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利忠
摘要? ? 古樹名木作為文化歷史的見證,受到我國環境不斷惡化以及惡劣天氣的影響,衰老和死亡速度不斷加快。鑒于此,本文以黟縣為例,闡述了古樹名木的現狀,對黟縣古樹名木保護和修復的意義進行探析,從制度建設、項目資金、補償機制、養護保護專業化等4個層面對古樹名木保護展開探討,以提升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水平,鞏固古樹名木保護成效。
關鍵詞? ? 古樹名木;保護和修復;現狀;建議;安徽黟縣
中圖分類號? ? S788?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7-015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古樹名木是自然博物館中篆刻著歷史痕跡的“綠色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每株古樹都見證了當地歷史演變、興衰以及人文、環境、氣候的變遷。除此之外,古樹樹體高大、古樸,樹枝遒勁有力,樹體優美,欣賞價值頗高。
古樹能長期保存下來,說明它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如何保護、修復好古樹名木,讓它們延緩衰老、重新煥發生機,是林業工作者對古樹敬畏和仰慕的體現,也可以為研究如何改善樹種結構單一、保護生態環境、良種選擇、氣候變化等一系列問題提供資源保障。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和修復管理,不僅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而且對于發展鄉土樹種和合理引進外來物種具有重要意義[1-2]。隨著人類對精神文明的需求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古樹名木的價值,自發投入到古樹名木的保護與修復中。黟縣作為一個以旅游為重要經濟支柱產業的小縣城,保護和利用好當地古樹資源對發展當地的旅游事業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1? ? 黟縣概況及古樹名木現狀
1.1? ? 黟縣歷史和人文
黟縣是古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和中國旅游強縣,面積857 km2,人口9.47萬人,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黟縣始建于秦(公元前221年),“黟”字本義為黑、黑木,因建置于黟山南邊而得名。境內完整保存1 590幢明清古建筑,擁有西遞和宏村2處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6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44個中國傳統村落、省級及以下文物保護單位88處,被稱為“中國明清古民居博物館”“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黟縣環境優美,生態絕佳。境內山川毓秀、田園相依,全縣山場面積占縣域面積的85.9%,森林覆蓋率84.8%。全縣以旅游主導,資源豐富,共有收費景區15處,其中5A級景區2處(西遞、宏村)、4A級景區4處、3A級景區1處,先后榮獲“中國旅游強縣”“全國文化旅游示范縣”“中國最具文化魅力旅游名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最具幸福感的休閑城市”“全國十大縣域旅游之星”“中國鄉村民宿發展示范縣”“全球百佳可持續目的地”等10余個國家級榮譽稱號。古樹名木在黟縣旅游資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宏村庭前的2株名木銀杏、楓楊被游客稱為“紅白囍樹”,塔川秋色以古樹群名聞遐邇。
1.2? ? 黟縣古樹名木分布現狀
2015年全國第三次古樹名木普查的數據顯示,黟縣的古樹名木數量為1 582株,樹種有62 類之多,名木、一、二、三級保護樹種的數量分別為4、35、214、1 329株。榧樹、楓香、香樟、銀杏和木樨等鄉土樹種是黟縣古樹名木的主要特色,榅桲則是黟縣古樹名木的外來客,此樹種也是安徽唯一的古樹。據自2015年全國第三次古樹名木普查以來的幾年數據顯示,受惡劣天氣和古樹名木的長勢影響,每年都會出現3~5株古樹死亡。雖然大多數的樹木生產態勢良好,但是部分個體的長勢日漸惡化。
1.3? ? 黟縣古樹名木保護現狀
1.3.1? ? 古樹名木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與問題。一是古樹自身狀況。古樹名木樹齡都在100年以上,經歷快速的生長階段,逐漸過渡到生理衰老期,樹體平衡遭到破壞,樹冠更新復壯能力弱,抵抗力顯著下降,木質腐朽,樹體衰老,逐漸趨于死亡。二是自然災害。因氣候的變遷,古樹經常遭受低溫、高溫、雷擊、大風和暴雨等惡劣天氣的襲擾,造成大量古樹脫皮、潰瘍、樹洞、樹枝斷裂、雷擊火燒等一系列問題,極大威脅古樹生長生存。三是病蟲害影響。古樹因自身衰弱常易發生疾病,引發病蟲害,造成古樹遭受不可逆的破壞。四是人類活動影響。水泥道路建設、房屋建筑、縱火焚燒等人類活動都會給古樹名木造成致命傷害。
1.3.2? ? 古樹保護目前采取的措施。一是黟縣1582株古樹名木分布于8個鄉鎮,全部實現了掛牌管理。二是所有古樹名木由古樹名木所有權者實行日常養護,落實了管護責任人。三是由鄉鎮人民政府、林業站和森林派出所對古樹名木實行巡護和監管。四是從2016年起每年撥付10萬元左右財政資金對生長衰弱、漸危、瀕危的古樹名木進行專項修復,古樹修復進入了常態化。特別是群眾自發性對榧樹等古樹修復也屢見不鮮。
2? ? 古樹名木保護建議
2.1? ? 建立古樹養護巡查制度和健全古樹信息監管檔案
由于古樹名木大多生長較弱,腐爛中空是古樹最多見的現象,受大風、雨雪等惡劣天氣影響,導致古樹風折、倒伏、斷枝,造成古樹死亡。自2015年第三次古樹名木調查后,黟縣每年受上述影響死亡的古樹都在3~5株及以上。強化古樹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建立健全古樹生長信息監管檔案,及時發現存在的隱患并有效采取保護和修復措施,才能最大化地保護漸危、瀕危古樹[3]。
2.2? ? 設立各級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古樹保護專項財政資金
目前,各地在古樹保護上缺乏專項資金,保護流于形式,往往只是掛牌了事,無法發現問題并迅速有效處置問題。基層林業部門由于缺乏資金,對有安全隱患的古樹無法及時修復和保護,時常對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破壞。從2016年開始,黃山市財政部門每年撥付部分資金對古樹名木進行修復,但仍杯水車薪,往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古樹保護現存的問題。一是不能發現情況便立即開展相關修復,需要資金到位后才能開展修復和保護;二是資金缺口較大,常難以一次性修復到位,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三是對修復難度大、資金需求量大的古樹只能擱置。如果設立省、市、縣三級政府和財政、林業部門古樹保護專項資金,根據管理范圍,分別對一級(含名木)、二級、三級提供專項資金,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古樹名木保護難題[4]。
2.3? ? 建立古樹資源補償機制
通過掛牌等工作,往往把集體、個人所有的古樹歸屬明確為國家資源,集體、個人已無權處置古樹,因而會造成人們對古樹生長和保護聽之任之,特別是村莊周圍或私人院落內古樹由于缺乏有效保護措施,對人身和財產造成損壞后,無法得到有效補償,使得群眾對古樹保護存在一定抵觸情緒。通過古樹資源補償,對古樹保護責任單位和個人進行獎懲,能夠充分調動集體和個人對古樹保護積極性,也有利于及時了解和掌握古樹生長信息,形成古樹名木的良好保護機制。一是根據古樹名木保護等級每年分別給予古樹保護責任人一定數額的補償;二是給予古樹造成的人身和財產損失進行補償。
2.4? ? 強化對古樹養護和保護人員的培訓
在古樹名木養護和保護管理工作中,由于古樹保護的觀念沒能深入人心,縣、鄉兩級林業技術人員缺少古樹保護和修復的知識和經驗,在古樹修復的指導上存在短板。古樹養護責任單位和個人也不具備修復古樹的條件,一旦古樹生長出現異常,難以有效采取保護措施。因此,省、市兩級林業主管部門加強對基層管理人員和養護人員進行古樹保護和修復的培訓顯得極為重要。
3? ? 參考文獻
[1] 陳偉玉.三亞市古樹名木資源調查與景觀分析[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
[2] 詹運洲,周凌.生態文明背景下城市古樹名木保護規劃方法及實施機制的思考:以上海的實踐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6(1):106-115.
[3] 石紅旗,謝興剛,方建忠.太原城區古樹名木現狀分析與后續資源保護研究[J].中國園林,2014,30(3):111-114.
[4] 葉廣榮,何世慶,陳瑩,等.廣州市古樹名木現狀與保護對策[J].熱帶農業科學,2014,34(3):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