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是記錄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本體及其相關歷史環境、保護和管理、研究和利用等有關工作,以備查考的具有保存價值的、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它是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文物保護工作措施的法律規定,是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深入研究的科學需要,也是改善和提升文物保護單位日常保護和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據。通過做好記錄檔案不斷夯實文物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對文物保護單位實施切實有效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記錄檔案備案;保護;管理;規范
承德歷史悠久,地上地下各類文物資源豐富。目前全市共發現各時期不可移動文物4253處,其中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78處。含國家級文物保單位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086處。地域廣、類型全、數量多是我市文物工作的基本市情,加之文物歷史久遠、自然損毀嚴重,保護從業人員少,工作任務重,經費投入不足等因素,文物保護、管理、修繕工作歷史欠賬較多。隨著近年來文物保護事業國家投入越來越多,各類保護工程項目紛紛上馬,作為工程實施重要依據的歷史資料記錄檔案的重要性越來越突顯,反觀目前我們的文物檔案建檔工作雖已開展多年,但客觀來講,信息缺量大,斷檔嚴重,保存管理不規范等等問題卻還普遍存在,距離相關標準還有較大差距。現結合筆者自身工作實際,就記錄檔案建檔備案工作談幾點粗淺看法,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同仁多指正。
1 做好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備案工作的意義
1.1 建立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是文物法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市、縣級人民政府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記錄檔案,并區別情況分別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記錄檔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備案。”依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不僅是文物部門的職責,同時也是各級人民政府的工作
職責。
1.2 建立記錄檔案是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科學研究的需要
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建檔工作需對該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調查、查閱有關歷史資料,了解文物保存的現狀、歷史沿革和相關的歷史環境,對文物本體進行測繪、對周圍地理環境進行勘測,對附屬文物進行拓片、臨摹,對所有文物本體(含附屬文物)及環境進行拍照,遺址類文物保護單位還要采集文物標本,然后再轉入室內整理以及計算機錄入、打印、裝訂、刻盤等項工作。對于文物保護單位進行這些工作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該處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調查研究和資料整理的過程。一處文物保護單位有了文字記錄、圖紙、照片、錄相、光盤等一套完整的檔案資料,便于人們查閱開展科學研究。在人們研究中,體現出該處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從而使得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
1.3 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也是文物保護動態管理的可靠依據
由于不可抗拒的外力影響,如常年的風吹、日曬、雨打和雷擊等自然損毀情況都有可能造成文物保護單位局部的損壞,當有突發性的天災人禍,如地震、洪水、泥石流和戰爭等情況時則有可能會給文物保護單位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這時文物檔案是唯一能準確無誤的給予修復的依據。其次,由于目前我國文物工作的基礎工作很薄弱,如國家級文物保單位也未能建立完整的記錄檔案,一旦發生文物保護單位遭到破壞或文物丟失等情況時則無法修復及追索,將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1.4 建立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是文物保護單位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工作的前提條件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文物保護單位有效保護,并在保護的前提下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合理的利用,建立起一套完整詳細的記錄檔案,將對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效保護提供重要依據并對其編制利用規劃提供科學的資料。
2 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備案工作的基本情況
建立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是文物工作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1982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就將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納入了法律條文中。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國家文物局發布了“建立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工作規范”,各省文物部門以此“規范”為基礎,對本省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建立了初步的檔案。其“規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計算機普遍應用于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中,原來建立的記錄檔案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需要,有的缺乏相應的資料、有的缺乏圖紙和照片、有的調查的不夠詳細,記錄的不夠準確等等。最主要的是所建立的記錄檔案都是紙質文本,不便于查詢和保存。因此,建立完備的科學的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對文物保護單位實行科學化和規范化的管理已成為當前文物保護工作迫切的需要。原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指出“建立記錄檔案是近期文物工作重中之重”。
2003年4月23日,國家文物局下發了《關于印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備案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按照三個階段在三年之內,完成前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建檔工作。在原“規范”的基礎上,委托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制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工作規范(試行)》,并舉辦培訓班,培訓建檔工作人員,為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建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至2004年底,基本完成了1-4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的備案工作。2005年,又完成了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建檔工作。2014年,隨著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公布,以及六、七批國保單位檔案建檔工作任務部署,為使記錄檔案制作和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國家、省文物局對《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備案工作手冊》進行了修訂,統一編制了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全宗號,進一步完善了檔案制作、裝訂、管理等規范要求。至此,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的建檔到管理,基本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管理程序。在文物保護單位建檔工作中,各地文物部門和管理機構把建立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提高到依法行政的高度,此項工作得到了重視,開展地很順利。
3 當前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備案工作存在的問題
3.1 急功近利的思想,大大制約了文物基礎工作的開展
文物保護單位建檔工作是文物保護最基礎的工作之一,而建立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又是較為辛苦和繁復細致的工作,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費力不討好”的工作。工作做得很多,但顯不出有多大的成績。因此,有些從事文物工作的業內人士采取回避的態度。從而,就使得建立記錄檔案成為無人問津、無人管理的狀態。
3.2 認識不到位,工作態度不積極
表現在只做表面文章,應收集的資料不全,形不成一套完整的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如古遺址類的缺少調查、發掘資料;古建筑類的缺少測繪圖紙;石窟及石刻類缺少拓片、臨摹資料等等。有的資料雖然較為齊全,但又未能按規范要求布置工作,致使建檔工作始終達不到規范要求。
3.3 建檔人員責任心不強,業務素質低
有些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建檔工作人員文化水平較低,業務工作不是很熟悉,加上單位設備和技術條件不夠完善,造成一些記錄檔案的文字描述沒有突出該處文物保護單位的價值,或者表述的不夠準確;圖紙模糊不清,有的使用示意圖;照片不能夠反映文物保護單位的保存狀況、沒有局部特征等等情況。
3.4 經費的不足也制約著文物保護單位的建檔工作
文物保護單位建檔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過程,需要文字記錄、實地調查、圖紙測繪、臨摹、照相、拓片、錄相、刻印光盤等一系列系統的工作。尤其是圖紙測繪、壁畫臨摹等項工作,不僅需要有技術力量的支撐,更需要有經費保障。一處較大的建筑群,完成測繪和圖紙制作約需近百萬元。因此,建檔經費不足是制約文物保護單位建檔工作最主要的因素。
4 如何做好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備案工作
4.1 提高認識,明確責任
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要對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備案工作給與充分的重視,將此項工作作為本單位本部門重要事情來抓。在工作中責任落實到人,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并適時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
4.2 提高建檔人員的業務水平
按照《建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工作規范》要求,對建檔工作人員進行必要的文物專業知識、記錄檔案規范標準和電腦基礎知識的相關培訓,提高建檔水平。同時,可以采取依托業務單位的方式或抽調精干業務力量專門從事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建檔工作。此外在設備方面給予建檔工作必要的支持。
4.3 制定有效的獎勵措施,完善獎懲機制
將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建檔工作作為科研成果來對待,并與評定職稱、工作政績、職務晉級等相掛鉤,提高建檔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對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建檔工作任務的,給予必要的獎勵;對沒有完成任務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必要的懲戒。
4.4 落實建檔經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因此各級政府應將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建檔工作列入財政預算并予以嚴格落實。國家文物局可對相對貧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適當地給予資助,而對于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的省市不給予補助,所以還需當地政府在經費方面給予保障。
做好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工作是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的需要,是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的科學規范保護、管理、利用的需要,也是深入挖掘展現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需要。且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檔案是國家長期保存的珍貴資料,應具備科學性、詳實性和嚴謹性,這需要每一位建檔人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踏實肯干的工作精神。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一座文物古建筑的修繕,因有著你當年記錄下的一筆,才體現出了她的歷史面貌和文物價值。
作者簡介
曲紅陽(1971-),男,承德市文物局,文博館員,從事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