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麗萍
摘要:音樂課程是學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事實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提升小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獲得感,成為小學音樂教師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之一。轉變教學理念,理順音樂教學和學生發展間的內生關系,在關注學生音樂技能提升的同時,更要關注他們音樂素養的成長。以小學音樂課堂作為學生邏輯思維培養的平臺,既要求音樂教師主動求變,也能帶動音樂課堂求變,更能帶動學生邏輯思維和音樂素養的成長,對全面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音樂 ? 邏輯思維 ? 教師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5-0116-02
素質教育推行以來,關于小學音樂的教學語言、方法、評價以及反饋等研究不斷高漲,推動了小學音樂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以音樂學科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為音樂學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創造了條件。重視邏輯思維培養,就是將小學音樂課堂科學劃分成不同的環節,在每個環節中運用縱橫交叉的關系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間的有效連接,最終形成音樂教學內在的邏輯發展動力,幫助學生完成音樂知識的不斷累積。
一、小學音樂課堂中邏輯思維的重要價值
音樂是通過自身獨特的符號語言,即樂音或曲譜激發人們在情感上的感受和共鳴,這種建立在直觀符號上的想象和思維模式從表面上看更加接近于形象思維,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形象思維被當成主要的思維形式而滲透到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1]邏輯思維則是放棄事物的具體感官形象和情感,在抽象化演繹的基礎上對概念展開判斷、推理和運算以構建一種數學的、邏輯的思維結構體系,與形象思維建構于具體事物表象基礎之上具有本質區別。這也是人們在音樂教學中將邏輯思維拒之門外的主要原因,認為其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才有的特性,與音樂教育天生無緣。
這種音樂教育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對小學音樂教育非常不利,造成了一些教育效益的缺陷,其一,影響學生思維品質的均衡發展,小學生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但也應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早期開發,比如部分學生,他們的音樂技能掌握的比較好,但是在描述音樂作品時語言的邏輯性很差;其二,導致整個音樂教育方向的偏差,很多孩子被送到音樂輔導班學習只是為了練習音樂技能,而忽視了思維能力的培養。[2]音樂本身蘊含著豐富的邏輯演繹體系,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強化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既是音樂教學自身的實際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均衡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策略
對小學音樂教師而言,能夠較好掌控的教學環節主要是課前準備和課堂教學,其中,課堂教學又占據主導地位,包括教學語言的組織,教學活動的開展等,只要教師作為有心人,持身以正,展藝為高,就能在以上幾個環節中巧妙地融入邏輯思維培養要素,推動小學音樂課堂的高質量發展。
(一)課前備課環節融入邏輯思維性
備課是任何學科教師必須重視并做好的教學環節,小學音樂教師也不例外,能夠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設計課堂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輔助材料等,是教好一堂音樂課的基石[3]。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首先,需要音樂教師在備課環節認真貫徹邏輯性的教學思維,在備課思路上體現條理性和縝密性,尤其要處理好教學內容之間的內生邏輯關系,在確立教學內容時,應從局部體現出整理、聯系整體、完成整體,對教學內容進行較為細致的劃分,進而展開教學環節。
教師應該深入學習和把握全學年乃至整個小學階段音樂教材的編寫重點,最好能夠對各個年級的音樂教材進行對比了解,也應認真對比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既有利于教學知識的積累和教學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宏觀把控各個階段、各個年級音樂教學的內在邏輯聯系,為課前備課做好充分的準備,正確處理音樂理論知識、音樂技能、音樂文化以及所有相關方面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
比如,小學高年級音樂教學逐漸重視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創造性思維,那么教師就應該正確處理好氣息控制、擴展音域以及二聲部合唱等板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基于讀譜、視唱和練耳的教學,這種層次分明的教學設計實際上也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學習的內在邏輯關系,讓他們意識到讀譜、視唱和練耳環環相扣的緊密聯系,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總體而言,在整體把握和認知教材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夠針對性地設計一些鋪墊和拓展環節,在各個知識點的引入、遷移和過渡間形成清晰的邏輯教學思路,最終也促成學生音樂知識的邏輯體系構造。
(二)課堂語言中植入邏輯思維性
教學語言從始至終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組織和課堂層次性主要是依靠教學語言完成的,同時語言也是教師和學生聯系的紐帶,它的描述性、直接性和感染性等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教學訊息的接收。[4]基于此,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注重語言組織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提高語言表達的精確程度,努力做到語言嚴密周到、遣詞用句準確、含義到位,同時符合語法規律。這樣才能將音樂的內容和本質更好地呈現給學生,而語言邏輯性正是體現語言組織科學原則的指針,只有在教學語言上體現好邏輯性,才能將這種邏輯推理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進而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好地掌握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激活他們的音樂素養。
音樂教師在組織和使用教學語言時應避免概念不清,因為這對于學生邏輯思維發展非常不利,容易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混亂,學生聽后要么感覺云山霧罩,不知所云,要么曲解含義,誤人誤己。具體而言,在使用教學語言時應重視語言和音樂之間的內生關系,把握好語言的邏輯性和科學性,間接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邏輯性思維。比如,很多教師在上課時喜歡說“緩慢一下節奏”“節奏不要太趕了”,實際上,音樂也有“節奏”這個概念,“緩慢節奏”“趕節奏”等這些字眼會讓學生覺得節奏就是速度,這顯然容易引起學生邏輯思維上的偏差。因此,音樂教師組織教學語言一定要注意科學性和嚴密性,通過語言內涵的邏輯性思維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養成。
(三)教學活動組織體現邏輯思維性
小學生都有著較為強烈的表現欲望,而音樂素養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的表現能力,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增加探究活動比重,以邏輯性思維指引教學活動優化,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進一步發展,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徑。音樂課堂的教學活動在設計時就應該與課堂內容間構建良好的邏輯關系,為教學內容的深入展開服務。具體而言,就是應該體現活動設計與教學內容間的因果和順延關系,使教學活動的所有步驟能夠環環相扣,充分體現邏輯思維,比如活動意圖是什么,活動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哪種活動方式最合適,充分為教學內容服務。
針對小學生邏輯思維成長的客觀需要,小學音樂課堂的探究活動可以重點從換位思維活動和反思活動展開。以換位思維為例,換位思維本身就是邏輯思維的一種拓展形式,換位的方式有角色換位、內容換位以及場景換位等,可以在想象和假設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教學內容,體驗音樂情感,更好地感受音樂的文化素養和人文內涵,強化他們的音樂素養。比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換位,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隨機抽選學生上臺扮演“小老師”,這樣學生在講臺上就會思考怎樣才能講好知識、展示才能、提升大家,在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過程中既能滿足學生表現欲,也直接促成了邏輯思維的發展。同樣,反思活動也非常適合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和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比如引導學生進行階段性反思和總結性反思,檢查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更好地明確目標并形成自主見解,促進音樂綜合素養的發展。
三、結語
音樂學科是藝術教育的主體學科,也是基礎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學科,有著自身的學科特點和體系要求。以邏輯性思維指引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變革,既有利于音樂課堂教學理念和內容的科學梳理,也能促進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形成,對于小學音樂課堂的深入變革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付曉梅.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4,(08):140.
[2]征曉暉.淺談中低年級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1,(12):68.
[3]陳瑞新.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探究[J].新校園(中旬刊),2017,(09).
[4]梁盼盼.淺談當下小學美術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J].藝術科技,2016,(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