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史稿》一書完成于民國初年,是由當時政府所設立的清史館所編纂,為記錄清代相關歷史的史書,但是最終并未定稿?!肚迨犯濉肪帟谛梁ジ锩?,在編寫的過程中,有大量的人員參與其中,完稿之后同樣沒有經過認真地核改,因此成稿后年月、事實、人名、地名等錯誤往往可見其中。本文便選取《清史稿》中的一篇人物小傳,《紀昀傳》進行簡要考辨。
關鍵詞:清史稿;紀昀;乾隆;清實錄
紀昀,即我們所熟知的紀曉嵐,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政治家、文學家。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昀終生為官,其人生平紀事在《清史稿》、《清實錄》、《清史列傳》中都有體現,本文將紀昀于《清史稿》中的人物小傳分為三部分進行簡要考辨。
1 紀昀發跡與被貶
《清史稿·紀昀傳》:“紀昀,字曉嵐,直隸獻縣人?!罏橐黾遥┭詩Z職,戍烏魯木齊?!盵1]
乾隆十九年(1754年),從庶吉士,即負責為皇帝起草詔書,為皇帝講解經籍等工作的官職。后升任為翰林院編修,從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纂修《熱河志》受到皇帝嘉獎后,在乾隆二十三年到乾隆二十六年之間,開始多次總領方略館、會典館和三通館等各項書籍的纂修事宜。[2]后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守孝結束之后,廷議授貴州都勻知府。在本段的《清史稿》中,對紀昀從乾隆十九年開始中進士到乾隆三十三年升遷至貴州都勻知府的十五年時間與過程只進行簡要概括并有所缺失。下文中介紹到紀昀因罪被貶至烏魯木齊,記載應當是紀昀守孝三年回朝后的同年[3],即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獲罪被貶。同一年之中,從寵臣至被貶邊疆,此處應做說明。
2 紀昀釋還、修《四庫全書》
《清史稿·紀昀傳》:“釋還,上幸熱河,迎鑾密云。……復為左都御史?!盵4]
文中記載紀昀被貶后被釋回京,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回京后受詔校秘書。后記載皇上臨幸熱河,紀昀在密云迎接皇上的車駕。皇上面試紀昀詩文,用土爾扈特全部歸順作為話題,紀昀的詩作很稱皇上的心意,又被重新授予編修一職。[5]
乾隆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編修館,紀昀作為《四庫全書》的總編可以說正式開始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在決定修纂《四庫全書》之后,紀昀從此后開始從新疆放逐回歸到朝堂,《清實錄》中寫道:“又諭曰、四庫全書處總纂官翰林院編修紀昀、軍機處郎中陸錫熊、著照懋勤殿翰林節賞年賞之例。各賞給一分?!盵6]即在乾隆三十八年便開始了確定了紀昀為翰林院編修、四庫全書處總纂官。
在確定修纂《四庫全書》之后,后因他的兒子紀汝傳累次拖欠官府的賦稅被訴訟交給官吏審議,皇上寬恕了他。不久紀昀升遷為翰林院侍讀學士。朝廷建文淵閣收集藏書,命紀昀管理文淵閣的事。紀昀后多次升遷成為兵部侍郎。至此《清實錄》此處的描述為:“至紀昀不能約束伊子、致令借欠生事,......著從寬改為革職留任。”[7]記載時間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可證紀昀之子卻有此事并且對紀昀本人造成不良影響,但是由于作為《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總編纂,因此革職留任。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庫全書》初稿編成[8],乾隆皇帝命令給他加倍賞賜,升遷累官至兵部侍郎,對于《清史稿》中對紀昀的升遷沒有時間上的記載,但是順序上即在成書之前,紀昀的官職便已至兵部侍郎?!肚鍖嶄洝分校骸板X士云、著轉補兵部左侍郎。紀昀、著補授兵部右侍郎?!盵9]即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紀昀已是兵部侍郎,而后文寫道正式成書上表給乾隆。乾隆當即表示此表一定出自紀昀之手,此書成文上表,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此處順序等應是成立的。
后文道乾隆帝因紀昀修書有功,隨后將紀昀升至左都御史,之后又經過兩次的升遷官至禮部尚書。后又做了左都御史。此處《清史稿》前后順序應是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后再行升遷,而《清實錄》中有道:“隨派左都御史紀昀。會同刑部侍郎景祿?!盵10]遷此處記載在《清實錄》乾隆朝第1229卷,即乾隆五十年,此時紀昀已是左都御史,因此此處《清史稿》中記載紀昀升左都御史應有勘誤。
3 紀昀政績與暮年
《清史稿·紀昀傳》:“畿輔災,饑民多就食京師?!辏瑓f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卒,賜白金五百治喪,謚文達?!盵11]
紀昀傳最后一節中記載京師的一場的附近的一場大災,紀昀上疏以提供相應解決方案,此事應發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后同樣上疏請求鄉會試從胡安國寫的《春秋》中選題,用《左傳》里面的原文作為題目,參考《公羊傳》、《谷梁傳》兩部書。這次上疏的時間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12]對于這場大災,行文中記錄了紀昀給乾隆帝提出的相應的處理措施,《清實錄》中同樣有對于這場災禍中紀昀事跡的相關記載的相關佐證:“據紀昀參奏巡視西城給事中孫家賢、于所管增壽寺粥廠?!盵13]同樣體現紀昀在從政上給予百姓的
體貼。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至此記錄乾隆帝在位期間紀昀一些生平與功績的記載。紀昀在嘉慶元年(1796年)已是72歲,受兵部尚書,此處在《清史稿·仁宗本紀》中同樣有所記載:“以紀昀為兵部尚書,金士松為禮部尚書,沈初為左都御史。”[14]嘉慶二年,紀昀為禮部尚書,在《清實錄嘉慶朝實錄》中實錄卷之二十一有道:“轉都察院左都御史紀昀、為禮部尚書?!奔纯勺鳛檩o證。
參考文獻
[1]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卷320列傳107紀昀
[2]黃愛平.史書是怎樣記述紀曉嵐的[J].武漢文史資料,2006(09):54-58.
[3]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4]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卷320列傳107紀昀.
[5]楊子彥.紀曉嵐:官場上的“不倒翁”[J].人才資源開發,2017(23):66-67.
[6]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2,乾隆朝實錄,卷934.
[7]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2,乾隆朝實錄,卷972.
[8]金芷君.《中醫古籍與藏書文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9]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2,乾隆朝實錄,卷1156.
[10]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2,乾隆朝實錄,卷1229.
[11]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卷320列傳107紀昀.
[12]王鐘翰.清史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2128.
[13]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2,乾隆朝實錄,卷1408.
[14]趙爾巽等.清史稿[M]. 北京:中華書局,1977,仁宗本紀十六.
作者簡介
郭醞濤(1997-),男,漢族,湖南婁底,研究生在讀,湘潭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