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蘇香 (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
江西井岡山一帶的紅歌一部分來源于當地老表的口頭民間歌謠、紅色革命歌謠,一部分來源于改革開放后文藝工作者及藝術家們深入井岡山了解民情、了解歷史后,以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為題材的創作歌曲。集體創作歌曲《八角樓的燈光》是一首在井岡山地區非常具有代表性和藝術性的歌曲。
八角樓是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茅坪的一處住所。自1927年10月7日,毛澤東引兵井岡山后,在八角樓上辦公和居住的時間最長。期間,為了厲行節約,毛澤東向全軍宣布了一個關于使用油燈的規定:團、營、連部晚上辦公時用一盞燈,可點三根燈芯,辦完公要熄掉,連部留一盞燈作帶班、查哨用,只準點一根燈芯。按規定,毛澤東是黨和軍隊的領導人,可以使用三根燈芯,但自從宣布規定那天起,每當夜幕降臨,八角樓上便經常只亮著一盞燃著一根燈芯的青油燈,毛澤東就在這盞如豆的油燈下工作至深夜。
這天夜里,因為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讓人感到格外寒冷。住在樓下的警衛員擔心毛委員受凍著涼,設法搞到了一個火籠,想送給毛委員御寒。誰知毛澤東卻拒絕他:“小鬼啊,你看我身上都披著線毯了,不會有冷的。你把火籠送給感冒了的譚秘書(譚政)吧。”見警衛員站著不動,毛澤東只好接過火籠自己來到了前委秘書們的住處,將火籠送了過去。見毛澤東下樓去了,警衛員只好磨蹭著往回走。當看到毛澤東房間實在太暗了,就情不自禁地往油燈里多撥了一根燈芯。毛澤東回到房間后,見燈變得亮多了,皺了一下眉,重新把添加的一根燈芯撥開,并繼續在昏暗的油燈下奮筆疾書。
寒夜中的毛澤東雖然在八角樓上徹夜未眠,卻始終保持著昂揚的斗志。他披著一方薄毯,用一根燈芯點亮了八角樓上的夜夜光輝,寫出了《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兩篇文章,打消了上至中央下到軍民關于“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照亮了井岡山根據地的前程。在八角樓燈光下誕生了指導中國革命的光輝著作,體現了毛澤東善于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升華理論,敢為人先的精神。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而作為當代大學生,歷史賦予我們新的使命,我們要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性愛國,以積極的心態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肩負起歷史使命,用青春譜寫歷史新篇章。
集體版《八角樓的燈光》創作于20世紀70年代,原有兩段詞,第二段詞因“個人崇拜”的色彩痕跡較濃,所以現在一般只反復第一段唱兩遍為一首完整的歌曲。由于文化大革命時期主張突出集體,不突出個人,很多東西都是集體創作,在發表時沒有署個人的名字,所以這首歌曲的詞曲作者都不詳。
縱觀集體版《八角樓的燈光》,它無論從曲體結構特征、音樂風格特征和歌詞的韻律特征上都更符合井岡山一帶的音樂元素、表現形式和演唱風格。本文試從曲體結構特征、歌詞韻律特征兩方面對集體版《八角樓的燈光》的藝術特征進行探析。
《八角樓的燈光》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
八角樓(的)燈光通通明
毛委員就是那掌燈(的)人(那)
照亮中國革命萬里程。
1、“一段式”言簡意賅的“四句體”曲體結構特征
曲體結構是歌詞中的行文結構對曲子的影響而產生的音樂表現形式。《八角樓的燈光》從曲體結構來看,一共有四句,非常符合井岡山民歌曲體結構以“七言四句體”為特征的曲體結構形式。起句“天上的北斗亮晶晶”,第二句承接第一句“八角樓的燈光通通明”,第三句轉到主題“毛委員就是那掌燈的人(那)”上,第四句為結束句“照亮中國革命萬里程”。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起、承、轉、合”的四句體結構。括號中的襯詞“那”如果單獨拿出來講,它所表達的意思是非常有限的,但與曲調結合之后卻有很強的表情作用,強調了掌燈的、領導中國革命勝利的人就是毛委員,不是別人。這一類的襯詞是井岡山民歌曲體結構中非常常見、廣泛運用的形式,它影響著井岡山民歌的歌詞韻味和演唱風格,在歌曲演唱表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括號內的“的”都是為了遵循歌曲音樂旋律而加的,在歌詞內容部分里“的”字可有可無,它并不會影響歌詞表意,如“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和“天上北斗亮晶晶”的表意是完全一致的。
2、一段式短小精煉的“四句體”曲式結構特征
這首歌曲演唱部分為四句共15個小節,四句中又可以分為A、B上下兩句,A句由第一、二句構成,B句由第三、四句構成。A句中的第一、二句分別由四小節構成,B句中的第三句共三小節,第四句由四小節構成。曲式結構特征表現為一段式“四句體”的結構,也可以看作兩句式結構。全曲結構鮮明簡潔,短小精煉,明快抒情。這種結構的形成更多是因為歌詞為四句體結構來決定的,從這個層面來看,井岡山民歌曲式更多是由歌詞內容和內涵來決定的。
譜例:《八角的燈光》全曲

眾所周知,歌曲是一種由音樂(曲)和文學(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歌曲中音樂是表現體裁,作曲家通過音樂的語言,表現作曲家特定環境下所感受到的心境;而聽者則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將聽覺中的音樂形象轉化為心靈中的視覺形象。歌詞則是內容題材,它通過人類獨有的語言,更為準確地傳達作曲家的意圖及表現音樂的內容和感情。集體創作歌曲《八角樓的燈光》的歌詞韻律雖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著意的渲染,也不追求古詩詞那般的嚴謹規整,其曲調隨著歌詞的情感變化而變化,與歌詞的結合可謂樸素隨性、自然天成。歌曲的旋律優美流暢、明快舒展且富有動感,舒緩流暢中包含著愉悅激情的韻律美。這種毫無做作和刻意追求的歌詞之美與音樂旋律的完美統一,使得此曲具有了典型的地方風格和藝術感染力。
1、韻書形式與音樂韻律的統一性
集體創作歌曲《八角樓的燈光》是一首遵循和扎根地方方言特色而創作的地方民歌,其語言與地方方言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而語言本身就是地方民歌的一大特點,任何地域和民族的歌曲如果用另一種語言來演唱往往會遜色很多,這首歌曲的詞作家在創作時考慮到地方方言的發音特點,沒有完全根據普通話的標準發音來進行韻律、韻腳的處理,其韻律因方言原因與傳統詩詞韻律有所區別。作為演唱者來說,必須了解這點才可能避免在演唱中運用標準的普通話來演唱,避免音樂韻律風格的誤區。從標準普通話的韻律上來看,此曲整首詞押了兩個韻,分別是第一二句的“晶”“明”押“ing”韻,第三四句的“人”“程”押“en”韻。但從地方方言來分析,嚴格意義上整曲只押了一個“ing”韻。因依井岡山當地方言,“人”字并不讀“ren”而是讀作“ying”,“程”讀作“ting”。如就按照標準的普通話第三四句的韻腳“人”和“程”押“en”韻,也是上下兩大句很有規整性的押韻,韻律語調的處理上,特別是對韻腳的處理上,自然樸素使得歌詞在韻律和演唱上達到非常自然的和諧統一;而從地方方言的韻律分析整首詞就押一個“ing”韻,更是給人一氣呵成、渾然天成之感。
2、平仄處理與旋律音調、節奏的一致性
歌詞語調與歌曲旋律的核心音調有著密切關系。如詞作中語言的平仄、抑揚、押韻與旋律線的音調相一致,則作品演唱起來就會朗朗上口,且增強歌曲美感,對音樂形象的塑造會起到促進作用。反之,二者不一致、不協調時,則會出現“倒字”的現象,不僅演唱者唱起來會感到生硬拗口,聽眾也會覺得晦澀難懂。
集體創作歌曲《八角樓的燈光》的平仄語調與音樂旋律的走向結合是協調一致的。首句的平仄為“平仄|仄仄|仄平平”,結束在“仄平平”與音樂的下行走向一致;第二句平仄為“平仄平|平平|平平平”,結束在“明”上與音樂的先上再下的旋律走向密切關聯;第三句平仄為“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最后的“那”字為仄聲,與音樂的下行旋律音調是一致的;第四句平仄為“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尾字“程”的平聲與音樂的上行相呼應。正是詞曲作者在創作時非常注重歌詞語調與音樂語調之間協調統一的關系,才使得全曲在演唱時朗朗上口,自由舒展。
同時,詞曲作家還十分注重安排歌詞語言節奏和音樂節奏間的關系。就這四句歌詞而言,歌詞的節奏并不完全對仗,首“天上”二字平仄起句,第二句是由三個字“八角樓”平仄平起句,雖字數不同,但都是一個完整的詞。接下來的“北斗亮晶晶”、“燈光通通明”,仄仄對平平,仄平平對平平平,節奏也完全一致。后兩句則更多體現在詞語上的對應也有對比,韻律和節奏更加靈活生動,充分體現了地方性民歌的自由隨性,這也是地方性民歌音樂美之所在。
井岡山民歌像所有的民歌一樣,它在具有所有民歌共同特點的同時,還具有其自身獨有的特點,這些獨特的特點與風格是非常值得詞曲創作者們珍惜和傳承的。因此,對井岡山集體創作歌曲《八角樓的燈光》的藝術特征之曲體特征和詞韻特征進行研究可以為今后的民族音樂創作者和演唱者們提供一些借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