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逸超
(寧夏大學回族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在對婚俗的觀察上,許多研究者都將重點放在了西北少數民族或者東南,華北等地,針對對陜北地區漢族的婚姻習俗的觀察研究還是比較欠缺。陜北地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早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就有先民在陜北這片土地上生活。這里也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北至河套平原,南到關中平原,西界子午嶺,東瀕黃河,大致包括陜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們都在陜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陜北。延安市寶塔區古稱延州,位于陜北地區的中心地帶。夏朝時屬雍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先后為狄、晉、魏、秦國所轄,漢朝設郡,隋唐時稱延州或延安府,宋朝以后稱膚施,民國后改稱延安縣,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設延安市,為陜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96年12月,延安撤地設市,延安市改稱寶塔區。現在的寶塔區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延安的中心城區,是深受陜北文化浸潤的典型地區。
在以家庭為中心的中國傳統社會中,結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關于婚禮的習俗也是十分的繁多。在陜北地區,人們對結婚的習俗格外的重視,關于結婚的習俗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現在提倡婚姻的自由,法律也規定了其的合法性。所以像以前的包辦婚姻已經沒有了,也就不存在以前的以說媒為職業的媒婆或者媒人。結婚的男女雙方基本都屬于自由戀愛,但也有的也是在長輩的介紹下認識,經過了解發展為戀人的情況。男女雙方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后,覺得認定對方為自己的結婚對象時,會將互相帶到自己的家中見父母。稱之為第一次見面,在登門前都會帶一些小禮品贈與對方父母以表尊敬之意,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兒子(或女兒)帶回來的女朋友(或男朋友)表示認可的話,會贈予他們紅包或者禮物表達自己的認可,經過這個儀式,男女雙方的關系基本確定下來,都會不定期的與對方父母見面吃飯或者一起參加其他活動,增進情感,并向外人宣告自己已經是有結婚對象的人。在這期間,父母也會托人打問對方家庭的情況,一般來說,陜北人還是比較注重門當戶對,尤其對對方家中父母的品行格外看重,也會出于對自己子女未來生活的關心,詢問對方的經濟狀況,不希望為自己子女婚后帶來額外的負擔。如果這一系列“考核”都基本滿意后,雙方就會走向訂婚儀式。
訂婚飯也叫商話,即男女雙方長輩在一起敲定結婚的各項事宜。訂婚飯舉辦之前,雙方會請一個對方都信的過的人當做媒人,媒人需要在兩家之間傳遞消息,這些消息主要包括結婚的彩禮的商定,婚禮儀式的舉辦日期和規格等涉及經濟利益或有可能引起兩家的爭議的話題,媒人在這里主要充當的傳話人和緩沖器的角色。同時,女方會將自己生辰八字給男方,男方找陰陽(即算命先生)給男女雙方看生辰八字是否相合以及結婚的日期,一般結婚日期陰陽會給三個比較吉利的農歷日期,由男女雙方選擇一個中意的即可。在大部分問題都商定完畢后,一般會有男方家上門提親,現在大部分時候為了簡便,提親與訂婚飯結合在一起,兩家都將自己家中主要的長輩請來(如舅舅,叔叔等),一般女方的舅舅在這頓飯中的地位很高,擁有女方家的話語權(當然,女方家中的長輩在來之前肯定已經征得女方父母的同意在關心的問題上統一口徑)。男方在去參加訂婚宴之前一般會準備彩禮,兩條煙,兩瓶酒,24個果餡(一種陜北小吃,類似于月餅),以及8斤豬肉(肉要用紅紙包裹),如另增加有其它禮物也可,但數量必須為雙數。在訂婚飯上,男方長輩將彩禮以及給準新娘“四金”,包括金耳環,金項鏈,金戒指,金手鐲和衣服錢交給女方,同時還會將訂婚鉆戒贈予女方,表示這門親事說定了。女方在收到彩禮后,會退還一部分彩禮,退回的部分稱之為子孫錢,隨后還會給準新郎買新衣服的錢。訂婚飯吃過之后,男女雙方的關系基本確定,一般會在婚禮舉辦之前去民政局登記結婚,然后男女雙方長輩回家之后各自準備婚禮當天的事情。
婚禮儀式舉辦的前一天,男方會在自己家舉辦流水席(圖一),誰都可以來吃,從中午開始,中午飯一般為陜北大燴菜和饅頭,下午是陜北的特色面食饸烙,饸烙分兩種,蕎面饸烙和白面饸烙。饸烙湯一般分兩種:羊肉湯和素臊子,男方還會準備一些涼菜,給男人們喝酒時當下酒菜。這頓下午的饸烙在陜北叫做喜事饸烙,十分的美味。婚禮儀式舉辦的當天早晨,新娘家會準備好早飯等待新郎來接新娘,早飯一般也是饸烙。同時布置好新娘的房間,伴娘們會將新娘的鞋藏起來一只待新郎來后“刁難”新郎,以及會準備一些小游戲,待迎親隊伍到來后活躍氣氛。新郎會在當天早晨起個大早,裝扮好迎親車隊,出發前往新娘家。當車隊到達后,燃放鞭炮,新郎上樓迎娶新娘,這時新娘家中的小孩和伴娘會堵住新娘家的大門,向新郎索要紅包圖個熱鬧和喜慶,紅包金額一般不多,以10元,20元,50元為主。進門后,新郎和伴郎一般會按照伴娘的要求玩一些活躍氣氛的小游戲,并找到喜娘的婚鞋。這些所謂的“刁難”一是為了活躍氣氛,二是寓意讓新郎體會到娶走新娘不容易,結婚后要珍惜新娘,對自己的妻子好。在此之后,新娘新郎會向新娘父母行禮,新郎改口稱呼新娘的父母為爸媽,岳父岳母會在新郎改口之后給新郎紅包,稱之為改口費。
迎親之后,新娘新郎以及伴娘伴郎還有新娘的家人會乘坐迎親車隊到達婚房,這時會由女方家的代表(一般為舅舅)當著眾人的面宣讀女方的陪嫁和壓箱錢(在寶塔區出于攀比或者為體現對女兒的關愛心理,一般來說女方的陪嫁基本和男方的彩禮相當,有的時候甚至會在額外增加一部分)。在女方代表宣讀完畢后,男方父母會給新娘和新郎再追加一份壓箱錢,隨后新郎新娘向男方父母行禮,新娘要改口稱呼新郎父母為爸媽,新郎父母也會給予新娘改口費。入洞房時,床上會提前擺上紅棗,花生,桂圓,瓜子,取諧音早生貴子之意。傳說誰先坐到床上,將來的家誰就管錢,新郎新娘會象征性的爭著坐床,一般都是新郎讓著新娘。床上均為紅色的床具,圖個喜慶吉利。新娘會按照新郎家中長輩的指點坐在被子上,陜北人稱之為“坐福”。之后新郎也坐在床上,由家中長輩用桃木梳子給兩人梳頭,意思是兩人從今以后即為結發夫妻,永不分離。
隨后大家會一起前往婚禮舉辦地(一般選擇在高檔餐廳)。婚禮宴會上,一般會請雙方父母致辭和媒人致辭,都表達對新人的美好祝愿,隨著時代的發展,新郎新娘也會在自己的婚禮上展示才藝,一般為歌舞表演,以顯示對自己愛人的欣賞。來參加宴會的人,主要是新郎和新郎父母這一方的各種社會關系,包括親戚,朋友,同學等,這些人來的時候,會在記禮處繳納禮金(在陜北稱之為行門戶),表示對新人的祝福,禮金的管理者一般為新郎父母的好友或者親戚,待婚宴結束后將禮金和記禮的花名冊交給男方,有的人收到了男方的請帖,但因為有事來不了的,會托去的人幫自己上禮,在花名冊上記上自己的名字,這在陜北稱之為捎禮或者捎門戶。
宴會上新娘和新郎會一桌一桌的挨個敬酒,為親朋好友的到來表示感謝。新郎的父母也會向來賓們挨個敬酒,這時會有人往新郎父母的臉上抹上紅色或者黑色的顏料,寓意是,兒媳婦進門后要處理好婆媳關系,該紅臉時候紅臉,該黑臉時黑臉(黑臉表示威壓,嚴肅之意,紅臉表示親切,和善之意)。
宴會結束后,大部分賓客散去,新郎新娘以及新郎父母還有親戚朋友回到自己家中,新郎的母親會煮一碗熱氣騰騰的“兒女餃子”給新娘吃,寓意多子多福。晚上,新郎新娘的同學朋友及伴娘伴郎會象征性的鬧洞房,增添熱鬧的氣氛。
婚禮宴會結束的第二天,新娘和新郎要回到娘家,陜北稱之為回門。新娘家在早上的時候也會擺上喜事饸烙,任何人都可以來吃。待新人回來后,新娘的父母也會在餐廳或者酒店擺上酒席,款待自己這一方的親戚朋友,同樣親戚朋友也會行門戶。這個儀式在陜北稱之為酬客。但是女方酬客的規模比男方要小,有時也會表演節目,但沒有前一天的婚禮宴會那么隆重。新郎和新娘還要拿著禮物上門拜訪家族中主要的長輩,長輩會回贈一個數額不大的紅包,這一習俗在陜北稱為結延發,寓意著新組建的家庭與原來大家族中各個家庭的禮尚往來。
范內熱普在他的著作《過渡禮儀》中提出了,所有儀式都是從一種社會狀態轉向另一種社會狀態,所有的禮儀都分為分離,過渡和聚合三個階段。婚姻也是一個人從一種社會身份轉向另一個社會身份,婚俗中的一些形式也分別體現了范內熱普過渡禮儀中分離,過渡和聚合的階段
在寶塔區的婚俗中,第一次正式見面雙方父母認可自己子女帶回來的人后,這一段戀情變轉為較為固定的形態,雙方父母和子女之間可以時常進行活動增進了解和培養感情,男女雙方開始逐漸與過去單身的社會身份分離,但是在儀式沒有結束之前,這種分離的過程就沒有結束,正如范內熱普所講的,邊緣儀式,不是一個固定的身份或者角色,而是一個前往新角色的過渡期,是個動態的,時段性的過程。在訂婚飯舉行過之后,女性的身份轉換加速,她即將與自己原來的家庭和社會身份告別,在這段過渡期內,她的屬性相對模糊,她已經是男性的未婚妻,是男方家中的準兒媳,在自己原來的家中,她仍是父母的女兒,只不過是即將出嫁的女兒。
通過婚禮儀式的舉辦,和新郎新娘對對方父母稱呼的改變,第二天的回門酬客等等這些活動,標志著新娘與新郎的結合受到了社會與家庭的認可,新郎和新娘的社會身份轉變了,他們與原有的未婚的社會身份逐漸脫離,完成了聚合的禮儀,新娘和新郎以新的社會身份被接受,開始了新的社會關系。范內熱普認為,婚禮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它能夠起到家庭聯姻的作用,公共的聚餐是婚禮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必要的集體參與儀式。婚禮不僅鞏固了原有的社會關系,又建立了新的親情紐帶,強調社會關系。通過婚禮儀式,將新郎與新娘社會角色和地位的轉變傳達給了社群中的相關成員,能夠重組兩人的社會關系,重新確定社會關系。
婚禮的習俗在中國遠古時代就開始形成,并且隨著生產力和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演變。自伏羲氏開始中國就有了婚禮的禮俗,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中稱伏羲氏“制嫁娶”以及“以儷皮為禮”。儷皮即鹿皮,伏羲氏生活的時代,人們以狩獵為生,所以結婚時男方向女方贈送的禮物是鹿皮,再往后結婚還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到了夏商時期又增添了迎親的禮儀。周代時,人們對婚姻日趨重視,一套完整的婚禮儀制才逐漸確定下來,成為了人們通常稱之為的“六禮”。自此以后,盡管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婚禮習俗有著或多或少的改變,但六禮的基本內容還是保留和傳承了下。通過對寶塔區的婚俗的觀察,我們發現陜北地區的婚俗也是仍然沿襲了許多古代婚俗中“六禮”的風俗,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所變化,但基本程序還是不變的,只是有的地方有所增加或者刪減。這表明陜北地區的婚俗既有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保留,也有自己鮮明的地域特色。中國的人類學研究經過費孝通,林耀華等前輩的不懈努力,形成了貫通中西的中國學派。這些中國人類學的大師們都師從西方人類學大師,在英國和美國學習了西方先進的人類學理論,回國后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寫出了《江村經濟》《金翼》等著作,將人類學這門本是研究異民族異域文化的學科擴展到了我們身邊的人與事。為中國人類學研究者提供了田野工作的新思路。在本文中,我們利用法國結構主義先鋒范內熱普的過渡禮儀理論對自己觀察到的陜北婚俗進行分析和研究。范內熱普在他的著作《過渡禮儀》中提出了,所有儀式都是從一種社會狀態轉向另一種社會狀態,所有的禮儀都分為分離,過渡和聚合三個階段。婚姻也是一個人從一種社會身份轉向另一個社會身份的社會行為。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陜北婚俗中對應這三個階段的相應的習俗,對過渡禮儀理論也有了進一步的深刻理解,同時對這些習俗中所蘊含的寓意和內涵也有了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