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君 張志義 陳廣大 辛平 鄧淇文
【摘要】個性化培養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方法,本文針對我國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教學組織形式、課程教學改革等開展個性化人才培養探索,并在地方院校進行實踐,取得較好成效。
【關鍵詞】個性化? 人才培養? 課程體系? 新工科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243-02
引言
個性化教育的目的是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體現。目前“被教育”或“被學習”的方式導致學生缺失主體性,其潛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只有通過個性化人才培養,才能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挖掘學生優勢潛能,實現自我能力的培養。
1.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個性化人才培養理念功能弱化
首先,大學人才培養理念滯后,對個性和個性發展的內涵關注少,封閉培養環境與人才個性化成長過程不適應,缺少個性化發展的具體規劃構想,未形成明確的個性化人才培養理念的模式;其次,高校教師、管理人員對人才培養理念認知不清,導致人才觀、教學觀及質量觀不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最后,教學實踐過程中人才培養理念調控功能弱化,對個性化培養的實質內涵不明確,忽略了人才培養素質或能力。
(2)符合個性化人才培養專業設置模式有待完善
一是個性化人才培養專業設置不靈活,“一刀切”做法較多,沒有從適應學生個性差異,采取專業分流和進入專業學習的時間不靈活;二是專業分流的機會和空間仍不夠寬松和自由,學生選擇專業受學科門類局限,課程內容缺少個性化;另一方面,各高校轉專業名額有限,只有成績好的同學才有獲得轉專業的資格。
(3)課程設置方式不夠合理
一是目前應用型高校理論課設置較多,必修課程比重過高,選修課程開設數量不足,實踐課設置薄弱,交叉學科課程及實踐課匱乏;二是課程和教學方法手段上沒有注重學習內容的選擇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學習時間的自主性;三是通識課程比例偏低,且與專業課的銜接缺乏有效性。
2.個性化人才培養舉措
(1)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圍繞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辦學實際狀況,以學生為主體,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宗旨,建立和完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各主要環節的基本要求、質量標準和考核辦法,制定與質量標準相關文件制度。教學各環節質量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常態化執行,構建質量目標與標準系統、教學過程監測系統,采取督導組聽課、同行評教、學生評教等一系列監督反饋機制,形成及時反饋、及時修正的閉環保障體系。
(2)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課程設置方面,構建與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相適應的自由組合課程群,設置平臺課,加大選修課比例,以新技術、新理論融合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模塊,構建傳統工科“新結構”,實行啟發式、探究式和參與式教學,以“大實踐觀”為引領,以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實踐項目為載體,開展CDIO工程教育模式,培養滿足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技術能力與非技術能力。
(3)實施5S自我成長工程教育理念下課程教學改革
通過“CDIO(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5S(自我設計、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我實踐、自我完善)”的教育服務供給個性化培養理念,使教育服務有選擇性、適應個性需求發展。5S自我成長工程教育理念教學改革方案是根據社會對人才技能的實際需求和支撐保障體系制定教學大綱,以快速適應力解決快速就業、快速勝任相應崗位。
結束語
個性化教育一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二是要提供完善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北華大學通過多年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形成“一組多樣性,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凸顯的個性化人才培養特點,個性化教學改革實踐成果表明,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學生多樣化發展、提高創新能力。近些年學生在挑戰杯比賽、電子競賽、物聯網+等有關賽事中表現突出,成績斐然。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個性化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教育學刊,2011,10:5-8
[2]于曉紅,張慧,景志紅.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方法的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9,2:34-36
作者簡介:
劉德君(1971-),男,遼寧莊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自動控制、高等教育管理。
張志義(1966-),男,吉林梅河口人,教授,研究方向為機械傳動及自動化、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