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欣

【摘 要】 ?目的 : 分析比較磁共振胰膽管造影與螺旋CT對診斷惡性梗阻性黃疸的效果。方法 : 將本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接收的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的各項資料,所有患者均分別實行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檢查與螺旋CT檢查。并將兩種檢查結果與病理結果進行比較,判斷兩種結果檢查準確性。結果 : 病理診斷中,遠端膽總管22例,肝門部膽總管19例,近中段膽總管9例;病因確診中,壺腹癌24例,胰頭癌10例,膽管癌12例,膽囊癌4例;統計兩種檢查方法準確率,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檢查準確率為96.0%,其中有2例膽總管下段癌誤診為炎性狹窄,磁共振CT檢查準確率為94.0%,誤診1例,漏診2例,1例誤診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2例胰頭癌不能確定,檢驗數據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病因診斷中,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檢查準確率要略高于螺旋CT,且檢驗數據P<0.05,符合統計學意義。結論 : 磁共振胰膽管造影與螺旋CT檢查診斷惡性梗阻性黃疸均具有較高的準確性,螺旋CT操作簡單,但在明確病因中,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準確率更高,臨床可依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診斷方法。
【關鍵詞】 ?磁共振胰膽管造影;螺旋CT;惡性梗阻性黃疸
惡性梗阻性黃疸會引起患者進行性黃疸加重,此時患者多伴隨體質量減輕、消瘦、無力以及貧血等,嚴重危害其身體健康,需盡早診斷,及時治療[1]。現如今,影像學診斷技術在臨床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診斷準確率不斷提高。臨床診斷惡性梗阻性黃疸中,影像學技術有著非常高的應用價值。本文分析比較磁共振胰膽管造影與螺旋CT對診斷惡性梗阻性黃疸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接收的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齡為21~76歲,平均年齡為(45.9±2.8)歲。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各項資料,所有患者均分別實行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檢查與螺旋CT檢查。 并將兩種檢查結果與病理結果進行比較,判斷兩種結果檢查準確性。螺旋CT檢查采用飛利浦ingenuity128層螺旋機檢查。檢查時患者保持仰臥位,從患者肝頂至十二指腸水平段下緣進行掃描。常規掃描處理后,將非離子型造影劑1.5mL/kg注入。需控制注入時的速度,保持在2~3mL/s,以實現動態化增強掃描。動態化增強掃描的過程中,應注意設置的參數,層厚保持0.625mm,電壓維持在120kV,電流為150mAs,矩陣 為512×512。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檢查選擇使用飛利浦3.0T Achieva全身磁共振成像儀檢查。告知患者,檢查前應空腹6~8h。在患者保持仰臥位后進行檢查掃描。參數設置在T1WI、T2WI,T2脂肪抑制,層厚維持7mm,間隔1mm,冠狀位呈現出BTFE序列,層厚3mm,間隔1mm。3D磁共振一膽管造影,冠狀位置T2薄層采集圖像,100~120層。檢查完畢后應由時間經驗豐富的2名醫師共同閱片,統一檢查結果。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活動產生的各類數據使用軟件SPSS 19.0檢驗。計量資料應用(? ±s )表示,并利用t檢驗組間差異;%則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表明組間;如P<0.05,則說明數據符合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病理診斷中,遠端膽總管22例,肝門部膽總管19例,近中段膽總管9例;病因確診中,壺腹癌24例,胰頭癌10例,膽管癌12例,膽囊癌4例;統計兩種檢查方法準確率,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檢查準確率為96.0%,其中有2例膽總管下段癌誤診為急性狹窄,磁共振CT檢查準確率為94.0%,誤診1例,漏診2例,1例誤診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2例胰頭癌不能確定,檢驗數據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病因診斷中,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檢查準確率要略高于螺旋CT,且檢驗數據P<0.05,符合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3 討論
惡性梗阻性黃疸是臨床最常見的病理現象,主要因肝外 或肝內膽管存在部分或完全機械造成梗阻。病情進展為惡性需高度重視,及時檢出,趁早治療[2]。最近幾年螺旋CT與磁共振設備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均屬于安全、無創的簡單檢查技術,現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螺旋CT檢查操作比較簡單,檢查的準確率較高,有助于盡早發現梗阻位置,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性根據。但是此種診斷方法有漏診、誤診以及病因診斷不明等缺陷。如膽囊癌可能被診斷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不能確定胰頭癌。而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操作相對復雜,但診斷的準確率比較高,病因明確。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在無對比劑的情況下就可觀察靶器官與周圍組織間的信號,明確是否存在差異,以此便可獲得較為準確的影像學資料。針對碘劑過敏與肝腎功能受損比較嚴重的患者,因螺旋CT需使用對比劑不能采用此種檢查方法。在此次研究活動中,所有患者均使用磁共振胰膽管造影與螺旋CT檢查方法。在診斷準確率方面,兩種檢查方法相當。但明確病因方面,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準確率更高。說明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和螺旋CT均具有較高的檢出率[3-6]。但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在明確病因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可應用于急性患者。
綜上所述,磁共振胰膽管造影與螺旋CT檢查診斷惡性梗阻性黃疸均具有較高的準確性,螺旋CT操作簡單,但在明確病因中,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準確率更高,臨床可依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診斷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攀, 張彥,劉四方,等.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的臨床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7,12(04):56-58.
[2] 葉德華.螺旋CT與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技術在診斷膽總管結石中的應用價值對比分析[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7,18(05):399-401.
[3] 陳萬中,杜剛.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對膽道梗阻性疾病的診斷價值[J].西藏醫藥,2017,38(02):22-24.
[4] 蔡清倫,陳翔,牟燕,等.開腹膽囊切除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的術后并發癥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07):1068-1069.
[5] 李春穎,陳小健.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的臨床分析(附20例報告)[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24):3278-3280.
[6] 吳衛國,程平,劉安成,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臨床療效比較[J].肝膽外科雜志,2013,21(06):45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