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耀方 (河南師范大學)
我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地方戲約有三百多種,傳統戲曲劇目更是不計其數。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征表現為綜合性、虛擬性和程式性。這些特征無不凝聚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滲透在戲曲等傳統藝術形式中,構成了我國人民獨特的戲劇觀,使得我國傳統戲曲在世界戲劇文化的大舞臺上綻放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同時這些美學特征也是戲曲流傳千年而不衰,深受大眾喜愛的保證。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大眾傳播媒介的流行,戲曲逐漸失去觀眾,青年人們不再熱愛這門古老的藝術,戲曲正面臨著觀眾老齡化的局面。同時,戲曲的地域性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它的發展,帶有濃厚地域色彩的地方戲很難走出自己賴以生長的土壤,無法被其他地區的人民接受,于是地方戲發展也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向內看,自身發展后繼無人,向外看,無法純粹依靠自身力量“走出去”。
從央視春晚中戲曲類和歌舞類節目數量的演變我們足以管中窺豹,戲曲類和歌舞類節目曾經一度占據著春晚的半壁江山,1983年時共有17個歌曲類節目亮相第一屆春晚,此后的歷屆春晚都有不同經典歌曲流傳下去,比如費翔《冬天里的一把火》、李谷一《難忘今宵》、毛寧《濤聲依舊》等等,由此捧紅的歌手更是數不勝數。然而,與這一現象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戲曲類節目數量的逐年遞減,從第一屆春晚的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還》、京劇《坐寨盜馬》、《空城計》等六個節目到2018年春晚只剩下一個京劇節目《盛世梨園美》,節目全長僅為7分40秒,而且這個節目并沒有在春晚的“黃金時段”播出。
盡管戲曲是我國文化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民族文化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戲曲如今已經被邊緣化,國內大部分觀眾還是無法接受這種“小眾”藝術。而我國的流行音樂則是80年代初產生、并且在當今深受大眾喜愛的一種音樂類型。戲曲的逐漸衰落也在一定程度上與流行音樂的風靡有關,如今國內外許多音樂創作者注意到了傳統戲曲獨特的風韻和魅力,開始將戲曲元素應用到流行音樂中,一方面使流行音樂韻味十足,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若要使戲曲被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愛,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找到戲曲與流行音樂之間的平衡點并將之結合。
當歌手將戲曲元素有機融合到流行音樂中時,觀眾會獲得一種全新的審美感受,一方面使流行音樂直接具備了傳統文化的底蘊,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戲曲這種傳統文化在年輕受眾中的傳播,同時又使得歌曲本身更具有欣賞性。流行音樂本身是為了盈利而創作的一種音樂類型,市場性是它的本質屬性,流行性、通俗性、大眾性等、傳播科技性是它的基本特點。傳統戲曲的基本特點是虛擬性、程式化和綜合性,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這些特點既是古代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后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追求意蘊留白,注重以形寫神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這種美學的思想,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與解放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進而促使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更加具備現代的審美偏好。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流行文化的結合既可以豐富流行文化的內涵和其神韻,又可以使傳統藝術在流行文化的傳播中被更多人熟知接納并欣賞,流行音樂也更加具有了傳播的廣泛性和民族性。
戲曲元素的滲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行音樂的主題,戲曲元素的融入既可以把流行音樂中的主題傳達出來,也可以把戲曲故事和流行元素相結合。再用戲曲的唱腔將藝術作品演繹出全新的風格,同時,傳統戲曲的表現形式也借助流行文化得以創新。旋律既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又使青少年一代接受和喜愛。毋庸質疑,流行音樂在青少年群體中有著相當大的吸引力,青少年作為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有其年輕化、個性化、時尚化的特點,流行音樂以其內容通俗,形式簡單,易于流傳而深得青少年群體的青睞,無數造星選秀節目更是將流行文化在青少年們心目中的地位推向極致。而傳統戲曲在青少年們眼中則是古董一樣的存在,許多青少年認為欣賞戲曲只是老人的“專利”,因此我們有必要展開宣傳戲曲文化的活動。讓青少年去了解、欣賞戲曲演藝,既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藝術修養,又可以增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而向青少年傳播戲曲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通過他們喜愛的流行文化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唱詞是戲曲中重要元素之一,中國古代傳統戲曲的唱詞有著嚴謹和諧的格律,對仗十分工整,這樣就使唱詞易于搭配,同時也形成了中國戲曲獨一無二的音韻之美。戲曲的唱詞優點被國內外音樂人紛紛意識到了,之后便將自己的音樂中適當融合一些中國戲曲的唱詞唱腔。一方面增加了中國風元素的應用,豐富了作品的內涵。比如陶喆的《susan說》中的歌詞直接借用了京劇劇目《蘇三起解》中的唱詞,陶喆根據蘇三說的這段戲,展開描述了戲曲細節,甚至整曲將現代和古代作了細微的聯系。羅馬尼亞歌手組合Blaxy Girls的歌曲《IF YOU FEEL MY LOVE》中間也是直接應用了京劇《鍘美案》里包公的唱詞。充滿中國風的唱詞與英文歌曲的結合,讓世界人民感嘆中國戲曲藝術的美妙。
戲曲的伴奏樂器主要有京胡、京二胡、月琴拔弦樂器、笛橫吹管樂器、笙簧管樂器、單皮鼓大鑼打擊樂器、鈸等組成。比起西方樂器注重和聲的進行、織體縱向性,中國樂器更加注重旋律的五聲性和織體的橫向性,也就是說旋律性比較強。對于流行音樂來說,之前應用的大多是電子音樂,但是如果能在其中融合一些中國古典樂器的伴奏,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王力宏的《蓋世英雄》中運用了大小鑼、京二胡、京胡、單皮鼓、拍板等京劇的主要樂器編曲,使得整首歌曲呈現出一種豪邁雄壯的王霸之氣。在流行音樂中嫁接入戲曲元素,使流行音樂既有古典韻味又可以充滿現代感,從而吸引更多年輕人對戲曲充滿興趣。
中國傳統戲曲有四大唱腔:高腔,皮黃腔,昆腔和梆子腔。這四大唱腔幾乎可以涵蓋中國大部分戲曲種類和各個曲目中的唱腔,流行音樂中也會融入這些唱腔,或是其中單純的某一種。如信樂團的《北京一夜》中融入了皮黃腔,成為一首流行樂與國粹京腔的完美典范。再比如歌曲中的某一段由專業的戲曲演員來進行演唱,還有些念白和唱腔會加在流行歌曲中的某一段,再或是加入一些戲曲角色獨有的喊聲,這些元素的融入,對于現代聽眾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藝術體驗。將傳統唱腔融入到流行歌曲中,可以讓流行音樂更有層次感和質感,給人更強烈的審美感受。
我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韻味十足。如果音樂創作者能夠抓住戲劇中獨特的民族元素,并運用合理的創作手法和技巧,將其有機融入到流行音樂的載體中,不但可以從聽覺的層次上提升我國流行音樂的獨特魅力,在整體上增強本國流行音樂的辨識度,而且還有助于幫助我國流行音樂形成特有的音樂風格,同時,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開辟了一條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