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金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既是課堂教學的復習與鞏固,也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既達到練習的目標,又培養學生的能力,真正做到既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保證教學的高質量。如何進一步優化練習,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理念下教師應思考的問題,本文簡述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優化? 練習設計? 有效性? 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147-02
一、設計層次性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一個班的學生,智力、興趣、愛好等都是有差別的,所以學習程度肯定不一致。為此,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難易有別、層次不同,教師“按需分配”,學生自主選擇,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如在學習《周長》一課時,設計了以下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A.數學小組的同學用一條繩子剛好在操場中央圍了一個長8米,寬4米的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米?B.他們又用這條繩子在操場中央圍成了一個長10米的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寬是多少米?C.他們用這條繩子可以靠墻圍出一個長20米寬2米的的長方形嗎?試畫圖計算說明。
了解清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設計有層次的作業,學生能根據自己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教學也就有了針對性,這樣,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練習重點,不同的學生都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數學學習的活動。
二、設計開放性練習,讓學生探索發現
開放性練習一般指條件不完備、問題不完備、答案不唯一、解題方法不統一的練習,具有發散性、探究性、發展性和創新性。這樣的練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活思維、充分調動起學生內部的智力活動,能從不同的方向尋求最佳解題策略。如教學完折線統計圖后,我采用了這樣的練習,教師出示折線統計圖,題上沒有文字表述,橫軸、縱軸上有數據無單位,讓學生自己根據學過的統計圖知識賦予它意義,看圖編故事。這樣,答案不唯一,學生的思考就是答案,學生們感覺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能動性增強了。而故事的形式學生非常喜歡,練習效果很好。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和人文性,既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設計實踐性練習,學以致用
設計實踐性練習,指的是通過數學學習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來,這也是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有效途徑。因此練習設計中,不要局限于現成的教材,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等實踐,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樣可以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內容時,讓學生通過擺三組小木棒(第一組長分別是8厘米、4厘米、5厘米;第二組長分別是10厘米、5厘米、5厘米;第三組長分別是7厘米、3厘米、2厘米),看看哪組木棒能圍成三角形,哪組木棒不能圍成三角形。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對“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能清楚理解。實踐性練習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在觀察、操作、實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感受生活,培養學生樂于動手的好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設計趣味性練習,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師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等心理特點,設計有趣且形式新穎的練習,避免陳舊呆板的練習模式,也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有趣且直觀形象的數學練習,如猜謎語、講故事等,這樣趣味性、競賽性的練習,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取得滿意的練習效果,何樂而不為呢?如在《加法交換律》的教學中,教師引進老人給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早上分給猴子三個桃兒,晚上分給猴子四個桃兒,猴子不高興;然后老人重新分配:早上分四個桃兒,晚上分三個桃兒,猴子可高興了。這樣的故事引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思維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再比如在教學《小時、分、秒的認識》時,首先讓學生猜這樣一個謎語:“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卻能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睡覺。”然后又根據四幅插圖,編出一個小朋友是如何愛惜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故事。這樣很自然地使學生認識了鐘表、小時、分、秒,同時又及時地向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學生學習情緒也自然高漲。這樣的練習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且充滿趣味,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樂于參與到各種數學學習活動中。
五、設計對比性練習,突顯數量關系
深化練習,不是指題目要求拔高、加難,而是指思路的拓寬、靈活,激勵學生思維。在練習中通過對比練習,可突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對形同實異,學生易混淆的知識得到辨析深化的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推理、分析和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防止思維定勢產生的負面遷移。
如在復習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設計以下對比練習:(1)一段公路長10千米,修了3/5,還剩多少千米?(2)一段公路長10千米,修了一段后,還剩下2/5千米,修了多少千米?通過這組練習題,打破一教一練的思維定勢,形成認知沖突,通過對比,讓學生主動審題和分析數量關系,減少解題策略定勢,對知識重新編碼,從而建立起已知數與已知分數之間“一一對應”的相互依存關系,實現“破為破中立”的教學目標。
總之,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練習的質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老師智慧地、合理地采用相應的策略,盡可能做到時間少、容量多、效率高、效果好,既達到練習的目標,又培養學生的能力,真正做到既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保證教學的高質量。
參考文獻:
[1]董永康.《優化練習設計,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小學教學參考》,2010(35)
[2]朱紅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有效性》,《青海教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