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華
【內容摘要】伴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使得培養和塑造學生的文化底蘊成為了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當前,大多數教師都過于關注學生的語文成績,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的文化底蘊較為薄弱,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鑒于此,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的轉變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文學底蘊的塑造。本文就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底蘊的塑造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學底蘊;塑造策略
引言
語文作為高中教育體系中的重點學科,包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傳統文化,通過開展語文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弊端,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加強對學生文化底蘊的塑造,全面的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影響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底蘊塑造的因素
1.缺乏塑造學生文化底蘊的重視
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不少高中院校都為了響應新課改的號召,積極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缺乏對學生文化底蘊塑造的重視,這也導致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文化底蘊的塑造,開展教學也只是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開展素質教育,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使學生的文化底蘊得不到良好的塑造。
2.缺乏塑造學生文化底蘊的資源
由于學校和教師對塑造學生文化底蘊缺乏重視,從而導致當前塑造學生文化底蘊的資源不足。雖然在當前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開展閱讀活動,獲取各種信息資源,但高中生閱讀量少的問題仍較為嚴重,大部分學生的文學知識更多的只是從課文中獲取。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嚴重,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還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使得學生缺乏積累文學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同時,市場上的各種輔導書籍也不能為學生文化底蘊的塑造提供豐富的資源,進而使得學生的文化底蘊塑造受到限制。
3.缺乏塑造學生文化底蘊的感染力
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由于要面臨高考,使得學生也只注重對各學科知識的學習,從而對文化底蘊的塑造缺乏興趣。同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先進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氛圍較為沉悶,缺乏塑造學生文化底蘊的感染力,使得學生更加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底蘊塑造的策略
1.豐富塑造文學底蘊的資源
要想實現對學生文學底蘊的塑造,并非短時間內就能實現的,需要教師長期的堅持。因此,教師要在此過程中豐富各種教學資源,不僅要借助課文教材,還要結合課外閱讀,幫助學生積累文化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同時激發學生對文化底蘊培養的興趣,進而幫助學生進一步塑造文學底蘊。例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的教學中,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將《孔雀東南飛》的知識和故事背景以影視資料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同時,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講解關于樂府詩的相關知識,以及整體的文章結構分析和重點翻譯部分,從而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文學底蘊。
2.豐富文化底蘊的教學方法
高中語文教師在塑造學生文化底蘊時,要利用豐富的資源為學生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學,從而為塑造學生文化底蘊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可借助各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積極的參與到塑造活動之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例如:在教學《鴻門宴》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舞臺劇的活動,通過角色扮演以及鴻門宴情境的再現,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及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僅如此,在情景劇的表演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入的體驗角色的思想情感以及心理變化,從而在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塑造學生的文化底蘊奠定堅實的基礎。
3.創新相應的考核制度
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塑造學生的文化底蘊不能只是一種口號,而要真正的落實到教學之中,這就需要教師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考核并不是單一的考核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要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考核評價,針對學生文化底蘊的塑造設置相應的考核目標和內容,這樣不僅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還有效的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及時的轉變教學理念,豐富教學的資源,加強課內外之間的聯系,豐富教學的方法,創新考核制度,進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實現對學生文化底蘊的塑造,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新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底蘊的塑造[J].甘肅教育,2018(19):56.
[2] 黎娜.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底蘊的塑造[J].學周刊,2017(34):58-59.
[3] 許巧麗.淺談高中語文詩詞的化用——詩詞底蘊構建文化作文[J].學苑教育,2016(21):89.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