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之彧
(奉賢中等專業學校,上海 201400)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教學活動的質量情況,最終都在學生的身上得以體現。因此,在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時應該多元化。
學習資源包含線上線下的,從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和階段測驗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對于線上學習過程,可以跟蹤記錄并統計基于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課程登錄次數、課件瀏覽情況、作業和測試完成情況、在線時長等多項學習考核指標。對于線下傳統課堂學習,通過課堂練習、課后書面作業、階段測驗進行評價。
學生的學習不僅包含知識的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和能力培養等相對隱性的因素也是學習效果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學習參與度、協作交流、實踐能力、學習成績等。在《數控車削程序編制與調試》課程中,包含的隱性評價是職業素養,如圖1所示。這部分的評價也放在學生的平時成績之中。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效果的客觀評價是教學評價的重要一部分。涵蓋了線上學習和課堂學習的整個過程,從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兩個角度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改變原有以測驗、考試為主的評價方式,實現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體現在多種評價方法的運用上,包括線上學習進度、課程登錄次數、在線學習時長、作業、測驗考試、課堂表現、綜合測試和項目實踐等。同學和學生本人也作為評價主體,學生之間可以互評作業,學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
中職學生的考核不能“一紙定終身”,應把平時學習效果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績的主要參考。在多元化的評價下,本課程的最后評定時平時成績的百分比比測驗考試多,如圖2所示,可以最大限度的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學習,提高教學的時效性。
在線開放課程應有足夠豐富、有效的在線課程資源以支持教與學的活動的開展。在教學資源開發中與課程標準關聯,有效支持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支撐教與學過程中的共性需求及個性化需求。
結合我校數控核心課程《數控車削程序編制與調試》的建設,本課程的在線課程建設,首先依托校本教材《數車車削編程與仿真》,以“任務引領、項目驅動、能力本位、實踐導向”為基本理念進行課程開發與建設,在課程目標定位、課程內容選擇、教學實施模式等方面形成了本課程特有的課程思想;其次開發中也以之前的數車課程建設資源為基礎,通過系統、完整、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開發,來推動混合式教學的有效開展,促進現代職業教學形態的形成,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支持;最后,依托市級平臺的共建共享機制,本課程爭取通過在線開放課程資源突破學校和時空的局限,成為各校學習借鑒并應用的課程資源。
教學流程設計是根據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和資源使用等多種要素進行整體化設計。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時,以學生為中心,遵循教學基本規律,符合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與認知特點。基于本校《數控車削程序編制與調試》的教學流程如圖3所示。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根據混合式學習的特點,充分利用線上學習的優勢,對課前課后內容進行重構,增加了課前預習內容并在線上進行統計答題率及準確率,在學生提交的作業突破傳統文字作業的局限,可以是照片或視頻等,從而更好地看出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在教學環節增加視頻、動畫、線上學習討論等。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講授系統合理并富有邏輯性,網絡平臺上的教學內容豐富且多樣性,都是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學評價的重要評價指標。
在線開放課程應由足夠豐富、有效的在線課程資源以支持教與學的活動的開展,可以包含視頻、動畫、電子課件、虛擬仿真、網頁、圖像、電子圖書等。而這些資源的建設的豐富程度,取決于教師信息技術使用能力的強弱。
線上和線下教學整個過程進行教學評價,線上教學評價依據包含教師登錄次數、課程討論發文、課程通知、課程作業等,線下教學從教學督導評價、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等角度來評價。教師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實施混合式教學手段,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提高其學習效果,因此學生學習效果是教師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學生學習興趣的被激發程度、思維能力的提高及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是新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學評價的重要指標。
改變原有教師單一的自上而下“定性”的評價方式,建立學校、行業、企業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形成以能力為核心的課程考核評價標準和方法。
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及教師在市級平臺開展教學應用后,通過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功能進行評價統計。包括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工作評價和課程評價等,通過搜集分析教學運行過程中的各類數據,為課程教學管理與優化提供決策服務。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督和跟蹤;可以將互動、作業、測驗統計用圖表方式清晰的呈現給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特點,對學生的考勤、互動、作業、測驗等進行權重設置。不論對學生還是老師,都可以直觀的了解學習效果,大大減輕了教師的統計及備課時間。
線上學習,對于學生必須具備手機或電腦,但目前的中職生自控能力都較差,課上使用在線教學,教師和學生“人機對話”,教師的大部分精力是在管理手機的使用,大大影響了上課質量。對于線上各數據的統計太過于精細化,教師需要花大量時間去統計、評判學生學習效果,而現實中很多教師都承擔多個班級的課程,教學任務繁重,且很多指標如線上討論表現等還需要老師憑著經驗對不同學生的表現進行一個一個地量化打分,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范圍內要將復雜指標體系中所有的指標都計算清楚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要考慮在兼顧全面性的前提下精簡指標體系,提高其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