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紅兵 王靜
【摘 要】立足價值教育視域探索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開發策略,深度解讀價值教育與校本課程的內涵關系,樹立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理念,從而實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質量改進,更好地突出學校教育特色及育人優勢。實踐表明,基于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硬件策略、教學策略及學習方式重構,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價值教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普通高中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90-0030-03
【作者簡介】1.秦紅兵,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43)教師,高級教師;2.王靜,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43)教師,高級教師。
一、價值教育與校本課程的內涵解讀及關系
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開發之前,需要明確它與課堂教學形式的課程區別,概括地說,其差異可以從三個維度分析:其一,內涵差異。常規課程是基于學科建設形成的,如“語文課程”概念成立的前提,在于語文學科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且在一定社會范圍內形成了較統一的教學資源、教材等,而校本課程雖然也與學科掛鉤(如信息技術校本課程),但它不受教材約束。其二,范圍差異。直觀上的范圍差異反映在教育層次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具有強烈的系統性,如高中國家課程框架下,需要直接對應高考制度,因此學科知識范圍決定了課程范圍。其三,功能差異。整體上,校本課程的教育功能弱于常規課程,這是由于校本課程在教育政策上的合法性較弱導致的。盡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關于深化改革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等文件中,均提出了“校本課程”的存在價值,但它并不被納入教材編寫、審定及考核序列,加上校本課程本身變化迅速、差異很大,高考視域下無法進行掛鉤。據此,校本課程不一定要形成完整的教材,它可以是一個或一組教學內容,旨在完成特定的教育目標。
“價值”具有多種概念界定角度及內涵生成,如哲學上的價值是“聯系和關系”,經濟學上的價值是“凝結為商品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價值實際上指物品在比較、交換的過程中體現的相當、不相當,反映的是物的功用性。對于具體對象而言,最簡單的一種價值認知標準就是“有用或無用”。價值教育就是一種“有用的”“好的”或“高尚的”教育,是有關人們行為正當性原則的教育,因而也是有關培養正直的、真正的、有良好品格的人的教育。換言之,價值教育視域下的普通高中教育實踐不應僅局限于“高考指揮棒”之下,除了向學生提供知識、技能之外,還要確立人的價值理想、塑造人的價值觀念、調控人的價值行為、引導人的價值心理以及培養正確的價值態度。
二、價值教育視域下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理念
1.強化信息素養形成。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下文簡稱《信息標準》)中明確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旨在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課程。素養相對于素質的概念,更強調后天環境中的外界刺激及主觀適應,信息素養既包含了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操作運用等實現維度價值,也蘊含了信息時代相關的思維、意識、價值觀、責任感等。根據這一特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中,要注重學科與生活的聯系,將信息技術作為“人生價值”的一種容納媒介及體現途徑,例如在生命陷入迷茫、情感出現荒蕪、信仰發生危機等狀態下,能夠主動借助信息技術去發現問題,利用信息資源去分析問題,利用信息工具去解決問題。
2.尊重學生個性發展。
具體到高中生層面,每一個學生都是個性化極強的生命個體,特別是在當代“互聯網+”這樣高起點的信息環境中,學生的興趣、愛好、意志、思想等更容易在虛擬空間中獲得滿足,這就需要在高中校本信息技術課程開發實踐過程中,強化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如通過“分層課程”的方式兼顧全體高中學生,允許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設計多標準教學目標體系、促進自我潛能的發掘。但在德育層面,則要賦予統一的參照框架,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它能夠凈化信息技術供應的資源、倡導的主張,引導學生向人格健全、三觀正確的方向發展。
3.建立健全信息文化。
當代高中生正處于全球化社會環境中,信息技術打通了世界的物理隔閡,高中生在看待問題、觀察現象、自我反思等方面的視野不能過于狹窄,應主動承擔一定的信息社會責任。要通過建立健全信息文化,將學生的思想認知高度提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水平,讓學生學會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分享。據此,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不應被固定的課程模式制約,而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建構,從豐富的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中學會批判精神,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引下展開合作交流。
三、價值教育視域下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結合以上校本課程、價值教育內涵解讀,以及相互關系的辨析,不難推斷普通高中在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有著較高的自主權,加上各地區文化資源、社會環境、教育水平等存在差異,因此在開發策略上不存在一個“標準模式”。據此,可將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及“發展方向”視為兩個重要參照維度,此外還要考慮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可行性。以下結合“Flash動畫制作”案例,探索一組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可據此為模板向其他領域擴展,構建起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完整策略。
1.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硬件策略。
硬件是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的基礎,基于該學科的特點,教師無須專門印制紙質教材,在硬件框架建立起來之后,可借助網絡存儲空間提供教學資源或學習任務。整個硬件系統大致包括兩個部分,即信息發布終端與信息接收終端,在現實中存在兩種組建形式。其一,師生均在場的組建形式,在信息化水平較高、機房條件較好的普通高中,教師可利用教師機搭建教室局域網,在教室上課狀態下,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這樣在隔絕互聯網、保障教學質效的同時,也有效地維護了課堂秩序。其二,師生空間隔離組建形式,一些普通高中信息化水平較低、機位不足,教師可利用“云盤”“論壇”等平臺上傳學習資源,以供學生線下自主學習;從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可持續性角度看,普通高中應該建立屬于自己的校園網站,并在服務器上劃分一定空間用于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資源投放、下載,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可利用微信公眾號免費資源開發。
2.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教學策略。
動漫是深受當代高中生喜愛的文化形式,它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及較大的容納性,非常適合價值教育理念的滲透,為該視域下的校本信息技術課程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以Flash動畫開發為例,學生在動畫興趣、愛好的驅使下,比較容易接受Flash軟件的學習。校本課程開發實踐過程中,一方面要提供專業的Flash技術方法、動畫設計思想,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價值教育的“價值解構”。如在“尊重生命”主題下,可以引導學生制作防火防盜等安全動畫短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下,可以圍繞24字開發簡短動畫作品;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下將生態文明、呼吁和平等理念融入其中。
一個或一組Flash動畫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也可以轉化成具體的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發展方向。如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制作Flash動畫作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等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進而將自己的學習思考結果通過Flash信息技術表現出來。
3.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學習方式。
《信息標準》強調,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各環節要注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協同工作、知識分享、創新創造。本質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屬于對等而非對立關系,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的主要職能在于引導而非主導,客觀上就要求學生提高積極性,改變長期以來的被動學習形態及惰性心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在這一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術本身就是操作性課程,理論知識傳授與上機操作的隔閡很小,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可視化特征,即操作過程可以迅速轉化為成果。例如,Flash項目完成之后,可以立即播放來檢驗前期工作成效。由此,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學習方式也要優化,不僅教師教學方面要從“主導”向“引導”轉型,學生也要積極踐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