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亮
摘 要:物理概念貫徹在學生物理學習的始終,它是構建學生物理學科知識的基本框架。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講,學生的抽象思維往往還處于一種形成階段,這時他們對于各類物理概念的認知程度也顯得不夠深入。加之很多物理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這也使得學生在學習課堂上很難理解這些概念。針對學生學習的此種問題,教師應該尋找到新型的概念教學模式。本文從創造生活情景、運用對比教學、了解多媒體課堂三個方面入手,探討如何有效地優化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整體效果。
關鍵詞: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學生
如果把物理學科比作高樓大廈,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構成這座大廈的基本原料。物理概念教學是物理學科教學的重要成分,同時它也是學生掌握各類物理知識的基礎部分。對于剛接觸物理學科的學生來講,教師應該在此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深化物理概念教學。以此來為學生的后期物理學習奠基,發揮出概念教學的實際價值,提升整個物理課堂教學的相關效果。
一、創造生活化的概念教學情景
物理概念的適時引入是概念教學的一大必備環節,利用這一過程教師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具體物理概念的使用價值。它能夠調動學生對于概念學習的相關興趣,最終發揮出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整體動機。物理教師需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概念教學課堂,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有效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生活情景的探索分析過程中了解一些概念的形成必要性,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物理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學《密度》這一概念時,教師就可以從鑒別生活中的常見物質入手。出示鐵塊、木塊、橡皮泥等等一系列的物體,過后再展示水和酒精這兩種液體,提問學生如何區別出這些物質?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也能夠回答可以利用物體的一些性質來分出它們。但是有一些物質單從外表來看還是區分不出的,這時候鑒于它們的特性相似人們也很難將它們進行區別。此時教師就應該引入一些新的材料鑒別方法,針對物體的密度進行鑒別,將密度的概念融入課堂。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也逐漸發現了:原來這些物體的密度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其中鐵塊的密度是最大的。同時,在不同的液體中相同物質的密度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也進一步擴大了學生對于接下來所學知識點的相關興趣。學生在此種生活情景奠基之下會自主融入課堂,他們對于概念的接收會顯得較為容易。
二、利用對比教學進行概念引入
在任務設定方面物理教師也要注重任務設置的循序漸進,不僅要注重學生對于基礎概念的理解,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探究過程。由于學生在學習概念時不僅需要記住一些概念的具體文字定義,更要對其包含的物理內涵進行深刻了解。但是在實際的物理概念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并沒有注意到一些概念的內涵部分,它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偏差問題。對于此種情況,教師應該應用好一些靈活方法完成學生的概念接收。
例如在教學《速度》這一概念時,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容易記住v=s/t,但是在學習功率概念時他們對于功率的具體表達式卻了解得并不是特別的深入。教師此時可以借助好對比教學方法,讓學生觀察p=w/t與v=s/t的相關公式差別。學生通過對比也逐漸了解了從本質上來看,這兩個公式都是在闡述單位時間內某一個物理量的變化程度。通過對比教學的靈活應用,教師能夠幫助學生了解關鍵性的物理概念知識,它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運用多媒體進行概念演示
多媒體課件能夠將物理課堂上的一些難懂知識通過直觀形象模式展示出來,這也能夠突破以往物理概念教學的一些局限之處。很多學校由于缺乏物理實驗素材,學生在物理課堂上也沒有一個屬于自我的表現機會。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運用好極具趣味性的多媒體教學工具,在圖文并茂過程中將相關的物理概念展示出來,加深學生的實際理解。
例如在教學《密度》這一課程時,教師就可以由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對密度建立相關思維,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又如在教學《照相機與眼睛》這一知識點時,為了幫助學生知曉虛像與實像的概念特征,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眼睛的成像模型以及相機成像背后的光線傳播原理。在多媒體的形象演示過程中學生會對該種概念產生更為深刻地了解,同時它也加深了學生對凸透鏡知識的理解掌握。利用多媒體進行合理演示,教師可以將抽象教學化為形象教學,將概念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效,它能夠提高教師教學的整體成果。
四、總結
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看似簡單,其實在實際展開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的難點。基于物理概念教學的此種情況物理教師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認知展開教學,利對物理現象做出分析總結,在淺顯化的物理概念了解過程中深入知曉物理概念的統一特性。這能夠幫助學生總結出屬于自我的學習規律,最終完成自身學習能力的和諧統一,進而讓相關的物理概念教學變得更為清晰明澈,以此來取得更好的物理課程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玉霞. 淺談中學物理概念教學策略[J]. 黑龍江史志, 2010(21):212+219.
[2]張娜. 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教學中概念轉變策略及應用的研究[D]. 延邊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