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瓊?王笑晨?李琳?吳超
摘 要:信息技術因其共享性、高效性、便捷性,得以在教育領域廣泛運用。信息技術不同于以往音樂教育方法、形式,更重視音樂教育的動態性、形象化,營造良好的音樂教育氛圍,感染、帶動學生,觸動學生感官、視覺,使學生享受音樂教學帶來的美好,增強學生藝術素養培育。對此,本文著重分析信息技術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價值,提出信息技術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音樂課堂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電化教育專項課題“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小學音樂課堂創新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8]JKGHDHZX-069)研究成果
信息技術是指借助電子計算機等技術來創造數字、視頻、圖像的多媒體工具,具有信息收集、獲取、傳遞功能,在教育領域中得到廣泛的運用。以信息技術融入為導向開展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對傳統音樂教育是一種創新形式,改變以往沉悶的音樂教育氛圍,為音樂教育注入生機,觸動學生,增強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熱情,使學生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好。因此,研究信息技術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思考十分必要,既是學生藝術素養培育的需要,也是小學音樂教育革新的需要。
1 信息技術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價值
1)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在小學音樂實施過程中,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音樂整體教育效果。與此同時,針對傳統教育而言,音樂教育的實施,大都立足于課堂教學,以此推進音樂知識傳遞,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但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音樂教育中,會使音樂教育形成不一樣的教育形式,音樂教育不僅立足于課堂教學,更能夠延伸到音樂課后或者課前教學中,增強小學音樂整體教育的有效性。
2)促進學生快速接受知識。音樂是陶冶學生情操的有力媒介,通過音樂知識、內容、作品的傳遞,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內涵,以此打動學生,帶動學生情感,促進學生情感與作品情感的相融合,以此培育學生藝術素養。但在小學以往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教育大都立足于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條件的局限性,音樂作品、知識的傳遞大都通過教師課前錄音或者播放音樂作品傳遞,這種音樂傳遞形式并不是很理想,學生無法感受到音樂作品中的美妙。而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能夠借助多媒體播放效度,播放音樂作品,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音樂作品內容、節奏、音律等信息,促進學生感官,使學生快速接受音樂知識,進而增強學生音樂學習興趣。
3)培育學生音樂學習熱情。從學生學習層面而言,學生無論學習什么課程知識,都需要依托于自身興趣,學生對課程知識具有學習興趣,必定在此課程知識學習中取得一定的造詣,同理小學音樂課程學習亦是如此。音樂是一門藝術性課程,需要學生教育興趣、熱情的學習,以此更好的促進自身藝術素養的培育。但在傳統小學音樂教育傳遞中,大都采取灌輸式音樂傳遞方法,使學生音樂知識學習處于被動,不僅不利于學生音樂知識的學習,更不利于學生藝術素養的培育。而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音樂教育中,能夠改變這一教育形式,借助信息技術優勢,傳遞音樂知識,以圖文并茂的知識形式,增強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理解能力。
2 信息技術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策略
1)營造良好音樂教育氛圍。在小學音樂教育中,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營造良好的音樂教育氛圍,極大的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因此,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音樂教育中,尊重學生音樂學習主體性,根據學生音樂學習需要,促進音樂教育的開展。基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有限,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待提高,但容易對未知的事物產生興趣。而借助信息技術傳遞音樂知識,能夠進一步吸引學生,觸動學生感官,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雖然在以往音樂知識傳遞中,運用播放器傳遞音樂作品,但這種形式過于局限性,只能夠讓學生聽到聲音,不能夠讓學生看到音樂內容。而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讓學生既聽到聲音,又看到作品內容,引領學生進入良好的音樂氛圍,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此外,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多媒體技術促進音樂的播放,給予學生視覺的沖擊。《彝家娃娃真幸福》音樂知識中,為了讓學生快速融入到音樂學習氛圍中,借助多媒體播放彝家相關短片,提出問題:“彝家娃娃為什么幸福?”讓學生認真觀看視頻,并且回答問題,讓學生快速融入到教學氛圍中,引領學生享受音樂學習的樂趣。
2)豐富音樂教育內容。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應運用信息技術,豐厚音樂教育內容,拓寬學生音樂視野,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知識。然而,在傳統音樂知識傳遞中,大都傳遞書本音樂內容,很少引入與書本音樂知識相關的音樂信息,使學生音樂學習思維局限性,不利于學生藝術素養的培育。因此,教師運用信息技術,促進音樂教育內容的豐厚,借助多元化的信息內容,增強學生對音樂知識、作品的深入理解。例如:在學習《新年好》作品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過年視頻,讓學生在視頻與音頻融合中,感受到過年的氣息,帶動學生情感,之后引領學生歌唱內容,以視頻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深入理解作品內涵。
與此同時,在豐厚小學音樂課程知識中,需要重視音樂文化的傳遞,以文化為導向,讓學生在音樂知識學習中增強對我國文化的理解,以此培育學生文化自信。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從小進行,而音樂教育在此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優勢。例如:在學習《彝家娃娃真幸福》知識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滲透相關的彝家文化,借助多媒體展示彝族文化、習俗等信息,增強學生對彝族文化的理解,以此文化探析彝族音樂文化,彰顯音樂教育魅力。
3)增強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歌唱能力的培養一直是教育的重點內容。在培養、提升學生歌唱能力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運用效果,增強學生音樂表現能力,進而促進小學音樂教育質量的提升。信息技術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通過音樂作品的播放,能夠為學生樹立歌唱榜樣,讓學生根據歌唱者一同演唱歌曲,并且在演唱中通過視頻展示品味其中的情感,增強學生歌唱情感能力,培育學生藝術情懷。
同時,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教師在音樂知識傳遞中,為學生打下什么樣的基礎,未來藝術道路發展就會形成什么成果。因此,教師應在學生歌唱能力提升中,重視情感的融入,通過情感培育,促進學生審美、欣賞能力的提升,引領學生品味多種音樂,并且為學生提供平臺,讓學生進行演唱,在演唱中教師加以引領,促進學生歌唱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在歌唱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思考、合作歌唱形式。例如:在《數鴨子》作品歌唱中,引領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推進作品傳遞的思想情感,在小組合作中抒發自身見解,小組成員一同討論,之后學生開展小組歌唱,以此增強學生音樂表現能力。
3 結語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創新課堂教學形式,營造良好的音樂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對樂理知識的有效學習,增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進而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中,重視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增強教師信息素養,推進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育的運用,培育學生樂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玉萍.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方法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213.
[2]張宏慶.學會聆聽,感悟音樂的真諦——小學音樂教學中聆聽有效性的實踐探索[J].學周刊,2019(35):155.
[3]王博.多媒體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音樂教學模式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33):236.
[4]崔飛艷.節奏培養,途徑探析——小學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節奏感的途徑探析[J].北方音樂,2019,39(21):14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