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音樂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喜愛音樂,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自身做起,重視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學構思、教學語言、教學示范、教學延伸等方面精心設計,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的情感表現打下基礎,實現音樂教學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感染;激發;誘導;感化
【中圖分類號】J6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1-0151-01
【本文著錄格式】高慧.樂由情生 ?聲因情動[J].北方音樂,2020,01(02):151,153.
古語云:“情之所至,音之所生”。音樂的本質是人們情感的表現。《課程標準》總目標提出:要通過音樂教學“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可見,如何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表現能力是音樂教育的重點,是當前音樂教師要努力研究的課題。結合平時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感染、激發、引導、感化學生的情感認知、體驗與表現。
一、教學環節力求構思巧妙,以感染學生,使之情感共鳴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一個人一旦對某一問題發生興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會達到驚人的程度”。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巧妙構思教學的環節,創造設計可以讓學生進行聽、視、感、觸多種感官協調學習的氛圍,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尤其是在教學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不易產生情感共鳴的內容時,教學環節能否抓住學生變得尤為重要。
《愛的人間》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專門為盲童創作的一首歌曲,表達了盲童對社會各界給予他們幫助和關愛的感激之情。由于學生沒有這種生活體驗,很難與歌中的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于是,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教師設計了一個感人的情景故事,配以形象的漫畫和清柔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從聽覺和視覺上身臨其境,置身于故事中,產生了情感共鳴。在教唱歌曲部分,教師也一改以往聽示范演唱——分樂段——學唱歌的教學模式,根據歌曲內容別出心裁地通過“天使的夢”“愛的傳遞”“放飛希望”三個主題來表示歌曲的三個樂段進行教學,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始終調動著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愛的情境中體會著盲童對生活的希望,感受著人間溫情,并認識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一情感主題。
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想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就要重視教學環節的設計,要能夠吸引學生,去營造最能讓學生情感觸動、真情流露與感情迸發的課堂情感氛圍。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了,有了較高的學習熱情,能夠積極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他們才會逐步學會欣賞音樂、理解音樂、感悟音樂。
二、教學語言力求情真意切,以激發學生,使之情感迸發
音樂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要借助一定的環境影響渲染一種氣氛,形成一種磁場,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一種東西。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勞動效率”。可見,教師的教學語言是能否感染學生顯得尤為重要。
學唱歌曲《小寶寶睡著了》,為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母親對寶寶的疼愛之情,教師采用較慢的語速、柔和的語氣去朗讀歌詞,同時伴以輕柔的肢體語言、親切的面部表情,以此激發學生對歌曲的內容產生共鳴,這樣的處理方式學生容易接受,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用音樂速度、力度的變化來朗讀歌詞,啟發了學生的情感。
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愛聽老師清晰明快的話語,從中獲得快樂;愛聽老師親切溫和的話語,從中得到溫馨;愛看老師優美和諧的肢體語言,從中得到啟發。因此,教師課堂語言的語速、語調、節奏以及身體語言要符合音樂所蘊含的情感,使創建設計的情境與音樂的氛圍相互交融,渾然一體,這樣才具有感染力,才會讓學生把握住音樂的脈搏,迸發出真實的情感。
三、教學示范力求聲情并茂,以誘導學生,使之情感流露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上,教師的示范演唱已越來越少,更多的是被錄音、視頻所取代,有些教師只在學生提出問題時示范一兩句,這是違背藝術教育規律的。音樂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它不像語文、數學等學科能用語言講得清楚,有些東西只能靠聆聽、靠充分感受才能有所領悟,特別是在對歌曲進行情感處理的時候,教師聲情并茂地示范演唱是最直觀、最生動的審美情感展示。
《甜甜的秘密》是一首表達敬愛師長真摯情感的歌曲,雖然旋律簡單,但歌曲內在的情感變化非常豐富。前一樂段休止符的運用表現出孩子躡手躡腳藏秘密的景象,充滿神秘感,在演唱時要用中弱的力度、輕巧有彈性的聲音演唱,后一樂段又表現出孩子們希望老師能早點發現秘密的那種既緊張又興奮的心情,要用中強的力度、連貫的聲音來演唱,而到了歌曲最后,又要用中弱的力度來表現孩子向老師說悄悄話的感覺。在引導學生表現這樣的情感變化時,如果光靠教師講解,表述起來既啰嗦又會讓學生很難體會到其中細致微妙的變化,更別說用歌聲來表現了。這就需要教師在分析歌曲時逐句逐段、細膩到位地示范演唱,必要時再加上對比演唱,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體會,再運用到自己的演唱中。
羅馬詩人賀拉斯曾說過:“只有唯一的方式可以打動人心,就是向他們顯示自己被打動。”作為音樂教師,其動人的示范演唱是音樂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正確表現歌曲情感的一個重要步驟。教師如果想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情流露,那么,教師自己就必須要以飽滿、準確的情緒表現出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
四、教學延伸力求發人深省,以感化學生,使之情感升華
在英國教育家威廉亞瑟曾說過:“平庸的教師只是講述,較好的教師是講解,優秀的教師是示范,偉大的教師是啟發。”音樂教學過程中,抓住音樂作品的情感特征,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還不是最終目的,在此基礎上能讓音樂教學的立意進一步提升,讓學生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升華,才能給學生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教學延伸要抓住音樂這條主線,切忌將音樂課最后上成思品課。
其實每首音樂作品都表達著一定的主題思想和情感,相同情感的音樂作品是很多的。只要我們善于發現、積極引導,就會使學生有更濃的興趣學習音樂。在學唱《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時,我們也可加入《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欣賞,深化主題,讓學生有更深的體會。《月兒彎彎》這首歌的主題是期盼臺灣回歸,同樣以回歸為主題的歌曲還有很多,《七子之歌——澳門》《東方之珠》這些歌曲同學們都很熟悉。在學習《月兒彎彎》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幫助學生積累音樂,同時認識到祖國統一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共同愿望。
新《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喜愛音樂,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一實施建議要求我們音樂教師要加強自身音樂素養,重視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并能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的情感表現打下基礎,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樂由情生,聲因情動。讓我們積極探索更多的途徑與方法,使音樂的表現形式更加完美,使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加豐富,最終使學生的情感表露更加自然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