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瑩
摘 要:“互聯網+”是社會生產方式的一次革命,高等教育體制和高校青年教師們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且要不斷修煉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積極面對其帶來的挑戰。本文旨在探討高校青年教師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以身示德,用自身優秀的職業道德修養來影響學生,打造高校師生共同發展高校共贏的局面。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互聯網+”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參與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隨著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下達,各行各業都在對自身的軟硬件進行智慧化改造。智慧課堂、智慧教室、慕課微課等等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的教學與科研活動在各大高校普及開來。弗蘭西斯培根說,教師是知識種子的傳播者,文明之樹的培育者,人類靈魂的設計者。在這樣一個巨大的時代變革下,對于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1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基本特性
要談“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先了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特性:1)先進性和示范性。高校教師面對的是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可塑性大的大學生。高校教師教育大學生不僅通過言教而且通過身教,不僅要用豐富的學識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為去影響他們。2)繼承性和時代性。從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到今天的“靈魂設計,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長期積淀、繼承、發展的結果。3)奉獻性。高校教師的工作是樹人,這是一個慢性演變的過程,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質。特別是在如今各種利益調整、碰撞的改革形勢下更需要以無私奉獻為基礎的職業道德情操。
2 “互聯網+”時代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面對的挑戰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部分高等學校和高校教師似乎還沒有做好相應的變革準備。這種準備的確實主要是尚未深刻的認識到作為生產方式革命的信息化時代對包括高等
教育領域在內的全部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互聯網+”不單單是一種產品或是一種工具性的存在,而是一種生產方式的革命,進而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革命。就高等教育來說,它不僅僅在直接意義上改進了傳統教學模式,更深刻的意義在于,其所實現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變革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和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從而迫使高等教育做出相應的改革,以適應新的時代。“互聯網+”時代將信息技術的傳播媒介數字化,使得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史無前例的自由;“互聯網+”時代的去中心化技術結構催生了以“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的互聯網精神,同時也強烈的呼喚著我們高等教育的道德精神要與之相適應。因此,作為最早一批接觸到萬維網的青年教師在這個時代必須要承擔起“互聯網+教學”革命的重任,在信息過剩而輿情監管滯后的時代,堅定職業道德操守,積極面對挑戰。
1)在教學方面,當今的青年教師可以說是伴隨我國互聯網成長的一代人,對于在網上獲取信息可謂是輕車熟路,也正是因為如此造成了部分高校青年教師缺乏甚至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方面沒有自己的觀點,各種類型的課件、教學大綱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未經自己深入思考、參考了大量別人教學資料的教學設計雖然效率是提高了最后呈現出來的教學質量可想而知。這樣對教學本身缺乏研究、對教學對象缺乏關懷的行為,是有悖于高等教育的職業道德規范的。2)在師生關系方面,“互聯網+”時代建立了龐大的社交網站和移動應用數據庫,人與人之間可以輕易的被找到、被關聯。這樣扁平的互聯網社交平臺一方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彼此之間可以通過一些即時通訊軟件和自媒體平臺互相交流加深感情;另一方面青年教師沒有正確把握和學生交流的尺度,過于親近以至于缺少了學生對老師基本的尊重與尊敬,導致課堂秩序混亂,德育不足。3)在思想觀念方面,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發展的變革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矛盾,而互聯網則成為矛盾釋放的出口。部分青年教師社會閱歷不足,面對一些社會現象、問題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無法正確甄別。當他們瀏覽社交資訊平臺時,往往會有一些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聞或者言論會不假思索的印在了腦海中,長此以往,一些錯誤的觀念會逐步滲透到課堂。很作為教育者,這樣的行為容易引起學生思想觀念上的偏差,違背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因為品德教育也是專業教師在課堂上的一項重要任務。
3 “互聯網+”時代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必要性
青年教師是高等教育的中堅力量,其道德水平將直接影響未來的人才素質。面對這樣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不斷加深教師對于職業道德修養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和道德理論的學習,開展在鮮活的生活中的學習與研究,全面促進高校教師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提高與發展,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完善和提高青年教師自身職業道德修養是十分有必要的。
1)良好的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需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立德樹人。德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不僅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任務,更應成為全體專業教師的工作。在課堂上教授專業知識時,專業教師還應穿插與專業相關的道德素養。老師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當中要以身正法,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逐步提高他們的道德認知水平。2)實現教育強國需要加強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強青年教師的道德修養,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提供強大的思想支撐,是實現教育強國的必須條件。3)提升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有助于其自身發展。通常而言職業道德修養比較高的老師在學生中的口碑也會更好,因為他們優秀的人格是有影響力和感染力的。具有高尚職業道德的教師無需多言,在教學和交流中學生自然而然的耳濡目染,不僅如此學生還會效仿和學習。當教師對自己高要求,學生也會情不自禁的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提高自己。
4 “互聯網+”時代,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之路
1)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加強對高校教師的思想教育。在“互聯
網+”時代,各種價值觀正在不斷涌現。在當前市場經濟潮流和社會轉型期,高校教師往往容易放松警惕,追逐物質利益。在此種情形下,更要緊抓思想教育,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如集中學習、分系部學習,網絡課堂等多樣化的手段,引導青年教師以科學的發展觀來看問題,想事情。對于剛走入工作崗位或工作年限不長的青年教師,要將眼光放長遠,要積極抵御外界誘惑,以《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之規定來要求自己。青年教師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加強職業道德的基本理論,了解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并始終以“愛”和“責任”為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大量信息浪潮中保持教育的初心。2)完善領導機制,青年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對于高等教育發展至關重要,有效的領導機制是保障和促進師德建設穩固的充分條件。青年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存在的問題,雖然直接反映在教師本人的言行舉止上,但與學校各級領導乃至行政服務部門的職責要求也有一定的關系。因此高等學校中的各級領導、全校師生員工都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師德建設對學校的生存與發展的深遠意義才能把師德建設落到實處。3)加強考核,將師德師風問題納入與教師切身利益相關的考核制度中。由于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在教師職業生涯中具有有著長遠和重要的影響,那么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提高教師師德師風水準就不能僅僅依靠教師自我覺悟和學生的監督,而是要通過學校相關考核制度來保障。因此,必須做好針對教師師德師風的考核工作。
參考文獻
[1]楊永寬.建設高素質高校管理干部隊伍的對策[J].科技資訊,2008.
[2]馬紅春.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創新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3,(6):92-94.
[3]張小枝.新形勢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2):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