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珂
摘 要:生態批評是對文學和環境的研究,把所有的科學聚集在一起分析環境,為當代環境問題找出解決方案。電影《2012》是一部反映環境問題和人類工業破壞的科幻災難片。它反映了生態批評的主題。本文試圖從生態批評理論的三個方面來研究這部電影。一是對工業文明負面影響的生態批判。二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解構要求。最后是人與自然互動關系的重構。
關鍵詞:生態批評;環境保護;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批評是研究文學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Glotfelty, 1996),把所有的科學聚集在一起分析環境,并為當代環境狀況找出解決方案。電影《2012》是一部科幻災難片。情節類似于諾亞方舟的故事,它反映了環境生產的主題,引起了人們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和思考。《2012》也是一部生態批評電影,可以用生態批評的視角來分析。本文介紹了生態批評的起源、背景和發展。然后分析了電影《2012》中的生態元素。總結了電影生態意識的三個方面:對工業文明負面影響的生態批判;解構人類中心主義的要求;重建人與自然的互動。
1 生態批評的定義和意義
生態批評是研究文學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所有的科學聚集在一起分析環境,為當代環境狀況找出解決方案。威廉·魯埃克特可能是第一個使用“生態批評”一詞的人(Barry Peter 240)。1978年,他發表了一篇題為《文學與生態學:生態批評的實驗》的論文。他在書中強調“生態學和生態概念在文學研究中的應用” (轉載于《生態批評讀本》107頁)。生態學研究諸如潛在的生態價值,研究人類對荒野的感知,它在歷史上是如何變化的,以及當前的環境問題是否在流行文化和現代文學中得到了準確的表達。他們會問這樣的問題:大自然在我們的星球上是如何呈現的?物理環境在小說情節中起什么作用?劇中所表達的價值觀是否符合生態智慧?
2 生態批評的歷史背景
生態批評的產生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這種關系在不斷變化。從對自然的崇拜轉向對自然的支配。在早期希臘神話中,諸神有控制和影響人類生活的力量。人們崇拜神和自然。基督教產生后,人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可以幫助上帝管理整個世界。社會的發展是人類自身的需要。然后出現了人類中心主義,人們過著長期的農耕生活。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特別是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西方國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征服自然的力量。
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制造各種各樣的產品以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在歐洲,工業革命引起了現代環境污染,大量工廠的出現和大量煤炭等其他化石燃料的消耗導致了空前的空氣污染,大量的工業化學物質排放增加了不斷增長的廢物負擔。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破壞了大自然,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當時,人們開始反思和調整這種畸形的生產方式。生態主義學者發表了生態理論和批評的著作。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學者們開始共同努力,通過西方文學協會的工作,將生態批評確立為一種文學流派,其中自然寫作作為一種非虛構的文學流派被重新評估。20世紀90年代,生態批評成為文學研究的一個有組織的分支。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關注生態批評學術會議和生態批評的著作。
3 生態批評視角下《2012》的解讀與重讀
3.1 電影《2012》的主要情節
《2012》是科幻災難片。2009年,美國地質學家了解到,來自大規模太陽耀斑的中微子正導致地球核心的溫度迅速上升,這將引發一系列災難性的自然災害。2010年,美國總統和其他國際領導人開始了一項大規模的秘密項目,旨在確保人類生存。大約四十萬人被選擇登上所謂的“方舟”,這些船是在西藏丘明建造的。到2011年,他們開始秘密地將自然界的稀有動物以及寶藏轉移到喜馬拉雅山,偽裝成保護他們免受恐怖襲擊,這樣他們的歷史就能在末日到來時繼續存在。在告別亞特蘭蒂斯時,爆發了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等嚴重的自然災害。當海嘯造成的全球洪水退去時,三艘方舟啟航前往南非的希望角,德拉肯斯堡山脈與海平面相比已經上升。地球從太空展示,揭示了一個徹底改變的大陸景觀。
3.2 工業文明負面效應的生態批判
生態批評批判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警告人類不要干擾自然過程。人類現代文明的偉大進步是工具理性的產物。它們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然而,現代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自然災害的負面影響,達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階段。在《2012》中,觀眾從主角杰克遜·柯蒂斯和科學狂查理·弗羅斯特的對話中清楚地了解到,人類長期的掠奪性開發破壞了自然環境和資源。地球系統的平衡一直處于崩潰的邊緣。人類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接下來,在主角杰克遜的逃生旅途中,洛杉磯下沉,喜馬拉雅山被淹沒。這些不可避免的災難告訴人們工業文明已經崩潰,它已經不復存在了。
3.3 解構人類中心主義的訴求
生態批評要求人類中心主義的解構。人類中心主義是相信人類是宇宙的中心和最重要的實體,或者是通過人類獨有的視角來評估現實,重視整體生態意識。生態批評理論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生態是一個系統,其內部各部分相互支持,完成各自的生命運動。生態批評主義拋棄了“人類中心主義”,沒有把任何一個人作為自然中心,它把自然生態看作是一個密切相關的整體生態批評直接提出保護人性,緩解生態危機。在《2012》中,在一千年前,瑪雅人就已經預言,在12月22日,地球會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毀滅性災難,資源的極度消耗正是導致巨大災難的原因。一些悲傷的電影畫面和場景出現在視野中:地球表面裂開了一條又深又寬的裂縫;海嘯摧毀了人類的家園;肆虐的火山使成千上萬的人流離失所;強烈地震引起滑坡和房屋倒塌……
3.4 人與自然互動的重建
《2012》指出在現實中,人與自然的互動需要重建。電影中,導致地球毀滅的原因是巨大的太陽耀斑產生的中微子核力。這種核力破壞了地殼的穩定性,使地球變暖。從那時起,南北極顛倒了。北非板塊上升。喜馬拉雅山不再是世界的屋頂。德拉肯斯堡山成為世界最高點。好望角將成為人類文明的新搖籃。《2012》以毀滅與重生為主題,向觀眾暗示,一種新的文明已經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正如阿爾文·托夫勒所說:“新文明的誕生,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事,有許多更明亮的方法來思考未來并為未來做準備。”(Alvin Toffler,1983)
4 結論
正如馬克思所說:“沒有自然規律的項目只會帶來災難。” (馬克思和恩格斯,1979)。生態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是對立的,它強調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的一體性和完整性。它敦促人們放棄所有的干擾,技術,因為這些會破壞社會制度和價值觀。人與生態系統應該是平等的、共存的。作為好萊塢制作的一部大型災難片,《2012》反映了生態生產的主題。當觀眾看到電影中的偉大場景諸如科學家們談論人類如何破壞環境而導致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時,他們會感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電影中的這些場景是進行生態科學研究的最佳素材。
參考文獻
[1]Barry Peter,“生態批評”。《開始理論:文學與文化理論導論》,第3版,曼徹斯特:曼徹斯特大學,2009年。
[2]Glotfelty,《生態批評讀者:文學生態的里程碑》Cheryll and Harold Fromm(合編),雅典和倫敦:佐治亞大學,1996年。
[3]Marx,《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1
[4]Alvin Toffler,《第三次浪潮》,朱愛艷、潘琦、張艷譯,三聯出版社,184頁,198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