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達、雅”是我國翻譯界廣為接受的翻譯三原則。在化學本科專業英語教學中,教師即要結合化學專業英語特點,引導學生在翻譯中即要忠于原文,嚴謹翻譯,做到“信”。又要在把握語義精髓的前提下,擺脫原文的束縛,結合中文的特點,化繁為簡,入鄉隨俗,做到翻譯的“達”。最后,專業英語的翻譯也要講究文法雅致。
【關鍵詞】英語教學? 化學專業? 歸化翻譯? 原則
【中圖分類號】H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119-02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化學學科的科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據《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聚焦中國”顯示[1],化學是我國最具實力的學科,加權分值(WFC)僅次于美國,位列全球第二。與之相適應,理工科高校極其重視化學專業科技英語的本科教學[2]。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是翻譯的兩種策略。韋努蒂將那種譯文中盡量保留原文的語言文化特征的策略稱為異化翻譯策略。相應地,那種對原文進行同化改造,使譯文在語言結構上更加迎合譯入語典律(canon)的翻譯策略視為歸化翻譯策略[3]。本科階段專業英語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清晰地理解專業英文文獻資料而不是欣賞到異國文化風情,因而采用歸化翻譯可使譯作更加符合漢語的語法規則,更加貼近我國語言習慣。清末的翻譯家嚴復提出了著名的“譯事三難”,即“信、達、雅”[4]。“信”指忠實原文,“達”指語義暢達,“雅”指文風雅致。化工專業英語屬科技英語,必然遵循科技英語的翻譯中忠于原作、邏輯清晰、表達流暢的翻譯原則。
1.歸化翻譯的“信”
翻譯是溝通兩種不同文化間溝壑的橋梁。在化學專業英語翻譯中,“信”首先是忠實原文,也就是要遵循翻譯的對等原則(equivalence)[4]。
(1)專業術語全對等:化學科學的嚴謹性必然要求科技英語翻譯中要使用專業的、被業界廣泛接受的專業術語。這就要求學習者具備一定的化學專業功底,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專業術語去描述一個化學過程。不論是英文還是中文,專業術語一般都是一一對應。一個專業英文詞匯一般有唯一的專業中文詞相對應,反之亦然。例如,鈉元素的英文符號為sodium,汞元素的英文符號是mercury。化學英文專業術語一般都有特定的構詞法,對它們多加掌握對迅速擴大專業英文詞匯量有很大的益處。例如絕大部分的金屬離子的英文詞匯帶有“ium”結尾。如:sodium? ion(鈉離子)。因此當遇到如carbonium? ion,ammonium? ion, bromonium ion等詞匯,盡管其中心元素carbon、ammon和bromine不屬于經典金屬元素,也會很容易地理解并譯作“碳正離子,銨離子和溴鎓離子”。
(2)次技術詞術語化對等:除了前面所談的專業性名詞之外,還有一些專業性不是很強,又具有一定專業意義的詞匯,這些詞匯被稱作“次技術詞”。這些詞語在翻譯中應盡可能的術語化表達。如Water?鄄free 不是“免費水”而是“無水”。化學專業英文中前綴“di”在化合物命名中表示“二”的意思。如carbon dioxide是“二氧化碳”。但是這種對應關系并不是唯一的,可能會根據我國命名習慣而加以改變。例如 potassium dichromate是“重鉻酸鉀”而不是“二鉻酸鉀”等等。這些專業的術語一方面要求學生經過兩年多的專業課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能夠熟練掌握并應用這些專業術語,一方面也要在課堂學習中注意積累才能在短短的36課時的教學后有明顯的進步。
(3)非專業詞語功能對等:歸化翻譯中的功能對等實際上就是“意譯”,是指采用譯入語文化所認可的表達方式和語言規范,使譯文流暢、通順,以更適合目的語讀者。奈達認為翻譯時可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例如,在翻譯一篇名為“Dioxygens stability lies in resonance”[5]的短文時,若要求文字對應,該題目就會被譯成“氧氣的穩定性躺在共振里”這樣一句莫名其妙的話語。其實,該文討論的是氧氣由于其結構中存在幾種共振極限式而被穩定化。“lie”的意思并不是“躺”,更不是“說謊”,而是對前面“stability”的原因做解釋。因此根據功能對等,“lie”譯作“因”比較合理。可見譯文要達到“功能對等”,不僅需要完全領悟原文思想,更重要的是譯文的表達形式要符合漢語文化規范,力求語言流暢易懂。
2.歸化翻譯中的“達”
實際上,嚴復提出的“達”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通順”[6]。《譯例言》中說道“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即:翻譯中即使做到了“信”,如果不“達”,還不如不譯,因此“達”是翻譯的更高級階段。那么如何翻譯才能“達”呢?錢鐘書認為翻譯的最高理想是“化境”[7]。他認為“‘化翻譯時,既不能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顯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從這個意義上,嚴復的“達”就是錢鐘書的“化”。化學專業英語教學中的“達”主要強調以下兩個方面的含義:
(1)深刻領悟作者的思想,做到譯文與原文意境的融會貫通,高度統一。在科技英文文獻中,原文作者為了達到某種語言效果,非常喜歡采用比擬等修辭手法,從而寫出一些在我們看來語義比較寬泛而稍顯得模糊的語句。因此作為初學者,我們需要理解并掌握西方文化特質,選用相應的專業術語來對等翻譯。
例文1:The law of constant composition states that the percent by weight of each element in a compound is always the same.
譯文1:定比定律規定一種化合物中每種元素的質量百分比是一樣的。
譯文2:定比定律認為,一個化合物所含有的每種元素的質量百分比總是相同。
這里比較難把握的是state這個詞。在基礎英文中,state作為名詞有國家,州的含義。但在這里state作為動詞使用,有“規定,聲明,陳述”的意思。譯1 中將state譯作“規定”也是值得商榷的,理論是不能“規定”一個自然現象。譯2對語句進行了擬人化處理,因而是比較中肯的譯作。
(2)科技英文的寫作亦然保留著英文句式結構的復雜,文體多樣的特點。翻譯時要避免嚴格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譯,而要盡量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和中文文法,重新調整前后次序,適當刪減或補充一些原文沒有的內容來更加明確原文意旨。
例文2: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consists of perpendicular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that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and in phase, with time.
譯文3:電磁輻射由垂直的電場和磁場組成,在相同的時間和相位中,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譯文4:電磁波是同步震蕩的正交電磁場。
與譯文3比較,譯文4用專業術語“同步震蕩”來描述change with time,用“正交電磁場”來描述“perpendicular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在不影響全文語句意義的基礎上,果斷棄去插入語“at the same time and in phase”。這樣的翻譯語義反而更加清晰,更加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3.歸化翻譯中的“雅”
有人認為科技英語不屬于文學作品,翻譯只需要做到“信”和“達”兩點即可,并不必要追求“雅”。其實,人類對美的追求并沒有專業的限制,化學專業英語也一樣。例如德國化學家 W?觟hler在實驗室合成尿素,打破了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生命力論”。他在給導師Berzelius的報告中寫道“I cannot, so to say, hold my chemical water and must tell you that I can make urea without thereby needing to have kidneys, or anyhow, an animal, be it human or dog”。這里,“so to say”并沒有太大的實意,只是表達了他的激動的心情,可以譯作“這么說吧”,也可以不譯。而“chemical water”也并不是什么“化學水”而是借指“實驗秘密”。所以如果我們按照作者的原文直接翻譯為:“這么說吧,我再也不能保守我的實驗秘密了。我必須告訴你,我可以制造尿素,不再需要什么人啊狗啊之類的動物的腎臟了”。這種翻譯顯得過于粗俗,完全不能與開創有機化學新時代的一代巨匠的形象相匹配。
總之,專業科技英語翻譯中大都采納歸化翻譯策略。這種翻譯策略也和我國譯界先驅嚴復提出的翻譯三原則“信、達、雅”是一致的。“信”是翻譯的基礎,在本科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實例,優先保證翻譯“信”。“達”翻譯的更高境界。最后,科技翻譯也要講究語言優美,盡可能做到“雅”。
參考文獻:
[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2/421069.shtm
[2]任紅.關于化學專業科技英語教學的幾點建議[J].化學教育,2014,(8):17-19.
[3]張智中.異化·歸化·等化·惡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6):122-123.
[4]林璋.解讀嚴復“信達雅”[J].中國科技翻譯,2000(4):1-4.
[5]陶李春.翻譯對等的術語學考量[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99-104.
[6]J.Kemsley.C&EN Global Enterp,2017,95(29):10.
[7]文莉秋.錢鐘書的化境及其翻譯[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78-81.
作者簡介:
傅穎(1970-),男,甘肅定西人,副教授,博士,2011年赴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研修,2014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訪學,主要從事有機化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