保護修復研究”(項目編號:SKL-2019-974)的成果之一。
民國時期作為我國社會歷史的一個轉折階段,這一時期新舊社會制度更迭,中西方文化思想交融,為民國時期文獻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此民國文獻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但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民國文獻的保存現狀極不樂觀,而保存環(huán)境不佳、缺乏原生性保護、缺少專業(yè)文獻保護人才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國時期文獻保護難度。面對此種現狀,我國在2012年2月全國省級公共圖書館館長座談會上正式開啟了“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行動,其后各公藏單位對民國文獻的保護做了很多工作,但在有關制度規(guī)范上還需進一步完善,筆者也將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對民國文獻保護提出合理性的建議。
1 民國文獻的價值分析
1)歷史文物性價值。民國文獻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物價值,我國原計劃只將辛亥革命前的文化典籍都歸納為古籍,但此后五十年間,人們對民國時期文化關注度不斷增大,因此,便將古籍期限延長至民國時期。通過對我國各級文獻收藏館中的民國文獻數量調查發(fā)現,民國時期文獻保存情況及其不樂觀破損嚴重且數量奇缺,這就要求我們要大力開展民國文獻的保護工作,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民國時期文獻的珍藏價值。
2)藝術代表性價值。民國文獻中不乏一些藝術珍品,民國時期也是我國印刷行業(yè)發(fā)展的興盛時期,民國以前中國社會普遍采用雕版印刷技術,但到了清末民初西方機械印刷排版技術引入,石板印刷、平版膠印等技術相繼出現,這就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外印刷技術的融合發(fā)展,豐富了民國文獻印刷形式,印刷出的文獻版本也具有一定的多樣化的特征。近代時期,印刷技術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從現存的民國文獻中不難看出我國近代印刷技術的優(yōu)秀之處,那些精美圖案背后下,體現出了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尤其是珂羅版印刷字畫,這種印刷技術起源于20世紀初,從日本流傳過來的,到今天現在已經無跡可尋,即便在其發(fā)源地也很難找到,我國能將其保留至今也實屬幸運,不難看出我國對優(yōu)秀文化的
重視。
3)學術資料性價值。文獻是歷史的見證者,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雖然民國文獻在藝術價值上趕不上古籍,但其學術價值確實是獨一無二的。民國時期正處于社會動蕩、政局不穩(wěn)定時期,也是從舊封建制度向新社會主義制度轉變的重要時期,民國文獻作為這一時期歷史見證,可以幫助我國專家學者們更好的去了解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民國時期作為思想文化交融的階段,中西方各種文化、思想在社會轉型時期展開了激烈碰撞,形成文化爭論和文化借鑒共存的學術發(fā)展盛世,詳細的記錄著不同時期學術發(fā)展歷程,這也充分發(fā)揮出民國文獻的學術價值。此外,報刊也是民國文獻的重要載體,十九世紀報刊的出現,它通過特殊的方式記錄了當時社會的歷史事件。報刊還是思想文化重要傳播方式,當時社會上涌現出很多杰出的愛國主義者,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都在報刊上發(fā)表爭論和雜文,成為當時思想斗爭的主要陣地,具有一定的新聞學價值。
2 民國文獻保護計劃
1)改善儲存環(huán)境.在開展民國文獻保護過程中,要做好文獻的儲藏工作就要先從儲藏環(huán)境入手,保證儲藏溫度及濕度的合理性,一般來說儲藏溫度在20℃左右范圍內最佳,而濕度也要控制在55%左右范圍內。同時要結合文獻物理特征、化學特征等來進行正確的控制,保證適宜的光照條件,如果太陽光線過于強烈很容易加速紙張的老化,因此,為了避免強光照射,需要結合太陽直射特點科學的擺放書架位置,每個書柜都要設置隔光層,實現對民國文獻有效保護,如果一些書柜不具備隔光條件,那就需要管理人員在上午或正午的時候用遮光窗簾進行擋光,同時還應配置相應的保護設備,定期對民國文獻展開強酸化檢測工作,只有利用先進的科學設備以及科學的管理手段才能實現對民國文獻的有效保護,尤其是對于一些珍貴的文獻,更要進行精心保護,用專屬的保護裝具裝好,進行正確的擺放,降低各種不利因素對民國文獻帶來的損害, 延長文獻壽命,將保護工作落到實處中來,這也是每個民國文獻管理人員所應具備的責任和素養(yǎng)[1]。
2)強化保護意識.首先,為了真正實現民國文獻的保護,要進一步強化民國文獻保護意識和保護觀念,學習和掌握民國文獻的使用方式并廣泛進行普及和宣傳,做好用戶調研工作,加強民國文獻史料與現代媒體的深入合作,以此來展開積極宣傳,使社會各界能夠積極參與到民國文獻的保護中來,對民國歷史有更深刻的認知;其次,要積極弘揚民國文獻的價值,使民眾能夠認識到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轉折,發(fā)揮民國文獻的價值,激發(fā)民眾對民國文獻的保護心理;再次,對民國文獻要做好保護工作,嚴格控制閱覽次數,提高閱覽對象門檻,提供學歷以及工作證明后方可進入閱覽室內,把握好借閱時間等等,在借閱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借閱制度,盡量減少借閱次數,盡量做到不拍照,不復印。只有從各個方面做到嚴格控制,細心謹慎才能保證民國文獻保護工作順利開展。此外,在一些節(jié)假日的時候,可以呼吁文獻保護志愿者們加入到文獻保護中來,協(xié)同管理員共同開展文獻管理工作,在減輕工作人員負擔的同時還能實現對文獻保護工作的宣傳[2]。
3)創(chuàng)新保護技術。(1)脫酸技術。由于年代久遠,即便悉心對民國文獻進行保管,但依阻止不了紙張發(fā)黃跡象,這是受到時間影響使得紙張中纖維素發(fā)生了水解反應,這種反應與紙張自身的酸性物質融合,進而加速了紙張的發(fā)黃情況,同時如果紙張PH值越低,那么其酸性反應就越大,水解特征也就越明顯,紙張受到的破壞程度也就越強。通過實驗得出,如果紙張為中性或堿性時,這種發(fā)黃情況會得到延緩,更利于對紙張進行保護。因此,在開展民國文獻保護過程中,如果結合文獻紙質特點制定合理的保護方案,采用先進的保護技術,通過對紙張進行脫酸以及納米鍍膜的方式來減弱紙張酸堿度,延長保護時間,其中比較常見的保護方法如顯色鰲合脫酸法、堿性鰲合物有機溶液等方法都能夠起到很好地保護作用,實現民國文獻長期保存。(2)搶救技術。在開展民國文獻搶救過程中,應兼顧原生性保護與再生性保護,對那些破損較為嚴重的文獻,可以采用縮微復制以及數字化掃描的方式對文獻載體進行復刻,便于讀者借閱,從而實現對文獻的長期保存。
3 結語
綜上所述,民國文獻保護工作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民國文獻作為歷史上最關鍵轉折階段的記錄信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為更好的對其保護,這要求保存單位保證適宜的儲存環(huán)境,積極宣傳民國文獻保護思想,民國文獻管理人員應具備良好的保護意識;同時,為了延長民國文獻壽命,還需要相關人員通過合理的技術手段來進行修復,對于技術上的障礙要努力攻破,這樣才能提高民國文獻保護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鄭春汛.民國文獻的價值與保護對策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04):40-42.
[2]陳桂香.近10年國內民國文獻保護研究綜述[J].圖書館學刊,2016,37(03):133-135.
作者簡介
謝蘊(1973-),女,湖北棗陽人,文學學士,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古籍整理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