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波?張鵬
摘 要:信息技術的普及廣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方式,傳統的工會服務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職工的需求,尤其是在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現有的工會運作已經與教師的生活習慣、學習模式、真實需求產生脫節,灌輸式的服務模式難以舒緩教職工的工作壓力,不能準確反映教職工的真實訴求,并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師施加壓力,適得其反。因此,“智慧工會”建設勢在必行。本文以打造“翻轉式智慧工會”為目的,分析討論“智慧工會”構建路徑,真正實現工會服務“以教職工為中心”,凝聚全校教職工的向心力,全面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智慧工會;人工智能+教育;“以教職工為中心”
1 概述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截止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較2018年底增長259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1.2%,較2018年底提升1.6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較2018年底增長2984萬,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較2018年底提升0.5個百分點;用戶月均使用移動流量達7.2GB,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達553.9億GB,同比增長107.3%[1]。互聯網尤其是手機上網已經廣泛普及,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得職工的休閑娛樂方式、訴求表達方式等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作為高等院校工會,亟需建設“智慧工會”以適應教職工的需求變化。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華全國總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要把網上工作作為工會聯系職工、服務職工的重要平臺,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2],對建設“智慧工會”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對建設“智慧工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作為引領社會科技發展的高等院校,建設具有可復制性、推廣性、受益面廣的“智慧工會”尤為重要。
目前,高校教育教學模式正由“授課式規模化教育”向“個性化的教育”轉變。隨著社會發逐步進入“智能時代”,“生態化、分散化、網絡化、生命化”的個性教育已經成為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同時,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教育”成為高校“回歸教育本質”、堅持“立德樹人”、實現“三全育人”的關鍵手段,因此教職工成為實現這一改革的關鍵角色。作為服務教師的工會,如何整合校內資源,建設“智慧工會”,促進教職工成長,使工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職工之家”,免去教職工發展的“后顧之憂”,成為當前最迫切的任務。
2 高校“智慧工會”服務平臺的構建路徑
智慧工會是中國工會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特點,加快改革創新而提出的鮮明而具體的發展目標,是工會組織通過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構建的工會智能化服務職工體系,突出工會干部的主觀能動性和工會工作的精神文化層面,為職工群眾提供普惠性、便捷性、精準性、常態化服務。對高校而言其主要目的是整合校內資源,成為教職工了解學校、展示交流、促進發展、融入學校的平臺。
1)總結傳統經驗,提升服務教職工能力。高校工會一般是黨領導下教職工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是學校聯系廣大教職工的橋梁和紐帶。一般傳統的工作模式是組織各類文體活動,娛樂教職工身心;組織教代會,表達教職工需求等,工作方式基本為發文件通知、開會等。然而這一方式對于生活、工作節奏日益加快的教職工而言,不斷擠占教職工時間,增加壓力,導致教職工活動參與率不斷降低。因此,工會急需總結經驗教訓,保留有效的方式方法,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工作模式,不斷提升服務教職工的能力與水平。
2)利用現有資源,了解教職工真實需求。高校擁有眾多的優質資源,如高精尖的設備儀器、先進的信息技術、完善的網絡平臺等,尤其是工會的服務對象,即教師擁有高學歷、高水平,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強。因此,工會應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如人事信息系統、教師教學發展管理系統、教務系統、研究生管理系統等各類信息平臺,充分了解教職工的真實需求,打造全面、一體化的教職工“智慧工會服務平臺,實現真正的“一站式服務”。
3)綜合“線上+線下”,實現“教職工為中心”。目前,高校工會一般通過微信、QQ等社交平臺組織教職工群流平臺,以期實現“線上信息傳遞”,促進教師交流。而實踐過程中,群里組內的教職工交流并不充分,甚至多數教職工并不發言,并將“此群屏蔽”。最終導致的線下活動只有個別教職工參與,出現多數教職工對此活動并不知情的情況。因此,高校“智慧工會”的建設應借鑒“翻轉課堂”改革的模式,通過綜合分析下教職工的需求,有機融合“線上+線下”,調動教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真正實現工會工作“以教職工為
中心”。
4)構建“智慧工會”,搭建教職工交流平臺。工會一般具有“維護、建設、參與、教育”等職能,是教職工維護自身權益、參與學校建設、成長發展的重要平臺。通過調查研究發展,大多數教職工對工會的認知僅限于組織文體娛樂活動。因此“智慧工會”的構建,應整合校內所有資源,打造教職工之家,加深教職工的對工會的理解,成為教職工發展交流的平臺。
5)凝練服務模式,打造“翻轉式智慧工會”。在“智慧工會”的建設過程中,應不斷調研、反思,其功能是否擠壓了教職工的時間、給教職工造成壓力、能夠真正滿足教職工的需求、能夠調動教職工參與的主動性、能夠實現傳統工會模式的翻轉。進而凝練出全新且適合的服務模式,打造“翻轉式智慧工會”,真正使教職工一有問題或疑惑就找“智慧工會”。
3 結論與反思
高校工會的工作宗旨一般是為全體教職工努力構建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校園,使學校最終成為全體教職工生活的家園、精神的樂園、成才的搖籃。智能時代的到來,高校掀起了“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智慧校園”建設步伐,加快了高校工會這一工作宗旨的實現,為“智慧工會”的建設提供了極大地便利條件,是工會工作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是工會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因此,高校“智慧工會”建設必須準確識變化、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切實解決教職工的需求,提升教職工的獲得感。
“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改革極大地促進了高校的發展,同時越來越多的智能系統、軟件讓教職工應接不暇,因此“智慧工會”建設不是簡單的系統網站、APP、微信小程序、企業服務公眾號等軟件開發的簡單堆砌,而是校內所有資源的有機整合,實現“翻轉式工會”,成為教職工之家[3]。
建設“智慧工會”最終目的是實現“服務”的“翻轉”,改變以往“灌輸式服務”,使教職工真正參與進來,成為教職工的“成長搖籃”,助力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帶動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創建更加和諧文明的校園[4]。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9590.htm,2019-08-30.
[2]朱文武.新時代工會工作的科學指南——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J].學習月刊,2019(02).
[3]尼克.人工智能簡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4]劉文茜.論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在線,2019.09總第1146期.
作者簡介
張志波(1990-),男,漢,山西省臨汾市,工程師,碩士研究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張鵬(1991-),男,漢族,陜西省,初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