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青 李亞楠 韓玉東
摘要:目前我國石油開發企業涉及面積廣,需要各方面齊心協力,匯集了各種各樣的人才,由此帶來了較高的質量安全風險,與石油企業快速發展的現狀不符,石油質量問題愈發突出,管理難度越來越大。企業質量管理工作者要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國有石油企業所特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優勢,以達到提升企業質量管理水平的目的。本文主要闡述企業質量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依托的關系,對于目前石油企業質量管理的現狀,打破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提出創新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實現石油企業質量管理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質量管理;石油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國有石油企業通過將企業質量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融合,清楚目前石油工程企業質量管理的現狀,找到質量管理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良好銜接之處,實現國有石油企業質量管理的長期性、低成本、高效性。
一、石油企業質量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之間的聯系
石油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我國傳統的社會主義色彩,現如今,我國石油企業采取ISO9001:2000的傳統質量管理體系,同時,結合西方資本主義石油企業的管理模式。即使出自不同的政治體系,兩者也能夠充分融合,血脈相通,進而實現我國石油企業質量管理模式的創新。
(一)企業質量管理與思想工作,對石油企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質量對于石油企業像生命一樣重要,質量管理則是讓生命延續的重要保障。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同時也是我國企業經營與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撐。我國現有的石油企業管理模式主要分為三部分,黨委主要負責思想政治工作,行政主管經營管理工作,技術部門負責質量管理工作,明確且詳細的分工,讓企業質量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分隔開,難以達到通過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企業質量管理的目的。隨著石油企業的發展,探索創新出新的管理模式,轉變傳統的觀念,讓企業管理更加科學,凡事實事求是,讓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質量管理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相互補充,密切結合,共同進步,最終融入企業管理體系。
(二)企業質量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目標高度一致
企業質量管理的目標是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以實現服務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等更大的價值。企業質量管理主要以顧客關注為中心,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充分發揮企業員工的價值。在現代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中,影響石油質量的主要是“人、機、料、法、環”,從中不難看出,人對于石油質量的影響相對不好控制,因為人的行為在不斷的變化。同時只有人是主動的,人主動管理“機、料、法、環”,所以,人的管理對于企業管理十分重要。人的行為主要取決于思維,此時需要企業對員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鼓勵其學習毛澤東思想、馬列主義等重要思想,解解決思想問題與政治立場的矛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對世界的認識,提升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我國石油企業質量管理的漏洞分析
質量監管隊伍不健全,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對于石油工程企業野外工程隊來說,橫跨多個區域,施工范圍廣泛,沒有規定的工作區域,各個施工工作之間交叉點多,而企業質量管理部門的管理員一般都是兼職人員,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深入的了解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又加之其待遇不高,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甚至會出現歧視的現象。多個方面的因素造成了質量管理隊伍建設的弱化,使其難以真正的發揮作用,因此,加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進而提升質量管理隊伍的水平,最終實現石油企業的全面提升。
三、讓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為質量管理助力
(一)重視員工質量意識教育
人的意識會在不斷的影響下產生改變,要想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就要對其進行專業化的教育培訓。通過開展培訓班的方式,提高員工對產品質量特性的認識,讓其認識到質量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積極提高石油質量,認真工作,也提升產品質量為己任。讓員工明白自己所擁有的巨大責任,產品質量對于石油企業的重要性。
(二)進行有效的企業質量文化建設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石油質量文化則是石油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柱。石油質量文化是企業發展的核心,也是石油企業實現卓越,必須經歷的一部分。目前我國石油企業只重視生產和銷售,忽略質量問題以及員工的素質,質量文化建設只停留在表面,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深入,只是通過簡單的復制過程,來進行企業質量文化建設。結果可想而知,事倍功半,浪費精力的同時,還沒有產生真正的效益,同時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創新帶來了巨大的阻礙。因此,石油企業要發展,就必須重視企業質量文化建設。
綜上所述,人對于石油企業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創新,提高員工對于石油質量的認識。通過對石油企業進行的質量管理,提高石油產品質量,提高石油企業綜合的競爭力。充分重視石油企業的質量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建設,同時,利用創新的模式對石油企業進行管理,必將使石油企業進入國際舞臺,為石油企業創造經濟效益,最終,實現石油企業綜合實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石元會,周波,葛華,沈建波.略談石油企業質量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10,23 (0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