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治鳳
【摘要】“高中學生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彼?,議論文的寫作成為了我們高中寫作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尤其是剛升入高中的高一學生還處在寫人記事狀物的思維習慣中,形象思維強。他們對事物的理性認知不足,也就是欠缺嚴密的邏輯思維。寫議論文時,在語言上表現為語言貧乏,邏輯混亂,問題不明等問題。所以,我在教學實踐中就豐富和積累議論文寫作語言有幾點思考和嘗試。
【關鍵詞】閱讀? 議論文? 寫作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98-01
一、朗讀美文,情感融入
朱熹曾經說過:“凡讀書……只要是多誦幾遍,自然上口,永遠不忘?!?反復誦讀可以使學生獲得美育教育。好的文章無不具有語言美音樂美等諸多特點,讀起來鏗鏘有力、優美動聽,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拿來主義》在論述“送去主義”時,說到送古董去巴黎展覽,去歐洲開畫展以“發揚國光”,送梅蘭芳到蘇聯去催進“象征主義”等。魯迅先生還說,“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看似閑聊的話語包含了深重的諷刺意味,能想得到魯迅先生說話時的義憤填膺,有怒難述的心酸。并且,經過反復誦讀課文,對于一些好文章達到“熟讀成誦”的地步,才會體會到其中的奧妙所在,才會在文章的布局謀篇和遣詞用句方面達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于無形中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帕斯卡爾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提出他的觀點:人是既堅強又脆弱的。人“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痹诜磸屠首x中,重讀“足以”,加強語氣,突出極微小的東西也能置人于死地。“一口氣、一滴水”太微小了,是滿不在乎的。“一口氣、一滴水”要重音輕讀,應讀出平常人們對這些滿不在乎的語氣。但“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文章通過一個“多”字,在展示穿透浮華的真實之后,又送上一絲暖意,感到人的高貴和偉大。
二、背誦好句,博聞強記
背誦好句首先是在誦讀基礎上的熟練。通過多次大聲地朗讀,真誠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在現實與歷史的時空對接中獲得美的享受,在節奏、情感上烙下深刻的印記,這有利于增強學生自如地模仿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不但如此,背誦好句更是建立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對文本大意的初步理解,可以提高背誦的質量。之后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學生會不自覺地對背誦的相關內容反復地揣摩、比對、判斷、領悟,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這對學生培養嚴密的邏輯思維和靈活運用所讀內容有著重要的作用。《勸學》圍繞“勸”字運用設喻,設喻形象具體,方式靈活,源于生活,連貫一體而不龐雜,使文章說理透徹,通俗易懂,學生可以感受到多變的議論語言帶來的美感,也從中學習到說理語言組織的方式。
三、廣泛閱讀,思維創新
豐富寫作語言,離不開閱讀。閱讀不能只是局于一隅,應該視野開闊,廣泛涉獵。這樣可以使學生多角度觀察和思考事物,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增強他們的辨識能力。閱讀也不能只是朗讀,也需要獨立地靜默閱讀,默讀有利于思考。使學生在誦讀文本時,抓住能體現文本精髓的語言,如前面所提到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中的“只不過”“最”突出人的脆弱,“但”突出“能思想”。如此這般,讓學生沉浸在作品默讀時能靜下心來走入文本細細品味。在言語的世界里學生勾畫批注、品味詞句就能水到渠成,面對優美文句,學生可以展開聯想與想象,為感悟艱深的哲理做鋪墊。
四、對比閱讀,加深理解
閱讀積累不僅僅是對語言和素材的積累,更是對不同文體的深度感受和理解,是對同一材料在不同文本寫作中的呈現方式的進一步學習,這有利于學生在寫作中從整體文本出發,靈活多變地運用語言。比如,《過秦論》和《六國論》都運用評述結合的手法,來評論秦國滅亡的緣由和六國破滅的原因,從而達到借古諷今,勸誡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訓,勿重蹈覆轍。不同的是:在結構上,《過秦論》采用先述后評,以述為主,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六國論》采用先評后述,先指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然后邊述邊評,以評為主,運用具體事實來證明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在組織材料上,《過秦論》以時間為序,《六國論》則以事物類別為序,進行具體分析闡述,進而得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的結論。這樣對比閱讀,會使學生逐漸認識到議論文寫作與記敘文寫作的不同。在寫作議論文時,由于觀點的不同和論證的需要,同一時期的歷史都需要恰當的處理和剪裁,語言組織上則要注意到分析論證的特點。這對學生寫議論文有很大幫助。
積累與運用語言,是語文教學的終結目標。通過不同方式的閱讀,使學生認識到議論文的特點,逐漸在讀、誦、說、思、寫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