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小利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頒布了系列關于傳統文化復興的政策措施,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隨著洪水經濟的發展,文化自信及創新需進一步增強。傳統戲曲文化傳播創新對建設文化強國至關重要,豫劇是我國表演藝術類非遺的代表,傳統媒介中,電視廣播是主要傳播途徑,傳統傳播方式在傳播速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豫劇文化借助新媒體力量得到更好的傳承,對促進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新媒體視域下研究河南地方戲曲豫劇文化傳播創新,對當地戲曲文化傳播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電視廣播為代表的傳統媒體促進豫劇文化的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傳統媒體傳播方式單一,傳播效果較新媒體較低,傳統電視媒體可以利用聲音圖像等多媒體方式傳播豫劇文化。豫劇傳統傳播方式主要有電影形式,舞臺直觀傳播形式,廣播電視形式[1]。
豫劇是勞動人民休息中進行的音樂娛樂,經過眾多民間藝術家不斷完善,演出形式日益規范化。最初為戲班隊伍游走各地尋找廣場空地進行演出,在城市小街道可以觀賞到豫劇表演,演出環境簡單。后來利用臨時棚式搭建高臺進行廣場演出。1928年,鄭州等地設立了戲園,河南梆子開始有了固定的舞臺演出場所。喝茶聽戲是人們勞動之余休閑娛樂的重要活動,豫劇藝術為廣大市民帶來極大的精神享受。
中國電影發展某一時段,尋找戲曲文化的契合點促進電影藝術發展,將豫劇滲透到電影中,能利用電影動畫為觀眾帶來直接的視覺沖擊,豫劇相比京劇藝術起步發展較晚,1956年《花木蘭》是我國首部豫劇電影,1958年馬金鳳擔任主演的《穆桂英掛帥》獲得廣大群眾的好評。1963年創作的《朝陽溝》成為首例現代豫劇,通過電影技術手段傳播豫劇,為廣大音樂熱愛者提供了新的觀賞途徑。
無線電技術于21世紀20年代傳入我國,廣播手段運用初期多播放京劇,80年代后,逐漸開始播放其他劇種,電視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中。以電視為媒介傳播戲曲文化出現了不同的傳播形式,如戲曲動畫片等,隨著電視普及發展,戲曲傳播覆蓋面不斷擴大。接受戲曲藝術的受眾不斷增多,為滿足群眾的審美需求,廣播電視探索各種傳播渠道。90年代,豫劇電視節目類型不斷豐富。戲曲節目《梨園春》受到河南觀眾的一致好評。
新媒體是在互聯網時代下產生的,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信息傳播,新媒體具有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特點,在傳播戲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人們生活中接觸到的新媒體形式多樣,如網站,微信,直播平臺等,新媒體出現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媒體是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產生的媒體形式,微博用戶可以關注自己喜歡的內容,看到不同熱門推送,可以在微博上發表言論,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強,打破時空局限的特點作用,利用新媒體傳播豫劇文化具有很強的優勢[2]。
豫劇文化在傳播中可以即刻接受信息,與觀眾進行即刻互動,如很多傳播豫劇文化的微信公眾號有文字,圖像,閱讀者可以對推送內容評價,公眾號運營者能及時了解受眾的反饋信息。信息接受者可以轉發朋友圈分享感興趣的內容,豫劇文化在朋友圈轉發中形成新的信息交互性傳遞,受眾都具有信息主導權,能夠起到高效傳播的作用。
新媒體信息技術傳播具有即時性特點,很多視頻可以在錄制后直接播放上傳網絡,可以省去很多后期制作的環節,能夠打破時空的局限性。直播平臺可以直接連接現場,讓觀眾了解更加真實的信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豐富的信息可以及時向受眾傳送,超鏈接承載信息量巨大。以往豫劇文化傳播中信息較為零散,很多資料只能通過碟片方式記錄,如保存不當易丟失。每次只能單方面單人使用。新媒體時代,豫劇文化資料可以通過數字信息化技術進行整理,有利于保存珍貴的資料,新媒體技術檢索功能強大,能在海量的知識庫中迅速查找出想要的內容。
新媒體視角下傳播發展豫劇文化也伴隨一些挑戰。新媒體技術發展為其他文化的傳播同時帶來便利,在多元文化沖擊下,受眾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戲曲文化中京劇、昆曲等是觀眾喜歡的類型。新媒體技術下其他類型文娛節目百花齊放,近幾年迅速火熱的綜藝節目呈現強勁的競爭態勢。現階段受歡迎的《梨園春》等喜慶節目同質化嚴重,節目形式有待創新,不能有效吸引年輕受眾的喜愛。新媒體時下豫劇文化傳播創新十分迫切。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途徑多樣化,新媒體建立受眾傳播模式,讓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生活的主角,新媒體工具為信息快速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探索豫劇文化傳播途徑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3]。
豫劇文化博大精深,新時代后內容大部分為傳統內容翻新,新媒體視域下,傳統豫劇文化傳播首先要革新傳播內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普通大眾審美水平等發生變化,對精神文化追求要求提高。《穆桂英掛帥》等傳統豫劇劇目主要講述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各種類型的劇目非常豐富。河南地區廣受歡迎的豫劇劇目《朝陽溝》等創作于五六十年代的豫劇劇目,是結合時代主題,傳遞社會正確價值觀的經典作品。新媒體視域下,社會面臨新的問題,豫劇文化傳播者應反思社會問題,創作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劇目。豫劇工作者應對時代問題作出反思,創作出反映社會發展問題的新劇目。
傳統豫劇文化內容博大精深,主題在國仇家恨等多方面有所涉及,《花木蘭》歌頌了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性平等精神,《鍘美案》抨擊了陳世美拋妻棄子的行為。新媒體時代,人們認知等多方面變化,傳統豫劇文化有些陳舊的主題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新時代下應對原劇目內容進行取舍,讓傳統豫劇劇目在新媒體時代重新煥發活力。
新媒體技術發展對信息傳播提供了更多渠道,事件發生到被大眾關注通過媒體渠道傳播,新媒體傳播方式對即時傳播提供便利,合理利用傳播渠道才能促進豫劇文化發展。
可以為豫劇學習開發專門的APP,大眾喜歡使用App娛樂學習,可以根據現代大眾的生活習慣開發適合豫劇文化傳播的小程序,設置欣賞豫劇曲目的音視頻內容,及開發小游戲,進行豫劇知識問答等,增加受眾的興趣。VR技術可以讓人們體驗身臨其境的感覺,豫劇工作者可以利用VR技術傳播豫劇文化,為觀眾營造身臨其境的場景。促進豫劇文化傳播的創新發展。
新媒體視角下傳播豫劇文化具有突出的優勢,豫劇文化傳播發展需要利用新媒體優勢,創新豫劇傳播形式內容,結合電影,動畫等多種形式,強化豫劇藝術的魅力,適應新時代人們的需求,促進豫劇文化藝術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