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藝 沈文靜
摘要:近年來,高等教育中各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快速發展,黨建工作成為中外合作辦學中重要而特殊的一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特殊性、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學生學習目標的差異及思想認識上的誤區等,給學生黨建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困難。學生黨建工作者要在愛國主義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優秀文化教育、學生黨團組織建設及融合互聯網平臺與新媒體技術幾方面加強工作,創新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黨建工作。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 學生黨建 影響 策略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041-02
近幾年,部分高校積極開展中作合作辦學項目,這種培養人才的國際化趨勢,可以引進國外優勢的教學資源,提升教育的國際化水平,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教育高質量、多樣化的需求,也給高考成績差強人意的學生提供了更多一種的選擇。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新興但快速發展的事物,目前還未形成穩定的體系和特定的模式,很多國內高校都是邊辦學、邊摸索、邊發展,這不僅加大了學生日常管理的難度,也對學生黨建工作的開展、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新的形勢和背景下,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積極探索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可行的工作策略,是現實工作的急切需要,也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的影響因素
1.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特殊性導致學生難以筑牢信仰之基
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模式多為“2+2”“3+1”“4+0”等,這種“國內+國外”的雙校園學習的特殊性給學生黨員的培養、教育、考察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首先,學生入學時生源分層明顯、社會適應能力強但政治需求、學習動力、學習能力、紀律性不足,本就給傳統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很大難度,加上學生入學后學習壓力大、課業繁重,更難以有更多時間參加黨團活動;其次,那些在國內剛接受了一段時間的組織培養后便要面臨出國學習的學生,出國后的日常表現和思想動態國內黨組織難以及時掌握,后續的發展、培養、考察、轉正出現斷層和空檔;再次,學生最后一至兩年出國學習,執行的是國外的教育體制,國外的教學安排、放假時間與國內不同步,導致學生黨建工作難以同步實施。此外,國外高校實行學生自我管理,沒有班級和集體的概念,黨員組織生活開展不易。以上這些因素都導致中外合資辦學學生難以筑牢信仰之基。
2.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導致學生缺乏精神之“鈣”
目前的中外辦學合作院校多以西方發達國家高校為主,在合作辦學背景下,中西雙方合作院校交流活動較多,教學計劃中的專業核心課程也大都由外方教師講授,學生與外方教師接觸頻繁,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沖擊,這就使得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潛移默化地被西方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所影響。多元文化的熏陶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對黨的認識、對共產主義的理解更加多樣化。其中,西方不良思潮的滲透,也會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產生動搖。
3.學生學習目標的差異導致積極分子的選拔困難
中外合作辦學生源分層現象嚴重,學生在文化基礎、綜合素質等方面均出現兩級分化現象。基礎較好、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兩三年后會出國繼續學習,這部分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但入黨愿望不強烈。不出國的學生出于對將來在國內擇業需求方面的考慮,會希望入黨,這使申請入黨的學生并非學生中的優秀群體,他們的思想認識、入黨動機不夠明晰,從而增加了積極分子選拔、培養的難度。
4.學生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導致入黨積極性不高
部分學生考慮到將來要到國外去學習,學生本人及其家庭錯誤地認為入黨會給出國帶來負面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受國外價值體系的沖擊,在糾結和反復考慮中進行著衡量和判斷,不愿或延遲提交入黨申請書。同時,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面臨著一邊學好專業知識、一邊提高語言水平,日常學習任務繁重,學生認為參加黨組織活動會占用個人學習時間,影響學業,因而入黨積極性普遍低于非中外合作辦學學生。
二、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策略
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堅定學生共產主義信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具有深遠的意義。
1.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大學生信仰之基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在國內學習生活期間,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全過程,堅持互聯網線上線下相結合,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和第二課堂,通過積極正面的愛國主義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學生心底,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1];以多種方式扎實有效地開展符合合作辦學學生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解決合作辦學學生的價值觀沖突,幫助學生遠離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增強對多元價值觀的鑒別力,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國際視野并身懷愛國之心。
2.加強中華優秀文化教育,補足大學生精神之鈣
中華優秀文化是大學生文化自覺與自信的源泉。中華優秀文化包括既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也包括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講座、主題辯論、文學創作、優秀書籍閱讀、話劇表演及攝影繪畫書法展示、參觀考察、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可以使大學生逐步加深了解和認同中華文化,把握中華文化的優勢和長處,加強中外文化比較教育,選擇性、批判性地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素養和欣賞力,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加強學生黨團組織建設,把穩大學生思想之舵
學生前幾年在國內學習生活期間,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加強對學生黨團組織的引導管理,增強其凝聚力、向心力;引導學生黨團組織嚴格遵守學校關于黨組織建設與管理的規定,自覺接受上級黨組織的指導。學生出國留學后,國內學生黨團組織開展活動時,也要通過多種渠道引導國外留學學生參與國內黨團組織生活;加強對出國留學積極分子與黨員的過程培養教育與考察,促進積極分子、黨員的進步成長,不間斷發揮其先鋒模范和示范引領作用。
4.融合互聯網平臺與新媒體技術,創新大學生黨建工作
改變黨建工作傳統的集體式教育學習、面對面談心談話、小范圍組織管理的形式,依托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平臺開展學生黨建工作。建立網上同步開展學習教育,打破時間、空間、距離的限制,創新學生黨建工作模式,使網上黨校成為國外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學習、交流的平臺,成為國內黨組織考察、管理國外黨員的有力抓手。
參考文獻:
[1]趙天慈.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探討[J].智庫時代,2017.
責任編輯:張正吉
[基金項目]大連海洋大學2017年度黨建、思政、統戰和文化課題立項課題“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學生黨建工作研究”(zd2017002);大連海洋大學2018年中新合作學院院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立項課題“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學生黨建工作模式建構——以中新合作學院為例”。
[作者簡介]鄧藝,大連海洋大學外國語與國際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黨建、思想政治教育;沈文靜,大連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