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萍
摘 要: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精神的塑造,必須緊密結合學校自身的辦學理念、文化底蘊及辦學特色,著力突出職業性、行業性、地域化和企業化等特點。遼寧科技學院堅持歷史傳承和改革創新相結合,凝練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學校精神、校訓、校風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精神的塑造,提供了一定經驗。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精神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2019年遼寧科技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大學精神育人的載體和途徑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XSSZ19006)。
“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面臨知識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建設 “大學精神”不僅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
1 大學精神應體現新時代中國教育特色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和生命,大學精神在形成過程中會受到時代特征、民族精神的影響。
70年來,我校幾移其址、幾易其名,經歷了多次的分分合合,始終不變的是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治金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在70年辦學歷程中,遼科人鑄就了樸實無華、甘于奉獻、堅韌不拔、百煉成鋼的學校精神。她告訴我們做人要像鋼鐵一樣樸實無華、甘于奉獻,做事要像鋼鐵一樣堅韌不拔、百煉成鋼。
學校始終秉承著“堅韌不拔、百煉成鋼”的學校精神,推進學校事業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團結一致,搶抓機遇,直面挑戰,跨越了一座座高山,攻克了一道道難關,重大項目不斷取得新突破,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重大成果不斷增加,影響力不斷提升,不斷譜寫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70年來,學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櫛風沐雨,厚積薄發,勵精圖治,涵英哺華,不斷深化改革,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堅韌不拔、百煉成鋼”的學校精神已經成為學校事業發展和全校師生成長成才不竭的動力和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綜上所述,作為一所大學,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體現時代賦予大學的特色,凝練中國教育特色的大學精神,為國家、社會培養和造就更多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 大學精神應凸顯地方區域特色
我校坐落于美麗的楓葉之都本溪,本溪作為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游擊區和根據地,也是國歌歌詞原創素材地。習總書記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東北抗聯精神作為中國抗戰精神的重要內容,他是中華民族寶貴性的財富,具有永恒的歷史價值和重要的時代意義。在高校加強“抗聯精神”教育,促進抗聯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對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方向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
我校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不斷推進“大學精神”建設。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不斷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創新開展“行走思政”教學模式。弘揚和傳承抗聯文化精神,成立遼寧地域紅色文化實踐教學中心、建立抗聯社會實踐教育基地。我院也通過“3進1走1唱”,既“進課堂”、“進社團”、“進網絡”、“重走抗聯路”、“傳唱抗聯歌曲”,將大學精神與抗聯精神傳承和發揚相結合;強化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完善輔導員、班導師、專任教師的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學生愛國主義行動教育,提高高校大學生學習傳承抗聯精神的主動性、積極性。我校把傳承發展新時期抗聯精神作為立德樹人的有力抓手,不講官話、老話、空話,創新性繼承,創新性發展,把以抗聯精神為源頭的特色精神完全融入到校園文化中。
大學精神不是空中樓閣,離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很近。作為一所大學,不僅要融入當地傳統文化特色,更要主動創新繼承,創新發展,如此,方能凝練具有凸顯地方區域特色的大學精神。
3 大學精神應彰顯學校特色
2019年是我校特色產業學院建設之年。為更好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大力推進特色產業學院建設。加快特色產業學院建設步伐,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協同育人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凝練辦學特色,利用各學院專業辦學特色,推出了“一院一特色產業學院”建設工程,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校企聯盟,促進產學研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深入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助力學校內涵發展。
學校始終秉承著“堅韌不拔、百煉成鋼”的學校精神,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學校注重培養學生艱苦奮斗、作風過硬、嚴謹認真、知行合一的精神,塑造了勤奮樸實、無私奉獻、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優秀品質,形成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應用型人才特色,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4 大學精神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作為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我們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們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要把立德樹人理念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
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培養學子愛國愛黨的家國情懷,提升學子的專業技術水平,動手實踐能力,個人綜合能力等,幫助即將步入社會的廣大青年以最飽滿的姿態投身于偉大祖國的復興建設中去。
現階段大學精神的傳遞正在被浮躁和功利侵蝕磨滅。無論你多么慷慨激揚,熱淚盈眶的講人生理想,大學生們最后只關心自己找什么樣的工作,是去國企還是外企。當問到學生:“為什么要讀書?”
“為了將來找份好工作,為了能過上富足的生活,為了……”這些答案都顯得那么蒼白。知識不僅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還能救人于水火。當危險來臨的時候,你不是害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識去戰勝危險。學好科學知識,不僅對個人有利,更對我們的國家有利。
未來,需要年輕一輩的崛起。讀書是一種責任。讓我們始終秉承“堅韌不拔,百煉成鋼”的大學精神,讓生命更有方向感和使命感,以嚴肅認真的生命態度實現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立暢,曾維詠,郭智群.大學精神推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7(01):115-116.
[2]朱亮.應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結合的大學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80-184,198共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