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摘 要:文旅融合實現了文化的旅游性和旅游的文化性相統一,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時代被賦予了新的歷史職責與使命,本文總結梳理了當下圖書館在踐行文旅融合發展道路上的三種路徑,即研學旅游、開發文化創意產品、開展“圖書館+民宿”,為文旅融合這一時代主旋律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如何創新發展提供積極有效的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圖書館;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2018年4月8日,新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文化和旅游部的合并,不只是在機構上賦予新部門新職能,更是通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來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的融合發展。兩年來,文化和旅游在理念、職能、產業、服務等各方面取得了多方位、全鏈條的深度融合,二者的和合共生,文化讓旅游更“聚人氣”、旅游讓文化更“接地氣”已經在國內各省不斷得到
驗證。
公共圖書館是為群眾提供公共閱讀空間、閱讀資源的重要載體。在文旅融合時代背景下,“詩與遠方”的結合開啟了文化事業的新局面,公共圖書館積極推進的“全域服務”與旅游行業努力踐行的“全域旅游”形成了新的發展趨勢,因此,公共圖書館在這一背景下,可以不斷開闊新的服務方式,完善現有服務形式和內容,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1 研學旅游:讓文旅融合成為一種學習方式
研學旅游既是一種教育和學習方式,也可以是一種閱讀方式。隨著近年來研學旅游被納入中小學生的教學計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共圖書館為中小學生研學旅游活動服務,不僅是發揮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生動體現,更是圖書館探索實踐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難得的渠道。國家圖書館曾組織過“閱讀之旅”項目。該項目是一項將閱讀、旅行、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促進深度閱讀的閱讀體驗式研學旅游活動。
圖書館可以根據國家教育部研學課程要求,有效整合圖書館優質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針對優秀傳統文化,開展主題豐富多彩的研學旅游。通過這種方式,引導中小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堅定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首先,圖書館建筑作為重要的公共建筑,在空間規劃和功能設計上都具有獨特的理念和文化底蘊,其建筑本身是一個參觀旅游景點,具有研學旅游的價值。其次,研學旅游可以廣泛吸引青少年和家長一起走進圖書館,充分利用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和專家資源,將閱讀、講解、體驗、互動于一體,引導參與活動的家庭從不同角度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以達到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提升綜合素養的目標。最后,研學旅游也可以作為新型的科普教育形式,提升圖書館線下科普的吸引力,利用先進互聯網技術,開展創客機器人課程等,注重活動的知識性、趣味性,達到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這種科普教育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體驗更真實,感受更直觀,有助于培養中小學生從小養成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熱情。
2 文創產品:創新文旅融合發展的形式
自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通知以來,圖書館已然成為參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重要陣地之一。據統計,短短幾年間,由國家圖書館牽頭成立的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聯盟的成員單位,已從37家增加至百余家。圖書館對文創產品的研發和推廣,不僅能形成品牌效應,將圖書館教育、科普、文化娛樂等功能進行進一步補充和延伸,通過現代化智能化的服務體驗和產品設計,讓人們深入探索圖書館的奇妙之處,拉近民眾與圖書館的距離,擴大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更能通過圖書館文創產品體驗到館藏文獻的獨特魅力,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傳遞文化精神,助力文旅融合。
圖書館作為城市文化的先行者與傳承者,在文旅融合時代將文化事業與文創產業有機結合,深入挖掘館藏資源中的文化價值,立足無形資源的開發和使用,體現了圖書館在新時期展現與時俱進的新職能。目前各省市級圖書館的古籍善本數以千萬計,可以說是巨大的傳統文化寶庫,更是圖書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意源泉。各館需要做的是用現代人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激活歷史典籍中的文化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珍貴典籍之美,讓古籍中的內容活起來,走進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在這一過程中,館藏古籍可以與當地有特色的旅游景點或旅游建筑相結合,為旅游注入人文精神,更好的實現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
雖然目前各地圖書館在文創產品的開發上還存在設計開發力量不足、創新創意較少等問題,但是很多走在前列的圖書館如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都給予了各地圖書館很好的發展思路和啟迪。在產品設計和創意上,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好地域文化資源,深度挖掘館藏資源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也可以與當地的旅游特色資源有效結合,開發出旅游紀念品和手工生活用品等文創產品。圖書館可以依據地方館藏資源開發一些視聽、體驗類圖書、報刊、音像產品等文化創意產品;或者與當地的文化演藝產業的深度融合,依據當地民間文化和傳說形成的舞臺表演、影視作品、娛樂產品、非遺表演等內容的文化創意產品。
3 “圖書館+民宿”:文旅融合背景下更詩意的遠方
自文旅融合以來,很多圖書館嘗試將圖書館分館、圖書流動站建到旅游景點,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大多數走進旅游景區的游客沒有足夠的時間走進圖書館進行閱讀,不少設在景區的流動圖書館存在無人問津的現象。反觀“圖書館+民宿”的發展模式卻在國內各省市例如浙江一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讓閱讀注入民俗,讓民俗有文化溫度,讓文旅有效融合,用更詩意的遠方豐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有力助推了民宿所在地的鄉村振興發展。
“圖書館+民宿”是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體現,是現代圖書館服務理念與民宿的高度融合,是圖書館的服務創新。首先,身在民宿的游客是旅行中最為放松和休閑的時候,全家人走進民宿中的圖書館,既能享受到閑云野鶴般的休閑,也能進行愜意舒適的親子閱讀與交流等活動;其次,民宿圖書館通過把圖書館的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直觀地展示在公眾面前,能為圖書館的發展贏得更多潛在讀者,為全民閱讀開辟新的空間,有效推進了全民閱讀和文化的傳播;最后,民宿圖書館尋找到了圖書館與旅游協同發展的結合點。隨著旅游新業態的形成,需要文化的注入與跟進,“圖書館+民宿”烘托出的文化氛圍對游客很有吸引力。民宿圖書館可以成為展示當地文化和歷史的窗口,通過民宿的空間打造、文獻資源的展示和配套服務,讓游客不自覺的走入圖書館,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推進地方文化資源與旅游結合,讓書香浸潤休閑旅游。帶來文化氣息的民宿模式,也會有效推動地方鄉村振興的建設。
隨著文旅融合的不斷深入,公共圖書館要順勢而為,更好的適應時代和群眾的文化需要,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擴展新屬性和新功能。各地圖書館可以結合自身特色,開發研學旅游路線、推動文創產品的研發,結合地域文化開展“圖書館+民宿”,不斷從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中尋找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并將此與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廣泛結合,更好地發揮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的陣地作用,承擔好“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李燕.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圖書館服務管見[J].圖書館學刊,2019(12):108-112.
[2]雒樹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努力開創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J].黨委中心組學習·中心組講堂,2018(4):6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