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露 王瑩 余靜
摘要:由于中醫語言具有高度概括性、模糊性、歷史性、人文性、醫哲交融的語言特色,很難與西醫語言對等翻譯??紤]到西方讀者的接受度,東西方譯者在術語翻譯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翻譯傾向。不同受眾的接受度差異巨大,基于受眾分析理論中的社會關系論將人群劃分為不同群體,印證東西方譯者兩種翻譯傾向存在的合理性。術語標準化,就要不斷減少不同傾向帶來的差異性,最終向標準靠攏。
關鍵詞:受眾 中醫術語 術語翻譯
中圖分類號:R-5 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068-02
在中醫術語翻譯中,有兩種相反的傾向:一是多以中醫概念理解中醫術語,二是多以西醫概念理解中醫術語。有趣的是,相比西方譯者,中國譯者往往更喜歡西化。中國譯者認為比起原生態的中醫,接近西醫的中醫術語更能被西方人接受。由于當前文化地位的不平等,考慮到西醫的主導地位,中國譯者多選擇向占據主導地位的西醫學詞匯靠攏,想要尋求與西醫的相似之處,用現代醫學證明中醫的科學性,以便增加中醫接受度,達到更廣泛的傳播目的。而西方人多主張源語篇導向的翻譯,出于對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考慮,更多體現中醫特色。
一、受眾分析
受眾分析在傳播學中是重要的一部分,所謂受眾,即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在大眾傳播研究興起后,許多學者認為受眾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還身兼多重角色,受眾是信息產品的消費者、傳播符號的釋碼者、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傳播效果的反饋者、傳受活動中的權利主體。受眾具有以下特點:規模巨大、分散性流動性強、無組織性、匿名性、同質性。因此,在同一信息面前,不同的人會因其心理、性格差異而對信息作出不同的選擇和理解,隨之而來的態度及行為轉變亦是因人而異。
基于拉扎斯菲爾德、貝雷爾森和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產生了受眾社會分類論。這一理論認為,受眾可以根據年齡、性別、種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和經濟收入等人口學意義上的相似而組成不同的社會群體。這些因人口學因素相同或相似而結成的群體,又有著相似的性格和心理結構,在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也有著較為一致的看法。這樣,就可以把受眾分成不同的群體加以研究。采用受眾社會分類論,要優于個體差異論,它既不囿于個體差異強調群體內部的統一性,又注意到群體之間的差異性。
基于上述受眾分析理論研究,術語翻譯的受眾可以劃分為不同層次,用以研究不同群體對術語選擇的偏好,以便接收到更好的反饋。在術語標準尚未完全形成的時期,及時加以調整,創建更加完善的中醫術語庫。
二、兩種術語翻譯傾向
(一)中國譯者的術語
1.謝竹藩的術語
謝竹藩教授的術語受Porkert影響,如五行:five elements、five evolutive phases,絡脈:collaterals,reticular conduits,器官用一般用途語言對等語來翻譯,肝:liver,心:heart,脾:spleen,肺:lung,腎:kidney。部分中醫特色詞的翻譯,借用拼音,僅限于陰(yin),陽(yang),氣(qi)和經絡名。此外,借譯有氣滯:qi stagnation,奔豚:running piggy,命門:vital gate of life等。釋義性構詞有淋證:urinary disturbance,回陽救逆:restore yang(vital function)from collapse等。更為突出的是將中醫術語與西醫術語相匹配,如喘促:dyspnea and tachypnea,崩漏:uterine bleeding,風火眼:acute conjunctivitis。此外,還引入了一些中醫系統中沒有的西醫概念。總而言之,謝教授認為翻譯中醫術語盡可能少用拼音,多采用西醫術語和一般用途語言。
2.李照國的術語
李照國教授對于術語翻譯提出了五原則,分別為自然性原則、簡潔性原則、民族性原則、回譯性原則和規定性原則。李教授翻譯的術語示例如下。烏風內障:glaucoma,白虎歷節:acutearthritis,命門火衰:hypovitaportipyria,陽虛濕阻:yangpenic hygrosis,白苔:leukoglossocoat。但是李教授亦存在使用古典派生詞重視西化形式,從而減少了中國概念有效表達的問題。比如,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傳統中醫中普通術語漢英詞典》一書中,“金實不鳴”被譯為solid bell-metal cant ring。李教授根據術語的含義將之譯為hoarseness or aphasia caused by sthenia of lung-energy,因為他認為某些隱喻術語在英語中語義不清,不應當直譯出來。然而,英語母語者通過對中醫的學習,會了解到肺同金之間的聯系,聲音與肺有關,氣悶導致的肺實證會造成這種病癥。總而言之,李教授的術語翻譯多重視古典詞派生術語,重視西化形式,但是他提出的翻譯原則、方法等,為中醫英譯的發展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
(二)西方譯者的術語
1.Nigel Wiseman的術語
Wiseman的術語被廣泛使用,他認為“翻譯經典古書,則西醫化翻譯不能派上用場,因為易將現代醫學概念投射到古代去,掩蓋古代作者原來的思想”(Wiseman 2001:53)。他創造的大多術語都相對簡易精確地表達了其中文對等詞,如肺主渲散:lungs govern diffusion,痰熱阻肺:phlegm heat obstructing the lungs。但是他的術語過于理想化,會產生中文所沒有的聯想,或者妨礙交流??傮w來說,Wiseman的許多術語算是一種折中的傾向。
2.Unschuld的術語
Unschuld的術語翻譯傾向源語導向翻譯,如用一般用途語言對等翻譯器官名,腦、血等可直接對應brain、blood,因為這是所有人類所共有的部分,很容易理解。而臟腑、經絡、中風等翻譯應反應原文特色,直譯為depots、palaces、hit by wind。他的借用局限于陰(yin),陽(yang)和氣(qi),但是將借用詞更廣泛地應用,避免使用專門西醫詞匯。他提出應用語義對等來翻譯所有文化中人類都能體驗到的事物的術語,如水water,它們符合全部人類的認知。
三、兩種傾向基于受眾分析的比較
基于受眾分析理論,不同國家、地區的人,由于文化背景、所受教育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對信息的接受度是不同的。東西方文化差異本就巨大,再加上中醫與西醫的形成來源于兩種完全不同的哲學思想,勢必無法像自然科學一樣,找到完全對等的翻譯。由于中醫理論的形成深受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極具歷史性、人文性,醫哲交融,而西醫學更重視實證。例如在中醫學中,腎藏精主生殖,而在西醫學中是沒有這種觀點的,因此簡單地將其翻譯為kidney,會丟掉腎臟在中醫學的功能,只是簡單地對應到解剖學上的器官而已,這就會造成中醫文化的缺失。由于西醫占據主導地位,而中醫在許多地區用作補充醫學或替代療法,考慮西方受眾接受度,中國譯者當下在術語翻譯的過程中,勢必會產生西化傾向。而翻譯中醫的西方譯者本身多喜歡中國文化了解中醫,翻譯自然傾向于源語導向。
四、結語
中醫術語翻譯不同傾向現象的產生,主要來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但是,在術語標準化的推進過程中,這種傾向會逐漸靠攏。西醫在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后,越來越多地求助于補充醫學,中醫始終把病人當作一個與自然、宇宙相關的整體的觀念,在西方逐漸受到推崇。隨著中醫傳播的不斷深入,愿意了解中國文化和中醫的外國人也會繼續增多,中醫術語翻譯還是應當多加保留中醫特色。
中醫術語的翻譯,必然會產生各種分歧,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這種分歧會有所降低,最終會形成穩定規范的術語。如“風火眼”一詞有兩種譯法:一種是acute conjunctivitis,即西醫病名急性結膜炎;另一種是wind-fire eye。初看覺得第二種翻譯有些荒謬,但是至少傳達出中醫思想,因為wind與fire是中醫致病因素六淫中的兩種,而這與此種病癥的成因有關。若是直接翻譯成西醫病名,則會割裂這種與中醫之間的聯系。因此,近年來wind-fire eye接受度日漸提高。由于中醫術語的復雜性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學的術語,在某些情況下,不能強求術語唯一的統一。不同受眾對同一術語的接受度不同,若是受眾為中醫學習者,應偏向于源語導向,保留中醫傳統理論概念;若是面對大眾的科普,則可以加入更多借助于西醫概念輔助理解中醫文化的注解甚至增譯。
目前,中醫術語翻譯總體上更傾向于源語導向翻譯(借用和借譯),說明此種方式在實踐中是被期望的。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合理分析術語翻譯是側重西化還是保留中醫特色,將術語翻譯逐步標準化,才能減少傳播過程中因術語概念的混淆雜亂現象造成的誤解,更加有利于中醫藥的深入傳播。
參考文獻:
[1]李照國.中醫基本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化研究[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5.
[2]謝竹藩.新編漢英中醫藥分類詞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3]魏遒杰.漢英英漢中醫辭典[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羅楓.中醫術語翻譯的“歸化”和“異化”[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
[7]李婷.從跨文化視野研討中醫術語翻譯方法[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10).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韓露,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跨文化交際;王瑩,江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方向:中醫跨文化交流與傳播;通訊作者:余靜,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中醫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