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者,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心理健康專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專家委員,全國網上家長學校特聘心理健康專家,CCTV等多家電視臺心理節目特邀專家,著有《怎樣做學校心理咨詢》《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等著作40余部。
馬志國
群體領導者影響力來源的心理機制
鳥無頭不飛,人無頭不走。這個“頭”,用群體心理學的話說,就是群體的領導者。
鳥為什么跟著頭飛?人為什么跟著頭走?原因就在于群體領導者的影響力。追根求源,群體領導者的影響力主要源于如下心理機制。
一是源于需要心理。需要是人活動的內驅力。為了獲得需要的滿足,人們從事這樣那樣的活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的需要并不一定能通過個人活動得到滿足,于是,就有了尋求他人幫助或庇護來滿足需要的心理動機。自己所屬群體的領導者,自然是幫助或庇護自己的最好人選。
二是源于畏懼心理。社會文化的影響,讓人從小就形成了對權威和法制的畏懼心理。人雖然有很多需要,有很多的欲望,但是,由于對權威和法制有畏懼心理,就會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來服從權威以及來自權威的要求。自己所屬群體的領導者,自然是這樣的一位權威者。
三是源于崇拜心理。人們對自己崇敬佩服的人都有一種崇拜心理,把所崇拜的人看作自己的楷模,言行舉止都會受到被崇拜者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群體領導者很容易成為群體成員的崇拜對象。如果領導者德高望重英明能干,就更容易成為群體成員的崇拜對象了。
四是源于模仿心理。模仿是人的一種本能,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在群體行為中更明顯。領導者最容易成為群體成員的模仿對象。領導者的品格,領導者的行為,領導者的情緒,不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能在群體成員中引發模仿效應。
五是源于暗示心理。暗示是一種特殊的人際影響的方式,是在無對抗的條件下,以無抵制的接受為基礎,通過語言、行動和表情等,含蓄而間接地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暗示不是勸說,用不著說理;暗示不同于命令,用不著強迫。領導者也容易對群體成員產生暗示效應。
班主任的影響力及其構成因素
班級群體領導者首推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級群體的核心領導者。可以說,一個班級群體的發展前景如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的影響力。
影響力是一個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影響他人心理和行為的能力。班主任的影響力,就是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影響和改變學生心理與行為的能力。
班主任的影響力似乎無影無形,其實不然。在日常班級管理的細節中,我們隨時可以看到一個好班主任影響力的閃光。一位班主任談到這樣一件事:一次走進教室,見地上有兩個紙團,很礙眼,我沒有說什么,彎下腰拾起并扔到垃圾桶里。我不是故意做給學生看的,只是出于一種習慣。然而,從那以后,學生很少亂扔紙屑了。畢業時有個學生說:“老師,那一天你在我的身邊自然地拾起那兩個紙團,沒追究是誰扔的,也沒批評我們。可是,從那一刻開始,我就下定決心,以后我不會再亂扔紙屑了。當時您沒有以一個班主任的身份批評我們,但您的良好習慣已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
結合廣大班主任的實踐經驗,與群體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的研究,歸納起來,班主任的影響力由兩個部分構成:角色性影響力與非角色性影響力。
所謂班主任的角色性影響力,就是班主任這個角色本身決定了的影響力。就是說,你扮演了班主任這個角色,自然而然就擁有了對學生的影響力。說白了,因為你是班主任,所以學生要聽你的。班主任的角色性影響力來自傳統觀念、職位職權、年輩資歷等因素。角色性影響力,是客觀現實規定了的,是帶有一定強制性的,同時,也是相對穩定的,很難左右的。
所謂班主任的非角色性影響力,就是并非由班主任角色本身規定的,而是由與班主任角色非直接相關的個人素養決定的影響力。因為非角色性影響力不是班主任的職位角色規定的,也就不帶有強制性,同時有很大的可變性,是提高班主任影響力的主要變量,給班主任個人提供了很大發展空間,讓班主任能大顯身手,大有作為。
具體來說,班主任的非角色性影響力來自哪些方面呢?
一是來自品格因素方面。
所謂品格,通常指的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風等的總和。班主任個人的優良品格,是非角色性影響力的核心要素,能極大提高對學生的影響力。班主任具有的優良品格會讓學生產生由衷的崇敬感,從而增強學生的向師心理,進而誘發學生的效仿心理,從而對學生的心理、行為以及未來人生產生深遠影響。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前文那位班主任撿起紙團的細節,是最好的說明。人格需要人格來塑造。很多時候,真正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影響的,是班主任在言行舉止中流露出來的人格魅力。
反之,如果班主任品格不高,甚至在品格上出了問題,那肯定會嚴重降低對學生的影響力。一位素來讓學生崇敬的班主任,因外出開會沒有趕上學校義務獻血。他班上的學生從學校公布的教師義務獻血名單中沒有發現班主任的名字,紛紛在周記中對班主任表示質疑和責備。后經溝通,才消除了學生誤解。為什么?因為在學生看來,這與品格有關。
二是來自能力因素方面。
班主任具備良好的能力,是非角色性影響力的關鍵要素,直接關系著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力。一位有能力的班主任,班級管理會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從而使學生萌生對班主任的欽佩感,由欽佩而向往,由向往而追隨,吸引學生自覺接受班主任的影響。一般來說,由能力因素制約的影響力,比其他因素制約的影響力更有力量。不妨這樣設想,一位班主任盡管不乏良好的個人品格,但是,如果在班級管理中缺乏足夠的能力,讓自己所帶的班一團糟,也很難談得上影響力。
制約班主任影響力的能力因素,絕非僅限于班級管理能力,也包括其他諸多方面的能力。一位班主任教語文課,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這讓學生心生欽佩,引導好多學生愛上了寫作,有的還發表了文章,這無形中提高了班主任的影響力。班主任的很多能力,哪怕是校聯歡會上能一展歌喉,校運會上能一舉奪冠,甚至寫得一手好字,都會讓學生對班主任多一分欽佩,讓班主任對學生多一些影響力。
三是來自知識因素方面。
班主任掌握豐富的知識,也是非角色性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影響力,知識是非角色性影響力中的科學性要素。知識豐富的班主任,容易取得學生的信任,進而激發學生的信賴感,必然增強班主任的影響力。相反,如果班主任知識淺薄,必然會降低對學生的影響力。
制約班主任影響力的知識因素,當然首要的是專業知識:一是有關任教學科的專業知識,一是有關班級管理的專業知識。此外,還包括非專業知識。如果班主任除了教材很少翻書,知識面很窄,甚至孤陋寡聞,對新鮮事物一無所知,很少與學生有共同的話題,也會降低對學生的影響力。
四是來自情感因素方面。
人際關系中,重要的是情感關系。人際影響,首要的是情感影響。以情感人的情感因素,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影響力。班主任與學生建立了良好情感,會無形中增強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力。來自情感因素的影響力,是深入學生精神世界的,是貼近學生情感生活的,是走近學生內心深處的,會讓學生對班主任心生親切感。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這種親切感必定讓學生更樂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正因此,教育實踐中我們常常看到,對學生和藹可親,體貼學生,關心學生,善于與學生建立情感聯系,善于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的班主任,往往會有比較高的影響力。相反,班主任與學生關系比較緊張,缺乏良好的情感聯系,不善于跟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往往會降低對學生的影響力。
增強班主任影響力的途徑
途徑之一,強化班主任的角色性影響力。
角色性影響力是客觀的,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被動服從,因此是一種外在的淺表層次的影響力。但是,千萬不要以為角色性影響力就無關緊要、無足輕重了。恰恰相反,由于角色性影響力帶有強制性與不可抗拒性,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
構成班主任影響力的兩個部分中,角色性影響力是基礎,是先決條件。如果這個基礎不好,如果這個先決條件不充分,將嚴重削弱班主任的影響力。班主任沒有了角色性影響力,是難以實施對學生的管教的。
當然,班主任的角色性影響力,是由傳統、職位、資歷等客觀因素所規定的,不是班主任個人的現實行為可以調控的。所以,就班主任個人說,這方面不是我們主觀努力的關鍵所在,我們能做的就是更好地發揮這種影響力的作用。
途徑之二,強化班主任的非角色性影響力。
如果說角色性影響力是“硬件”“硬實力”,那么,非角色性影響力就是“軟件”“軟實力”了。正因為是“軟件”“軟實力”,才可以不斷提高,才可以充分發展,班主任個人才更有努力的空間。
非角色性影響力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不是外部附加的,不是強制的,而是在潛移默化中深入學生內心的,是讓學生心悅誠服自愿接受的,是以學生內驅力的形式起作用的。因此,非角色性影響力比角色性影響力對學生的影響更深入,更有力,更持久,更有教育意義,更有心靈塑造的意義。由此說來,非角色性影響力在班主任影響力中是占有主導地位的,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非角色性影響力由品格、能力、知識和情感等因素所構成。顯而易見,這些構成因素是由班主任自身素養決定的。因此,如果說角色性影響力是客觀規定了的,是班主任個人難以左右的,那么,非角色性影響力則是主觀決定的,是因人而異的,是班主任個人可以改變的。我們探討怎樣增強班主任影響力,關鍵是我們要在非角色性影響力上下功夫,把班主任影響力中的“軟實力”練成“硬功夫”。