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年
摘 要:小學學習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作用。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學習,教師應嚴格要求自我,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而努力。這一挑戰(zhàn)要求教師能夠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會學生觀察生活并且熱愛生活。而小學作文能夠從多方面展現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師應重點對此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文;教學策略
社會的不斷進步要求我國教育也要進行不斷改革。小學教育是學生學習的奠基階段,學生將在這一時期習得寫作這一手段,并且感知語言文字以將文字運用于學習中。長期以來,我國的小學教育存在著教師教導思維的固定化,學生學習內容的封閉化,這些問題要求小學教育工作者能夠對此展開思考,以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小學高段作文教學需要學生善于觀察生活
寫作的源泉來自生活,寫作的門徑是觀察。對于觀察,教師要教導學生通過眼睛去了解生活力求在作文寫作中表達出真情實感。首先,教師應教會學生善于觀察以獲取外部信息,這樣學生在進行作文寫作時才有可寫的素材,并且產生寫作欲望。其次,應教會學生“遠觀近察”,對于各種事情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并且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贊可夫曾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激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起學生的感情。”據此看來,在小學高段作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把握生活,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用心理解生活,挖掘生活中最能打動人心的寶藏,抒發(fā)學生自己內心的感受。除此之外,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寫作氛圍,讓學生能夠“有話可說”,幫助學生提高作文寫作能力,激發(fā)學生寫作欲望。
二、小學高段作文教學需要教師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文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獲得較高的分數,往往會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模式進行寫作,學生只要能夠在平時的訓練中寫出對應模式的文章,教師就會給予較好的分數,這就會促使學生放棄原有的寫作思路,創(chuàng)新能力越來越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小學高年級學生面對習作缺乏動機和興趣,學生會產生模式化的習作框架,寫出內容空洞或者虛假的作品,作文缺乏可讀性,同時有沒有真情實感,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現代化教學要求教師能夠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應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教師可設計對于學生有啟發(fā)作用的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教師對于學生在習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多項思維應適當承認,倡導學生在作文中所蘊含的懷疑和批判精神;第三,教師可通過情境教學開啟學生的想象力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第四,教師可通過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加以培養(yǎng);第五,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各項能夠提高自身創(chuàng)造力的活動以正確評價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如教師在進行記敘文“我最難忘的事”的講授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報名參加夏令營或者類似活動以讓學生能夠在作文記敘時有話可講,發(fā)散自身思維。
三、小學高段作文教學需要教師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應營造符合小學生寫作環(huán)境的氛圍,將習作氛圍的營造與審美教育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教師可加強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學會從素材中進行選擇。如教師可讓學生閱讀《西游記》,讓學生能夠從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物身上有所感悟,學生在進行英雄人物描寫時就可以寫孫悟空,而通過學生的閱讀,學生對孫悟空這一形象也了解甚多,在習作中能夠做到完整刻畫,優(yōu)異選材。文章整體的謀篇布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閱讀,教師可借助文本,通過對典型例文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文章內容表達的準確性,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模仿,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產生寫作興趣,讓學生能夠在遣詞造句方面更好的連段成篇以提高小學高段作文水平。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寫日記來記錄身邊發(fā)生的趣事,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淋漓盡致的表達出自己的感情,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也會養(yǎng)成觀察身邊事情的習慣。
四、小學高段作文教學中教師使用多種習作教學模式
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可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以避免學生產生厭倦感。第一,教師可讓學生由仿寫到自創(chuàng)。這一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督促學生多讀,讓學生在閱讀時突出重點,通過大量閱讀豐富詞匯以讓學生能夠在習作中做到有序、有點。第二,教師可多安排學生進行自由選材、自由創(chuàng)作的任務。教師在這個模式中扮演指路人的角色,讓學生能夠在習作中做到心中有物,學生在自由創(chuàng)作時心理壓力得到減輕,能夠在良好心態(tài)下進行創(chuàng)作。第三,教師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情趣。教師根據具體的場合設定與作文有關的情境,吸引學生感官,讓學生在此過程獲得一定感官,教師可趁熱打鐵的讓學生通過寫作記錄下自己的感受。第四,教師可通過游戲對學生習作進行引導。如教師可讓學生做“拆字游戲”,教師在黑板上板書“聰”這一個字,學生通過眼、耳、口、心并用以學會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完善思維。
五、結語
俗話說:“樂此不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來源于學生對習作的興趣,教師在教習學生進行作文學習時,應鼓勵和推動學生內在的創(chuàng)作精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作興趣,教師在教授寫作方法時也應把握學生對作文的寫作水平,盡量做到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徐丹英.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138-139.
[2]儲士林.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方法研究[J].考試周刊,20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