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新/蒲濤 (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
這首作品是莫扎特創作于1789年,創作這首作品時莫扎特33歲,對他來說已是晚年。眾所周知莫扎特小時候是個音樂天才,受眾人追捧,但是成年后的莫扎特生活的卻并不如意。首先是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的不順遂:莫扎特在1781年公開與大主教決裂。在那個年代,藝術家獲得穩定工資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宮廷里謀得一個長期職位,因此莫扎特離開宮廷其實就等于放棄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其次在家庭中,雖然莫扎特成長成為天才他的父親老莫扎特功不可沒,但是莫扎特與父親的關系卻并不好。老莫扎特對莫扎特的所有教育基本都是音樂上的,生活中的教育幾乎沒有。再其次就是莫扎特的婚姻,在1782年,莫扎特與妻子康斯坦齊亞結婚,他們的婚姻都是隱瞞了老莫扎特私自完婚。因為按照父親所想,莫扎特應該娶一個貴族的姑娘。這件事情過后父子倆關系迅速惡化,沒過幾年老莫扎特就去世了。莫扎特在他生命中所經歷的感情也不算順利。初戀就被情人利用后拋棄了,他的婚姻,不僅是莫扎特父親的反對,連康斯坦齊亞的家人也是極力反對,連婚禮都只有新娘妹妹出席。盡管生活不易,他依然沒有放棄,因為康斯坦齊亞一直陪伴著他。莫扎特這些人生經歷對于他晚年創作這首作品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可以看到這首作品雖然是以女性的視角來演繹,但是仍然能看得出他對于背叛愛情的憤怒。
《偉大的靈魂高貴的心》這首作品是一首音樂會詠嘆調,其實在莫扎特寫這首作品的時候還沒有音樂會詠嘆調這一詞,最開始莫扎特只是把它稱作“人聲和樂隊的詠嘆調和場景”而后人把這稱作音樂會詠嘆調。音樂會詠嘆調和歌劇詠嘆調有所不同,詠嘆調的結構一般傾向于自由化,因此在誕生之初就常常與宣敘調對比,一般詠嘆調只是歌劇里的一個片段,對于人物的描繪往往是不完整的。而音樂會詠嘆調,人物描述都在這一首作品里,因此音樂會詠嘆調對于人物表達上更為完整。并且音樂會詠嘆調很大一部分都是為了音樂會的演出而創作的,內容和曲式結構也都是獨立的。莫扎特的這首作品是他的音樂會詠嘆調中女高音歌曲。莫扎特一共創作了36首女高音音樂會詠嘆調,而這首作品是莫扎特專門為當時的女高音歌唱家Louise Villeneuve量身定做的三首詠嘆調中的第二首。這首作品將人物的性格更加細膩完整的表現出來,旋律上、節奏上和力度上都有著鮮明的變化。作品中添加了大量的裝飾音,使曲目更加豐富,使旋律更具有戲劇性。
首先作品整體節奏是偏快的,作曲家在作品開頭就用Allegro告訴我們要用小快板來演唱該曲。并且在作品的第86小節開始作品進入了Allegro assai(極快版)。從這可以看出,整首曲子的速度和力度都有著豐富的色彩感。隨著速度的不斷變化,由快板進入極快板,情緒發展上越來越緊張,在憤怒的情緒中將音樂推向高潮。再看作品的伴奏部分,1到15小節是作品的前奏部分,其中旋律聲部運用了大量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和少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并且加入跳音。作曲家通過對節奏的巧妙安排,使歌曲更加富有彈性和色彩,并且讓演唱者能夠通過前奏輕松的進入音樂想表達的情緒。在強弱關系的處理上,前兩個小節的弱音到第三個小節的強音再到第五個小節的弱音,作曲家通過鮮明的強弱對比,使它構成了整首歌曲的音樂素材,增強了戲劇性。

第16小節開始進入了演唱部分,在演唱部分的前半段節奏相對比較平緩,主要是在敘述事情的背景。其中,整首曲子最為巧妙的地方出現了,是由一個八拍半的長音符加上五個小節的華彩片段。這一片段長音由弱漸強將音樂巧妙地推向高點。音樂進入極快板后,整個曲子的歌唱部分與伴奏部分的銜接更加巧妙。演唱部分的旋律與伴奏旋律交替進行,交相輝映,使音樂富有層次感,也使音樂更加緊湊,將表演者的情緒推向高潮。
從伴奏織體來看,整部作品運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使旋律伴奏分明。不僅帶動了歌曲的速度,也讓伴奏和人聲更為緊密。在整個作品的華彩部分,作曲家就通過運用大量的柱式和弦,使伴奏簡單明了,同時又給了演唱者充分發揮的空間。
曲式結構:前奏(1-15)+主題(16-37)+變奏一(38-48)+變奏二(49-72)+變奏三(73-85)+變奏四(86-129)+尾聲(130-150)
這首歌曲的曲式結構相對復雜,從曲子的內部結構來看,這首聲樂作品是復雜的自由變奏曲式,它是由一個主題樂段和四個變奏樂段組成。首先是引子部分,也就是歌曲的前奏部分是1到15小節。從第16小節開始歌曲進入了主題部分到第37小節結束。接著是變奏一從38小節到第48小節;變奏二從49小節到72小節;變奏三從73小節到85小節;變奏四從86小節129小節。最后,是歌曲的尾聲部分從130到150小節。
從調式調性上看,引子部分的調性是降B大調,因此進入主體部分后作曲家也同樣用降B大調。接著到變奏一的部分轉到了F大調,又在第44小節的時候轉到了C大調。在第59小節又回到了F大調緊接著在第61小節回到了降B大調。后半部分就基本都在降B大調上進行只有一兩個小節進行了短暫的離調接著又回到主調上。這首作品在調式調性的安排上并不復雜,這樣的調性安排可以看出作曲家通過主屬交替推動著音樂的進行,使音樂具有穩定性,也更符合歌曲的情感基調。
這首作品的節奏偏快,尤其到了后半部分,因此作品對演唱者氣息的要求極高,但整首作品高音的部分較少,一般女高音演唱起來并不會感到過于困難。除了對于氣息的高度控制外,換氣點的處理對于演唱這首作品也非常重要。整首作品快速且緊湊,因此一定要了解每個樂句的結束點,找準位置換氣。比如,在第29小節最后一拍開始進入一個長拍,因此在29小節的第三拍的休止時演唱者就要把氣吸夠,做好充足的準備。然后在長拍到來時由弱漸強慢慢吐氣在強拍結束后快速換氣進入華彩部分。在作品后半部分的極快板中,雖然每一句的節奏相比起前半部分來說會更加緊張,但是由于伴奏的不斷切入,會給演唱者留出足夠的時間換氣,所以后半部分的難點不是在于氣息,而是在于演唱者的心里節奏不能夠因為速度的變化而過于慌亂。整首作品除了氣息以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點要注意那就是歌詞的部分。由于作品的整體速度快,因此一定要非常注意歌詞的清晰程度,不能含混不清一帶而過。
在情感表達上,整個作品描繪的是一個貴婦對背棄者的控訴與憤怒。作曲家也運用了較多的裝飾音和跳音,演唱者可以根據這些以及快速的節奏和鮮明的強弱變化來帶動自己的情緒,從而演繹出一個被背叛的貴婦想要復仇的決心。因此,演唱者在對情緒的把控上要非常精準。整首作品要以一種高傲的女性姿態進行演唱,人物上,這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女戰士,而不是一個怨婦的形象。她對于背叛者更多的是一種嫌棄和憤怒而不是哀怨。因此在前奏過后的第一句就應該唱出氣勢,以一種高姿態去控訴。整首曲子有幾個地方要特別注意,第一個就是剛剛提到的開頭,雖然音樂上這里是弱,但演唱者氣勢應該是較為強硬。然后就是在第84小節處,“走,去告訴那個負心漢”這個地方在情感上應該是非常堅定的語氣。
本文通過對音樂會詠嘆調《偉大的靈魂高貴的心》的音樂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莫扎特描繪了一個情感豐富,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將角色通過音樂的手段演繹得極其細膩。整個作品的完成也讓我們對莫扎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聲樂技巧上,這首作品能夠幫助我們在氣息的把握,和換氣上更加準確。通過演唱這首作品掌握并駕馭它,會在聲樂演唱上有著不小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