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愛紅?李丹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財務會計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下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要求。會計行業模式經歷了大的變革和創新,這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開展是一次沖擊,也是一個挑戰。本文結合本校的會計教學模式及當前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可行的教學變革模式,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管理、分析綜合能力。
關鍵詞:會計教學;改革與創新
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會計這門學科要求以大量的實踐為基礎,近些年,較為多數的大中專院校開設了會計實踐課程,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將書本中的理論應用于實際操作,更直觀理解便于掌握。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大數據這些新興概念沖擊著會計行業的發展,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要求不單單是會核算、記錄,而是再此基礎上融入大數據分析、決策、管理等概念。針對當下社會對本行業的新要求,采取新的培養模式,提高會計學生的從業能力,更快適應社會對會計人才的新要求。
1 互聯網及大數據對本行業沖擊
1)會計人員。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原本冗雜的會計工作,現在通過會計軟件的處理變得精簡很多,原本可能需要十多人完成的工作,現在僅需三五人完成,特別是基礎性的會計工作,替代性很高,同時對會計的準入門檻也大大提高,不僅要求掌握會計技能,還對計算機應用、數據獲取與分析、企業管理技能有所要求。
2)工作方式與重心。用友、金蝶等智能財務軟件取代了將近90%的會計原始工作,將會計人員從記賬、對賬、復合、報表生成等大量重復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同時會計人員的工作重心也從原本的會計核算轉移到了會計管理上,開展數據采集、獲取、匯總、分析、應用等,參與企業財務決策和管理。
3)服務模式轉變?;ヂ摼W的發展使會計工作從線下轉為線上,會計信息更加透明。會計核算、監督、報表生成、稅務繳納等活動通過網絡可直接線上監控完成。會計信息內外部的傳輸將更加便捷,網絡代理記賬和會計咨詢業務會變成工作的常態。
2 高職院校會計學科教學現狀
1)實訓課時與理論課時安排不合理。在我校目前開展的會計學科中,基礎會計、會計電算化、稅法安排有較為合理的實訓課程,這些課程配套有相關的財務智能軟件、稅務軟件,可模擬企業在會計核算稅務繳納等的真實的工作場景,除了這些課,我們還開設了財務管理、審計、成本會計、財務報表分析,這些課程的實訓與理論教學課時比大致為1比4,也就是每四個課時的理論教學要有一課時的實訓教學。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課程的實訓內容,大部分的實訓是根據課后習題開展,鮮有創新,與社會實際差別大,不便于學生實際應用以及會計人才培養。
2)教材滯后,缺乏更新。我們所用的教材大部分是本校老師編寫的,教材內容更注重理論教學,更多采用的是虛擬案例,有些教材已經連用多年,沒有做大的改編。我們在實訓過程中,老師先將整個的會計核算過程,購進、生產、銷售教給學生,同學們各自理解記憶,模擬實訓過程。實訓內容對每一位學生都是一樣的,這會導致有些同學模仿別人的做法,并不真正理解,缺乏自己的判斷,被動的學習。同時,這樣的方式只能讓學生大致的了解企業會計的基本流程,而對于會計政策靈活多變的當下,顯得略有滯后。這導致了實訓結果無法真正達到教學目標,教學與實際脫離的狀況。
3)考核方式單一,難度不高。目前我校的考核方式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大部分,平時成績由出勤率和實訓作業組成,這種考核方式使得學生很容易蒙混過關,平時的實訓作業大家都是統一的,在課下完成時難免會相互借鑒難以創新。最后的試卷,考核范圍有限,基本都以理論為主,學生在考前突擊一個星期,大多數都能通過考試。所以同學們會覺得實訓課形式化,沒有真正的聯系實際,體會不到會計的嚴謹性,那些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也無法深刻體會,不能明白實訓操作的實際意義,僅僅只是流于形式的照搬老師的做法。
3 互聯網、大數據背景帶給高職教學的挑戰
1)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挑戰。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會計信息更加的準確及時,會計核算也變得更加快捷、方便。這對會計人才培養帶來了新挑戰。高職院校要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與行業企業溝通聯合,注重校企合作,時時掌握企業的用人要求,參照行業標準,注重職業道德;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學生會計綜合能力,包括計算機應用能力,大數據收集于分析能力;緩解學校培養人才與企業所需人才脫節現象,形成學生所具備能力與社會所需無縫銜接。教學重點從原本的核算轉變到管理、分析,從單一核算對象轉變到共享財務信息平臺。教學內容應增加大數據應用、搜集、匯總、整理等。
2)對教師能力的挑戰。本校的會計教師,長期從事會計教學、教研活動,財務會計的理論知識過硬,但在當下互聯網+會計,+管理,+大數據,這些新興概念的引入,對教師能力是極大的挑戰。不僅要求熟練掌握新技術,還要會應用,會匯總分析。老師們需及時掌握新技術,鼓勵掛職鍛煉,滿足時代飛速發展的當下對財務人員的新要求。有能力勝任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分析者、評價者。
3)對現有實訓條件的挑戰。時代的發展對實訓的數量、質量都有了更多的要求,會計這個崗位,由于涉及企業的私密,學生在頂崗實習時,幾乎不會接觸到核心業務,達不到實訓的真實目的。而校內實訓,雖然開設的有會計電算化實訓室、稅務實訓室,但是業務內容不真實、崗位設置有限,無法調動大數據的互聯互通,得出的數據也不具備分析價值。同時做不到軟件及時更新,往往學生實訓用的軟件,在企業里已經被淘汰了。因此,會計實訓要緊跟時代腳步,借助新形勢下互聯網+大數據引領的時代變革,對會計實訓條件、方式給出指導性意見。
4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重建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在當下互聯網高速發展,大數據頻繁應用于各領域,會計人才培養應從原本的重核算、監督到會財會知識、懂溝通管理、具備計算機應用技能、符合會計職業道德標準的綜合人才。輔助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完成基礎財務核算、數據搜集、匯總、計算、分析等業務。要達到這一目標,學校必須重視校企合作,多元化育人,創新培養模式,對于原本的會計理論學習不能懈怠,同時建立只能財務信息軟件,配套相關的教學資源。在課程建設中著重大數據、互聯網背景下對會計、管理的要求。增加實訓課時比例,同時讓實訓內容多元化,配備多崗位多任務的實訓作業,比如:小組與小組之間是競爭比拼的關系??疾鞂W生的知識儲備和應對能力。
2)提高教師素質。當下具備會計知識、信息化應用、大數據整理分析的綜合會計教師缺口較大。對教師加大力度培訓,提高其教學水平勢在必行。學??善刚垖iT的培訓機構,在寒暑假期間對教師進行統一培訓,充分并熟練掌握當下企業的財務軟件應用,及多行業財務數據分析。鼓勵教師走進企業、掛職鍛煉。同時學??膳c企業合作,搭建交流平臺,每年聘請企業資深財務人員跟本校教師就財務專業理論、應用等方面做交流和學習。邀請企業財務負責人每年在本校開設講座,與學生交流在企業會計工作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3)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學校建立翻轉課堂、云平臺等教學輔助軟件。教師在該平臺傳入微課、知識點、重點難點、習題等。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課前預習工作,將預習中的疑問帶到課堂中,更有效的激發學習主動性,更易于開展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間的交流與討論。學生在后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在線上直接留言,教師將問題整理、分類,在課堂或直接在線上給予學生答復。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翻轉、顛覆,更有益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創新精神的培養,符合當下多元化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曉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會計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06),289-290.
[2]蔡鍵.大數據背景下金融實驗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17(12).
[3]劉偉欽.“互聯網+”時代高職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03).
[4]吳瑋,毛莉瑩.大數據背景下高職會計人才的全新培養模式思考[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09).
[5]歐玉輝,大數據時代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發展的路徑探討[J].營銷界,2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