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基層博物館必須要不斷完善管理制度,改變傳統的保管和傳播方式,才能改變低迷的發展狀態,從而更好地傳承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公眾的文化生活。本文具體分析使用新媒體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作用以及具體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基層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政治論斷。黨和政府正在不斷提高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博物館有著豐富的文物收藏和文化資源,應該為公眾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博物館必須積極轉型,從以“物”為核心向以“人”為核心轉變,從博物館供給主導型向公眾需求導向型轉變,完善服務項目,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形式,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1 基層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與2020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的目標仍有差距,尤其是基層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還存在許多問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仍有待提升。
1)公共服務意識淡薄。公共服務意識是以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為基本職責,自覺為社會和公眾提供良好公共服務,具有扮演好服務者角色的主動意識,并承擔服務責任的認知、思想和理念。很多基層博物館缺乏主動為公眾服務的意識,過于強調博物館的收藏和展示功能,沒有為公眾提供多樣化、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2)文化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基層博物館沒有挖掘本館特色,存在同質化現象。展覽內容都是以圖文介紹加文物陳列的靜態展覽,文物標注簡單,缺少個性和特色,公眾體驗感較差。講解機械背誦明顯,缺乏生動性、趣味性和感染力。
3)公共文化服務供需脫節。公眾對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對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層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呈現出供需脫節、錯位的問題,導致博物館文化服務不接地氣、難聚人氣,公眾不愿花時間參觀博物館。
4)公共文化資源相對分散。基層博物館各成一體、缺乏互動、分散服務,藏品、展覽、活動、人才等公共文化資源沒有實現有效整合和共享,未能充分釋放活力,資源價值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導致公共文化服務缺乏統籌,沒有形成合力、協調發展。
2 新媒體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作用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在新媒體時代下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方式發生了變化,新的溝通形式,各種高效、快捷的網絡平臺深受廣大群眾的青睞。
1)拓展博物館導覽服務模式。當前,智能終端等技術不斷普及,數字導覽方式更加精彩和豐富為此,博物館也要積極設置導覽服務功能主要以微信公眾號、微博為載體讓公眾可以從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上了解到博物館開放時間、導覽地圖、參觀指南、活動講座、展訊、票務政策等等信息,或者設置二維碼,讓公眾通過掃描二維碼聽取講解,從而對文物的背景知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當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也將獲得更大的輻射力。
2)加強公眾與博物館之間的互動。新媒體改變了信息傳播的過程和方式,雙向互動性傳播使博物館和公眾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游客在利用網絡虛擬的參觀完博物館之后還可以借助QQ、微博、微信、網絡直播等各項軟件的分享功能,使自己身邊的人也可以了解到該博物館的信息。這種先進的模式不但可以突破時空限制,還能夠把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價值全面發揮出來。
3)延伸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博物館在組織開展一些博物館夏令營和文化活動等開展文化活動時,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發布信息、網絡征集和評選、公布結果、網絡展示等。讓青少年能夠有效參與其中,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博物館的文化教育。
4)創新文創產品營銷方式。博物館通過新媒體開拓了文創產品的推廣和銷售渠道,從而以文創產品為載體讓人們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博物館可以加大開發微信小程序的力度,有效利用微信小程序來銷售文創產品,有效節省了文創產品的經營成本和人力成本,并且擴展速度快。
3 新媒體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具體措施
1)健全基礎服務設施,增強服務意識。基層博物館要推進數字化建設,主要包括藏品管理信息化、展廳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網站的建設與維護、辦公自動化系統等方面,從現實角度出發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以便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文化服務。比如采用聲、光等技術進行場景復原;采用觸屏技術提供翻書、菜單形式的資料查詢、動畫展示、答題互動、游戲互動、視頻播放等;運用電子導覽技術更加全面地介紹展品,滿足觀眾的不同需求;運用三維立體成像技術構建虛擬場景,讓觀眾能身臨其境,增加觀眾的參與性與體驗性。江蘇省宜興市博物館引進三維數字化掃描儀,助力文物保護,在宜興市博物館手機客戶端點開“全景宜博”,眼前就展現出博物館一樓的360°全場景,手指選擇屏幕正中相國牌坊上懸著的“風土館”“名家藏品作品陳列館”“現代名人館”“通史館”等文字標簽就可以進入高清的實景場景,進行虛擬瀏覽。
2)整合文化資源,打造精品展廳。基層博物館應該積極借助各種新媒體方式把反映本區域歷史文化內涵的藏品設為常設展覽,作為地區宣傳文化工作的名片,讓參觀觀眾在展覽廳能夠看到最具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堅持展覽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積極使用各種新媒體創新展覽空間,把新媒體技術和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相互結合,使陳列形勢豐富多樣,才能全面發揮陳列效果,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此外,基層博物館應該積極發揮其在地區文化發展以及歷史認同方面的功能,積極聯合其他文化、科技單位,共同開發與挖掘文化資源,舉辦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內容以及不同形式的活動,創造新的博物館文化品牌,共同服務于國家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
2018年,江蘇省宜興市博物館與依托故宮博物院資源在館內設立全國首家“故宮教育分中心”,同時雙方定期共同舉辦展覽,并將首次運用全息投影技術。
3)推進人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首先要制定長期培養規劃,博物館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和人才現狀確定因人而異的培養目標,幫助他們早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優秀人才。加強崗位教育培訓,根據每位職工的特長重點培養,通過在崗實踐、交流學習等形式提升員工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競爭力,培養復合型人才。
近年來,江蘇省宜興市博物館先后順利舉辦中國博物館協會市場推廣與公共關系專業委員會 2018年度工作會議、中國青銅文化學術研討會、國際博協培訓中心2019年秋季培訓班等多次大型會議和培訓項目。不僅鍛煉了宜興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組織策劃大型活動上的能力,更開闊了國際視野。
綜上所述,基層博物館只有在公共文化服務當中積極使用新媒體,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推動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孟芳.基層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路徑探討[J].絲綢之路,2017,(14)
[2]孫璐.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優化研究——以江蘇省泰州市博物館為例[D].湘潭大學,2018.
作者簡介
王永濤(1985-),男,漢,江蘇宜興,本科,博物館館員,專技十三級、研究方向:文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