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榮
【摘 要】目的:探索心理干預護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近期120例神經內科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60例,對A組進行常規護理,B組采取心理干預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B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00%,A組的總有效率81.67%,B組的總有效率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干預護理可以有效縮短神經內科患者的治療時間,并且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推廣。
【關鍵詞】心理干預護理;神經內科;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8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126-02
引言:神經內科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由于發生肢體、語言障礙,容易產生急躁、厭煩、不安的心理,不利于患者的生活和康復。心理護理可以有效釋放和緩解患者心理情緒,提高康復信心和生活信心,具有重要作用。神經內科疾病主要包含有:老年癡呆、腦血管病、癲癇、腦部腫瘤、腦血栓等,其特點是高發生率以及高死亡率,神經內科疾病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心理干預護理是指護理人員根據有關理論的指導,有安排、有計劃、有目的的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以此達到患者病情得到恢復的目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近期120例神經內科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60例,A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在50~78歲之間,平均年齡(59.3±6.7)歲;B組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在52~79歲之間,平均年齡(57.8±6.6)歲,本次研究所有患者與其親屬都全方位把握了此次試驗研究的內容,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后差異性小,符合研究要求(P>0.05)。
1.2 方法
對A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基礎護理、藥物治療、做好患者病情的記錄等,為其日常生活以及飲食提供建議。基礎護理:指導患者對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定期進行穴位按摩,并發放有關的宣傳手冊,督促其完成患肢的訓練,促進患肢功能的盡快恢復,同時還應不定期地對基礎護理做好監督。飲食護理:囑咐病人戒煙限酒,指導家屬為其提供蛋白質含量較多的相關食物,以及水果與谷物等纖維素、維生素都比較豐富的食物,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1]。在A組的基礎之上,對B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護理。(1)向患者提供舒適良好的休息環境,接待患者時應語言和藹,注意保護患者隱私,避免暗示性、恐嚇性語氣的出現,緩解、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幫助患者消除治療前所存在的一些不良情緒,神經內科患者的心理通常較為敏感,所以護理人員一定要態度友好,并且具備專業的護理技術以使其安心放心;(2)在患者進行治療前,護理人員首先需要詢問患者是否存在身體不適的地方,無其他異常情況,方可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全程監測患者的各項指標變化,主要包括病情以及心理變化,并將其記錄好。(3)針對不同的心理情緒變化情況,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在實施溝通時需要有足夠的耐心[2]。(4)完善心理護理的管理機制,同病人建立起良好醫患關系,建立微信平臺、電話隨訪、不定期上門隨訪機制。觀察2個月。(5)在治療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避免患者出現術后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況,并且要仔細詢問觀察患者術后是否存在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如果有,護理人員應采取有效措施并告知醫生及時處理,避免患者病情惡化危及生命。
1.3 評價標準
根據神經內科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作為評價標準,分為無效、有效、顯效,無效:沒有明顯改善患者的病情或使其病情加重;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控制患者病情;顯效: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或其相關癥狀消失。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獲的所有數據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2.0統計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用t進行檢驗,若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60例,無效11例,有效23例,顯效26例,總有效率81.67%,B組60例,無效3例,有效25例,顯效32例,總有效率95.00%,B組的總有效率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心理護理干預管理為患者解決了其存在的健康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要求。根據不同人群的心理狀態,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有效的提升了護理質量,也能夠讓患者對護理服務更加滿意。護理人員開展心理護理相關工作,能夠為病患營造較為安靜且舒適的住院環境,依靠良好的護理態度以及強烈的護理責任心,可以給患者帶來優質的護理服務體驗。同時,護士可主動為其講述神經內科疾病相關的一些理論知識,如發病因素,治療方法以及預后等,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同時了解成功治愈的一些案例,以便更好的樹立起疾病康復的信心[3]。因為神經內科病患可能出現突發性的語言以及肢體運動類的障礙,身體上的創傷通常會影響到病患的心理情感,使病人在康復期引起躁動、抑郁等心理層面的情緒。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老年人群里面,神經內科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其常見的疾病有:腦部癡呆、腦部腫瘤、癲癇病、腦血管病、抽動癥等,其特點是高發生率以及高死亡率,神經內科疾病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因此除了對神經內科患者進行必要的手術及藥物治療外,護理也十分重要[4]。護理指的是護理人員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患者的病情恢復,預防其身體出現其他異常情況。在患者治療前、治療過程中以及治療后,對患者進行各項有效的護理以及心理干預護理,可以有效的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
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護理中對患者實行心理干預護理,可以有效的消除患者治療前所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緒,降低神經內科疾病的死亡率。心理干預護理可以有效縮短神經內科患者的治療時間,并且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董穎.舒適護理干預在神經內科疾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21):178-179.
[2]孫維麗.心理護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09):258-259.
[3]任慧.舒適護理干預在神經內科疾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0):332.
[4]李志美.舒適護理干預在神經內科疾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0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