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暉
【摘要】美術鑒賞是鑒賞時要具備的能力,懂得鑒賞知識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藝術品所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存在的優點。懂得鑒賞知識可以對畫作有清楚的認識,會提升自我的審美能力。該課程會帶來許多積極的意義,會豐富學生對藝術品的知識了解,并且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了與提升自我品味。在開展美術鑒賞課程時,要注意對學生增強動手能力,能夠達到在課下自我了解藝術品的含義,對在上課的過程中所掌握的知識點記得牢固。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對美術作品鑒賞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課程;優化
【中圖分類號】G633.95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224-02
學校開設的課程越來越多,給學生帶來的壓力也隨之增加,課程比較無趣會導致學生對課程是去學習的興趣。所以老師在開設課程時,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美術鑒賞本來就是一個很有趣的內容,可以認識到許多作品的內在含義,提升自身的審美,給學生的生活增加色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可以了解到許多名家名作,包括國內還有國外的作品,來進行學習。藝術是一個可以提升人們審美能力的,會發現藝術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藝術品可以給人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減輕高中生活中的壓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來增加對生活的發現,發現身邊不一樣的美。
一、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學的課程很少涉及到美術鑒賞。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給學生增加了不少的學習壓力,不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當今社會的發展比較快,各個學科之間都有著一定的聯系,而美術鑒賞也成為了高中學習的必須科目,該科目的開設會對學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利用互聯網可以了解到許多作品,每個作品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表達出的內容也各不相同,學生們可以學習內容增加對知識的儲備,對今后的發展必定是有利的。老師在授課時應該打破傳統的方法,了解學生的興趣點,選擇的教學內容能吸引學生的興趣,這樣才能提升課堂的質量。
1.課程內容不具適應性
老師在授課時選擇的教學內容要反映出一些具有時代的主題與風格,對學生的寫作只是儲備量也會有所提高。選擇符合社會發展的內容來講,美術鑒賞是一個比較有趣的課程。首先,老師要對自己所要講的內容比較了解,了解作品的時代意義。只有自己比較清楚知識,才能對學生講得明白。還要教一些如何將鑒賞美術作品,以及在面對一幅作品時,通過什么思路來分析內容。這些都是老師需要把握的知識。利用新思想對內容進行講解,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注入新思想,才能使課程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2.美術作品的特點
美術是通過肉眼才能了解到作品表達出的內容,要用眼觀察到作品的構圖給人們什么樣的感覺,以及作品所用的色調,給人的感覺是什么樣的。比如,整體色調是紅色,給人會帶來熱烈的視覺感受,黑色給人沉郁,綠色給人生機勃勃的視覺感受。色調不同帶來的感受完全不同。在生活中,學生要多看多想美術作品,動手去查閱相關的資料,看的想的多了,自然而然的也就懂得了對作品的鑒賞的技巧。
二、用多媒體教學豐富美術鑒賞形式
社會的發展,推動社會的各個領域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也給教育行業帶來很大的便利,互聯網的使用使學生在聽課中學習到很多的知識,也減輕了老師講課時寫字的壓力。把視頻保存下來通過投影儀放映,可以與學生一同感受視頻中展現出的美術作品。
1.激發學生對美術鑒賞的興趣
興趣是學好知識最好的老師,對學習的課程產生興趣,才能學好。老師在授課時,結合同學們的情況制定出合適的教學方案,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提出意見,做出進一步的完善,目的是制定出比較合理的教學方案。在美術鑒賞課上老師與學生多進行互動,采取回答問題加分的措施,來激發學生們的上課積極性,在互動中學會更多自己之前不了解的內容,不斷地增加自身的鑒賞能力,使老師在教學中不斷的積累經驗,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2.創新教學模式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們的不斷創新,創新成為了社會發展的主題。當然,美術鑒賞授課上也要創新,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在教學中不斷地總結。美術鑒賞是要人們認識藝術對人們的生活的影響,使學生理解學習鑒賞美術的意義。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
結語
高中的課程比較多,給學生帶來的很大的壓力。美術鑒賞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時老師要增加美術鑒賞課程的趣味性,在學習中使學生緩解壓力。老師要提高自身的授課水平。增加對美術作品的了解,只有自我水平高。在授課時才能使學生懂的內容。使學生知道從哪些方面對作品進行鑒賞。利用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增加老師在課上與學生的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教學方案,來達到好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林建輝.淺析新課改下高中美術鑒賞課堂教學策略的優化[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12):207.
[2]關云,王俊剛,關紅梅.試論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絲綢之路,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