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論述,從理論基礎、歷史邏輯和實踐檢驗等方面,科學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使我們更加清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就是當代中國的根本政治標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人民的正確歷史選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兒女百年的夙愿和夢想。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礎;歷史邏輯;實踐檢驗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引領新時代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旗幟,是凝聚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是指引中華民族披荊斬棘、玉汝于成實現偉大復興的旗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論述,從理論基礎、歷史邏輯、實踐標準等方面,科學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使我們更加清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就是當代中國的根本政治標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人民正確的歷史選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兒女百年的夙愿和夢想。
一、科學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的理論基礎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商品、市場、剩余價值和社會主要矛盾以及其產生發展趨勢進行了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科學研究和分析,最終得出了“兩個必然”的結論。并且對社會主義產生和發展的上層建筑、階級基礎進行科學描述,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即為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認識起點。
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的實踐證明,無論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還是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只要我們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國情有機的、緊密的結合起來,就能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就會極大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科學社會主義是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源頭活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又如涓涓細流豐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具體主要表現為:既堅持辯證唯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又緊密結合了中國復雜而又多元的發展實際;既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又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既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又實現了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和社會各階層人士生動活潑的愛國統一戰線;既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又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繼產生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堅持共同富裕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又結合現實發展形成了“兩個大局”思想、“五位一體”整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 五大發展理念等。總之,沒有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導,就不可能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就不可能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巨大成就,更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面對百年未遇的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富有成效的偉大實踐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史邏輯
中國近代以來的最偉大、最成功探索,莫過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黑暗社會中歷經苦難、勇于探索,在民族危亡之際不負眾望、敢于犧牲最終取得了民族解放與國家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社會主義救了中國,使新中國擺脫了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社會剝削,使勞苦大眾開天辟地成為了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發展了中國,使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的低谷中走了出來,正朝著民族解放和偉大復興積聚力量接力前進。
1.中國社會主義產生歷史背景與馬克思所描繪社會主義最有可能產生在歐洲的歷史背景又有所不同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經典著作中闡述社會主義應該產生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經濟基礎上的,主要依靠工人階級力量,通過無產階級斗爭和革命,最終實現社會主義;而中國的社會主義卻是建立在一個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社會壓迫的落后農業國家經濟社會基礎上的,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社會環境都要遠比歐洲和前蘇聯復雜的多,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社會環境尤為復雜,農民在社會中占有較大比重,因此,土地革命和農村改革分別成為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突破口,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不僅要依靠工人階級力量,還要喚醒、團結和依靠廣大農民以及其它一切支持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力量。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接續探索和拼搏奮斗的結果
方向決定道路。無論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還是農民運動和辛亥革命,都沒有徹底擺脫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窘迫的困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改變中華民族一盤散沙局面,聚沙成塔,使中華民族再次重新屹立在了世界東方。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經歷了的社會主義改造、建設和改革開放,逐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了經濟社會發展新理念的中國模式,創造了改革開放的中國奇跡,形成了推動“和平與發展”、“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氣派。因此,堅持科學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 “本色”和初心所在,也是我們進行許多新的歷史特點偉大斗爭的“靈魂”。
道路決定命運。實踐證明:進行社會主義偉大斗爭,既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也要緊密結合各國的國情,堅決防止不切實際的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形而上學的照搬本本和機械套用“蘇聯模式”都給我們帶來了非常深刻的教訓。革命時期,在黨的有生力量還非常脆弱時,機械套用“武裝解放城市奪取政權”的蘇聯革命模式,使我們黨喪失了革命之初根據地發展的大好局面,被迫進行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的清醒,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社會實際結合起來,成功的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中國特色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又一次犯了“左傾”思想錯誤,機械沿用了純而又純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蘇聯模式”,認為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本質,階級斗爭就是馬克思主義精髓,從而導致了反右斗爭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文革后的清醒,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毅然決然的走向了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人再一次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緊密的相結合起來,堅定了走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決心,堅持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堅持豐富和創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敢于改革,改革首先在農村突破;勇于開放,開放首先在沿海展開,由點及面,由表及里,逐步形成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局面。
事非經過不知難,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彈指一揮間, 28年英勇犧牲,30年曲折探索,40年的改革開放,百年的篳路藍縷,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在中國的偉大實踐探索中終于找到一條適合中華民族發展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三、社會進步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標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承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根植中國大地、適應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承載民族偉大復興意愿,為科學社會主義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和實踐價值
1.繼往開來,接續探索和實踐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順利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鞏固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了“左傾”思想的禁錮,徹底的結束了“文化大革命”,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新篇章,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的基本路線,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時代課題,創造性提出了“中國夢”的戰略構想,即“五位一體”整體發展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發展理念和“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政治觀念,創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清晰勾畫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未來發展軌跡。
2.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性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立足世情、國情和黨情,科學回答了時代之問、民族只問,具有強烈時代氣息和問題導向。
首先,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新思想明確回答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政治和階級屬性問題。科學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制度優勢,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已經成為激勵中國共產黨人進行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建設和偉大斗爭的根本動力。新時代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
其次,具有時代的實踐性。無論是40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核心要義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思想既有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和任務;又有戰略的銜接、戰術推進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提出了“兩個時期”和“兩個階段”的戰略部署,使理論更加具備了可行性,實現了目標和戰略、戰術相一致。
再次,具有明確問題導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研究和分析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面臨問題和任務,創新性提出了“8個明確”的觀點, 第一次全方位闡述中國社會主義的“特色”,進一步深化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認知。“14個堅持”闡明了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明確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紅色主線,又強化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既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目標,又順應時代、社會和生態和諧發展而形成了新發展理念。因此,“8個明確”和“14個堅持”既是理論,也是實踐;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進一步豐富和細化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涵。實現了認識論與方法論統一。
總之,理論因其科學而具有穿透力, 思想因其豐富而充滿感召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因科學的創新特質而穿透了歷史,也因其豐富的時代氣息而喚醒了中國。
作者簡介:
王國虎,中共奎屯市委黨校副校長,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